|
當地時間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表彰他們解釋了“創(chuàng)新驅動的經濟增長”。 ? 喬爾·莫基爾的經濟增長理論核心是:長期、可持續(xù)的經濟增長,根本驅動力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積累,而是“有用知識”存量及其應用的增長。 ? ![]() 可以看到和我們之前討論的索羅模型不一樣。 一、有用知識? 莫基爾將“有用知識”定義為關于物理世界如何運作,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知識來創(chuàng)造工具、產品和服務的知識總和。 ? 可以簡單分為兩類: 命題性知識,這是關于“自然現象是什么以及為什么”的底層知識,是科學的、原理性的認知。例如,牛頓力學、熱力學定律、電磁理論、微生物學說等。它回答“為什么”的問題。 ? 指令性知識,這是關于“如何做”的實踐性知識,是技術、配方、工藝、技巧的集合。例如,如何煉鋼、如何制造蒸汽機、如何培育雜交作物。它回答“怎么做”的問題。 ? ![]() 在工業(yè)革命之前,指令性知識(技術)的進步主要依靠經驗性的試錯和偶然發(fā)現,其進步緩慢且容易失傳。 命題性知識(科學)則往往與技術進步脫節(jié),或是被哲學思辨所主導。 ? 現代經濟增長的起飛,是因為這兩種知識開始相互促進: 科學引導技術:命題性知識為新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方向和理論依據。例如,基于熱力學原理去改進蒸汽機效率,或者基于電磁理論去發(fā)明發(fā)電機和電動機。 ? 技術驗證并催生科學:新技術的出現和其帶來的新現象(如電燈、真空管),為科學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并提供了新的實驗工具(如更精確的顯微鏡、望遠鏡),從而推動了命題性知識的進一步發(fā)展。 ? 這種“命題性知識”與“指令性知識”之間的正反饋循環(huán),構成了知識爆炸性增長。 ? 二、工業(yè)革命的原因? 莫基爾反對地理、資本或殖民等單一因素決定論。他認為,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在18世紀的西歐,是一個特定“文化背景”的產物。 ? ![]() ? 一個發(fā)明家在一個地方受挫,可以到另一個敵對的國家尋求支持(例如,伏爾泰、笛卡爾等人的流動)。這為創(chuàng)新提供了生存空間。 ? 文化變革:啟蒙運動與進步觀念的興起之后,人類可以通過理性和知識來理解和改造自然,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這種文化氛圍使得探索自然、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不再是奇技淫巧,而是備受推崇的社會活動。 ? “文人共和國”的誕生:這是一個跨越國界的知識分子共同體。通過書籍、科學期刊、學術會議和書信往來,歐洲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思想家們形成了一個高效的網絡。在這個網絡里,知識被快速共享、批評、驗證和積累。 ? 一個在巴黎提出的理論,很快會在愛丁堡和哥尼斯堡被討論和改進。這極大地加快了知識,特別是可靠的、可復現的命題性知識的積累速度。 ? 三、增長的本質 經濟增長的過程,在莫基爾看來,是新技術、新知識不斷取代舊技術、舊知識的過程,即熊彼特所說的“創(chuàng)造性破壞”。 ? 然而,歷史上的大多數社會都存在著強大的“抵制變革的聯盟”,包括擔心失業(yè)的工匠、利益受損的利益集團、以及維護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保守勢力。 ? 西歐在近代早期的獨特之處在于,其政治分裂和文化多元性削弱了這種抵制的力量。當一個城市或行會抵制新機器時,發(fā)明家和企業(yè)家可以轉向另一個更歡迎他們的地區(qū)。 ? 沒有一個中央權威能夠全面扼殺創(chuàng)新。這使得“創(chuàng)造性破壞”得以啟動并持續(xù)運轉。 ? ![]() 小結 增長的源頭不是簡單的投資,而是“有用知識”存量的增長。 增長的機制是“命題性知識”(科學)與“指令性知識”(技術)之間形成的強大正反饋循環(huán)。 這一循環(huán)之所以在西歐啟動,得益于其獨特的政治競爭格局、擁抱進步的啟蒙文化,以及促進知識共享的網絡。 一個社會必須能夠容忍并促進“創(chuàng)造性破壞”,削弱既得利益集團對技術變革的阻力,所以增長可以持續(xù)下去。 ? 因此,莫基爾的模型指出,持續(xù)的經濟增長并非歷史的常態(tài),而是一個脆弱的、需要特定制度和文化條件來維持的奇跡。
|
|
|
來自: 獵戶ywysh4sdge >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