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養(yǎng)成了閱讀和寫作的習(xí)慣,從4月份開始,已閱讀了15本書,持續(xù)寫了90多篇文章。不但認(rèn)知得到了提升,而且也更加自信了,覺得自己還是能持續(xù)做一些事的。1、生活的每一天都在決定你的未來,你卻渾渾噩噩的以為這只是普通的一天對于大多人來說,現(xiàn)在無非是過去的慣性延續(xù)。如果不改變,如果每天還渾渾噩噩,那么你的未來也是現(xiàn)在的慣性延續(xù)。過去的思維、行動、和情緒都是有慣性的,許多人都是靠慣性生活著。慣性意味著在舒適圈打轉(zhuǎn),改變意味著跳出舒適圈,所以許多人不愿意改變。靠慣性生活,就像一艘漂泊在大海上的船,它沒有方向,隨波逐流。所以,我們需要打破這種連續(xù)性,掙脫慣性的束縛。未來將會怎么樣,它是由現(xiàn)在的每一天所決定的。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我獲得最大的一個啟發(fā)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論。在弗洛伊德的決定論中,他認(rèn)為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你為什么找不到高薪的工作?因為我學(xué)歷太低。總之,無論怎么樣,總是能找到原因,是先有原因后有結(jié)果。但在阿德勒的目的論中,則剛好相反,是先有目的,然后才有相應(yīng)的表現(xiàn)(或者叫借口)。例如小明想學(xué)寫作,但他總是說自己過去語文成績太差,看書少,所以覺得自己學(xué)不會。在小明看來,因為過去看書少、語文成績差,所以才學(xué)不會寫作這個技能,這是典型的決定論。但在阿德勒的目的論看來,小明是先產(chǎn)生不想學(xué)習(xí)寫作的這個目的,然后才會找到"過去看書少、語文成績差"這個理由,來支撐自己的目的。小明之所以學(xué)不會寫作,是他自己的選擇,因為這樣做對他有好處(例如不用付出努力等)。因為你先有不想找高薪工作這個目的(這個目的對你有好處,例如不用那么辛苦),然后給自己編了一個理由:我學(xué)歷太低。雖然阿德勒的目的論聽起來很刺耳,但仔細(xì)想想,是有深刻道理的。這句話也適合貼在家里最顯眼的位置上,讓它每天提醒自己。抬頭看到墻上這句:讓自己變得更好,是解決一切的關(guān)鍵。不斷地學(xué)習(xí)、精進自己,把自己變得越來越好,這才是正解。例如在做公眾號的過程中,開始時沒有資源、沒有粉絲、沒有名氣。你想找大V轉(zhuǎn)載,幾乎是不可能的,畢竟資源太不對等了。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技能,持續(xù)提供有價值的文章,你的影響力才會不斷提高,資源才會慢慢積累起來。這句是在華杉老師的《華與華正道》中看到的,這也是我今年閱讀的第一本書。或許世間有太多的不公平,但對于時間來說,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這是每個人的稀缺資源。這些時間都可以用起來,例如用它來閱讀、學(xué)習(xí)。一切碎片化時間,哪怕只有5分鐘,也完全是可以用來閱讀的。理論上來說,一切刷某音的時間,都可以拿來用作閱讀的時間。一小時是由許多個10分鐘、許多個5分鐘,甚至許多個1分鐘所組成的。在老師看來,以少勝多,就是少的一方到齊了,多的一方?jīng)]到齊,所以還是以多勝少。所以我們不要指望以少勝多,而是要立足于平時積累讓自己"多",不要臨戰(zhàn)僥幸想出奇招兒取"勝"。無論是做什么,時間、精力的投入都需要達到一定的密度。達不到一定的密度,就到達不了臨界點,就不可能取得大的突破。30度的水和90度的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差別不大,只有到 100 度水才會開。所以,正如我經(jīng)營公眾號,我每天寫、每天閱讀,都是在做基本功。在我看來,基本功不扎實,是走不長遠(yuǎn)的,靠一點小心思來取勝,是肯定不長久的。不要總是想著什么技巧,要踏踏實實的,每天攢一點,積累自己的勢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