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顯祖(1550—1616)的美學思想的核心是一個“情”字。我粗略統(tǒng)計了一下,在湯顯祖的詩歌、散文、劇作中,這個“情”字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可見這個“情”字在他的思想和藝術(shù)中占了多么重要的地位。湯顯祖講的“情”和古人講的“情”,內(nèi)涵有所不同。湯顯祖的“情”包含有突破封建社會傳統(tǒng)觀念的內(nèi)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湯顯祖自己說,他講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會的倫理觀念)相對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會的社會秩序、社會習慣)相對立。他說“人生而有情”,“世總為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生死死為情多”。他認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價值,不應該用“理”和“法”去限制它、扼殺它。所以,湯顯祖的審美理想就是肯定“情”的價值,追求“情”的解放。湯顯祖把人類社會分為兩種類型:有情之天下,有法之天下。他追求“有情之天下”。在他看來,“有情之天下”就像春天那樣美好,所以追求春天就成了貫穿湯顯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他寫的《牡丹亭》中塑造了一個“有情人”的典型——杜麗娘。劇中有一句有名的話:“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就是要尋找春天。但是現(xiàn)實社會不是“有情之天下”而是“有法之天下”,現(xiàn)實社會沒有春天,所以要“因情成夢”,“夢生于情”?!皦糁兄椋伪胤钦??”進一步還要“因夢成戲”——他的戲劇作品就是他強烈的理想主義的表現(xiàn)?!耙蚯槌蓧?,因夢成戲”這八個字可以說是湯顯祖美學思想的核心。湯顯祖的《牡丹亭》把“情”提到了形而上的層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而且可以穿越生死。湯顯祖高舉“情”的旗幟,在思想史上、文學史上有重大的意義。 |
|
|
來自: 金錢河南山牧童 > 《文學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