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學讓
陶行知與學生們在一起 新安小學創(chuàng)辦者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曾在繁忙的工作中兼任新安小學校長1年時間。他和新安小學到底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宏愿:3個100萬 1929年6月6日,新安小學創(chuàng)辦,這是一所實驗性學校,忠實地實踐著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梢赃@樣說,沒有陶行知的親知親為,就沒有新安小學的今天。 青年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1911年秋,他考入金陵大學,接受到了自由、民主學術(shù)思想的熏陶,也有了民主共和的信念。金陵大學畢業(yè)后,他負笈游學美國,選修了哲學博士考夫曼的教育行政課,從內(nèi)心實現(xiàn)了從政治到教育的轉(zhuǎn)變。1916年2月16日,陶行知在致羅素的信中說道:“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經(jīng)由教育而非經(jīng)由軍事革命創(chuàng)造一民主國家。鑒于我中華民國突然誕生所帶來之種種嚴重缺陷,余深信若無真正之公共教育,真正之民國即不能存在?!鄬⒒貒c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為我國人民組織一高效率之公共教育體系,以使他們能跟著美國人步伐,發(fā)展和保持真正之民主國家,因為這是唯一能夠?qū)崿F(xiàn)的正義與自由的理想之國?!?917年秋,他登上了歸國輪船,與一起歸國的留學生談起人之志愿時,他躊躇滿志:“我要使全中國人都受到教育?!?/p> 此后,他發(fā)起了“六大教育運動”,即鄉(xiāng)村教育運動、普及教育運動、國難教育運動、戰(zhàn)時教育運動、全面教育運動。這既是他教育救國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他從“教育救國”到“革命救國”最重要的教育實驗與經(jīng)歷。他還提出著名的“3個100萬”的目標,即 “征集100萬位同志,創(chuàng)辦100萬所學校,改造100萬個鄉(xiāng)村”。新安小學的創(chuàng)辦,是他人生宏偉計劃中的一小部分,但確是他普及教育的一個重要成果。 1926年,陶行知懷著“4個100萬”的遠大抱負走向鄉(xiāng)村,創(chuàng)辦了曉莊學校。之后,又創(chuàng)辦了新安學校。學校取名為“新安”,明白無誤地昭告與陶行知、汪達之等安徽人結(jié)緣。 立校:借館辦起了新學校 1929年6月6日,新安小學在多方關(guān)系和利益糾纏中悄然成立。最初校址在淮城西北蕭湖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上,在一座叫周靈王廟的廟里。這座廟因為是徽州商人的共有財產(chǎn),所以歷史上這里還是新安會館的所在地。 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為爭奪會館財產(chǎn)的管理權(quán),徽州同鄉(xiāng)會朱耀華、吳季賢和會館最后一任管事之間吳俊卿發(fā)生了一些爭執(zhí)。吳俊卿在其不利的情況下,以徽州同鄉(xiāng)的身份到南京找到了陶行知先生,邀他派人到淮安辦學,試圖以辦學名義達到控制會館財產(chǎn)的目的。陶行知時任南京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即曉莊師范)校長,正致力于普及鄉(xiāng)村教育。他對吳俊卿辦學愿望頗為贊賞,當即決定委派曉莊師范學生、中共地下黨員李友梅、吳輔仁、藍九盛3人來淮辦學。陶行知對他們提出了3點希望: 一、你們此行淮安,是一支“遠征軍”。是去創(chuàng)造,是去為農(nóng)人和兒童謀幸福,不是去享受,凡事要以農(nóng)人和兒童的利益為前提。 二、我們要樹起新教育旗幟,同舊傳統(tǒng)教育斗爭。我們要在教育上革命,辦一種革命教育。你們?nèi)羧匀晦k傳統(tǒng)學校,那就不必多此一舉,而曉莊也就不需要這支“遠征軍”。你們要去開疆拓土,作一種新的教育試驗。將來,我們的主張能夠在江北發(fā)芽、抽條、開花、結(jié)果。 三、你們將學校辦起來后,不要看成是你們3人或此外任何1人的私有品。要和當?shù)剞r(nóng)人聯(lián)合,以謀學校之進展。你們要訓練當?shù)剞r(nóng)人保護自己的學校,也要培植學生們能夠辦好他們自己的學校。如此,這種新教育的力量才能產(chǎn)生永恒效力。 陶行知起初并不知道吳俊卿真實意圖,待李友梅等到達淮安后才真相大白。這3位青年胸懷普及鄉(xiāng)村教育的宏大志向,憑借陶行知的威望,和吳俊卿反復較量,在徽州旅寧和旅淮同鄉(xiāng)會的支持下,把吳俊卿的騙局弄假成真,在周靈王廟里辦起了曉莊師范蘇北試驗學?!掳矊W校,校長由陶行知先生親自擔任。 傾力:兒童旅行團在上海 1930年2月,汪達之受陶行知委派,來到淮安河下蓮花街新安小學任教,并接任校長。汪達之臨危受命,與全校師生同甘共苦,且想方設法改善生活和辦學條件。陶行知不僅在精神上支持,業(yè)務上指導,在經(jīng)濟上還給予大力幫助。《生活的書》中陶行知這樣寫道:“我已下定心。愿為新安小學托缽化緣……”他還幽默地對汪達之說:“人家叫我老夫子,生活不如老媽子,同是為人帶孩子,吃不飽來餓不死?!彼麑幵负托掳残W師生一道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支持新安辦學。后來的新安學校學生和新旅團員們,都尊稱他為陶太師。 1933年,汪達之將7名新安學生組成“新安兒童自動旅行團”大上海去闖蕩,以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張。新安兒童旅行團在上海54天的成功修學旅行,轟動了大上海及中國整個教育界。陶行知親自給孩子們講課,還為他們規(guī)劃了在上海的行程與活動,參觀味精廠、紗廠,到中學、大學等處演講,訪問山海工學團、商務印書館,到棚戶區(qū)考察。生活上也予以熱情關(guān)懷,協(xié)助演講,并且還取得了一些薪酬。 1933年11月1日,孩子們按計劃到上海新陸師范參觀、賣書、演講,賣書收入就有10多元,還得到了新陸師范給他們的10元演講費。陶先生為了支持他們這次演講,還特意寫了首詩: 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 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 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 如今這首詩改編后編入了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中。 有位教授詢問陶行知新安的孩子們講得怎樣,陶行知幽默答道:“他們講得好極了,弄得我們教授的飯碗有些不穩(wěn)了……”他還寫了一首詩,專門贊揚新旅兒童團: 一群小光棍,點點有七根。小的十二歲,大的未結(jié)婚。 沒有父母帶,先生也不在。誰說小孩小,劃分新時代。 54天旅行結(jié)束,新旅的7個孩子安全返回,帶回30多元大洋。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當時的上海一間舊房也只賣十三四個大洋。如果沒有陶行知的相助,7個孩子旅行大上海并非易事,也稱得上是生活教育實踐的成功范例。 傾心:新安旅行團在風雨中堅持 1935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之后,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妄圖吞并全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guān)頭。 有了新安兒童旅行團成功的經(jīng)驗,在陶行知的支持和指導下,汪達之決定將新安小學就讀的14名學生組織起來,組成新安旅行團,以社會為學校,實踐陶行知生活教育主張,喚醒民眾,抗日救國。他們的壯舉得到了中共領導的上海左翼教育聯(lián)合會的支持。在當時,新旅除了物資困難外,外部環(huán)境也很險惡。蔣介石在“攘外先必安內(nèi)”的政策下,一切公開的抗日言論和行為都被禁止。當時陶行知出于安全考慮,勸阻孩子們暫緩出發(fā)。但孩子們經(jīng)過民主討論后,一致認為討飯也要宣傳抗日,便決定出發(fā)。 1935年10月10日,就在蒙蒙細雨中,新安旅行團出發(fā)了。此行連同顧問團員汪達之校長,共15人,他們踏上了抗日救國的歷史征程。 一行人的吃行住用等問題如何解決呢?當時陶行知將母親500元人壽保險金悉數(shù)拿出,幫學校買了1臺放映機,以作為宣傳工具之用。他們就帶著放映機,肩背人馱,靠著它謀來了生存的薪資,也宣傳了抗日救亡,直到“皖南事變”后新旅團員從桂林秘密撤退回蘇北,因生活窘迫,不得不賣掉放映設備。據(jù)團員回憶,當時新旅的電影宣傳還有個有趣的規(guī)定,有錢的可以買票觀影,沒有錢只要喊一句抗日口號也可以觀影。事實上,他們也是中國電影界最早期的流動放映隊,他們的鄉(xiāng)村流動放映工作也成為中國電影史上一段重要的歷史成就。除了放電影,他們還幫助書社銷售進步書刊、國難地圖等,還四處演講,獲得生活的薪資,一路修學旅行、宣傳抗日,把抗日的火種播撒中國大地。 新安旅行團從組織出發(fā)開始,就一直受陶行知先生的關(guān)注,時刻關(guān)心這群孩子的安危,也處處為他們著想。陶行知為新安旅行團修學旅行行動方便,創(chuàng)造了無比便捷的政治條件和輿論上的支持。 新安小學還曾起草了幾份文件,并抄報寄送有關(guān)報刊宣傳刊載,分別是《淮安新安小學為實驗基本學生長途修學旅行團宣言》《江蘇淮安新安旅行團告國人書》《告全國小朋友書》等。他們把修學旅行的路線、目的以及主張等公示于眾,并努力從各方面取得支持。陶行知先生所主持的《生活教育》雜志也即時刊載了這些公告文件,為他們的修學旅行提供了保護與支持。陶行知在擔任國民政府外交使節(jié)時,還特意找新安旅行團錄制了由田漢創(chuàng)作的《新安旅行團團歌》,把他們的抗日壯舉,介紹到了海外華僑中。 1938年,新安旅行團成立3周年,陶行知想方設法來參加紀念活動,還創(chuàng)作了著名長詩《三萬歌》。這首詩后由任光作曲,傳唱中華大地。 結(jié)語:他無愧于“陶太師”的稱號 世紀滄桑,百年巨變。今天的新安小學仍然是江北地區(qū)的一所名校,也始終踐行著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當時,新安學生都稱汪達之校長為“汪爸爸”,稱陶先生為“陶太師”?!疤仗珟煛边@個稱號至少包括:第一,他是“汪爸爸”的老師;第二,這個稱謂含有更多的敬意,也表明對陶行知先生深厚學識和高尚品格的無比敬仰。 新安小學的創(chuàng)辦,是因為陶行知先生的廣泛的影響力和人脈關(guān)系,這才有了創(chuàng)辦的機緣。之后,他身系當時的曉莊學校創(chuàng)辦,分身無術(shù),百廢待興,所以僅派了幾名學生前來淮安,親自示教來淮辦學同志,鼓勵他們到蘇北來,為廣大群眾謀福利,到淮安來開疆辟土,作一種新教育的實驗。這份堅定的信念,仍是新安小學一份寶貴的遺產(chǎn)。 從創(chuàng)辦初期開始,陶行知想方設法每月給新安小學匯來50元辦學經(jīng)費,直至曉莊被封。新安學校創(chuàng)辦之初,就是一所免費的學校,分為基本學生和走讀生。在這里,老師沒有薪水,卻又要安心教育事業(yè),這在當時是難得和可貴的。 是誰能夠鼓勵包括汪達之校長在內(nèi)的老師們安心樂教呢?是陶行知先生和他的人格魅力。我曾讀到陶行知先生給汪達之校長的一封信,大意是說汪母患病,汪校長留校不能床前盡孝,陶校長主動贍養(yǎng)汪母,適時奉寄生活費用。新安的孩子去大上海闖蕩一番,他又是竭盡全力地幫助、安排,讓孩子們增長才干,獲得活動的經(jīng)費。特別是新安旅行團想置辦1架電影放映機,他又動用了母親的人壽保險金……物質(zhì)上不遺余力,盡自己可以運用的一切力量,傾心傾力,幫助新安的孩子們,所以新安的孩子們不僅對“汪爸爸”充滿感情,對“陶太師”也同樣充滿敬意。 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辦新安小學,關(guān)心支持新安旅行團的活動,沒有任何政治階級目的性,所以他是一個真正的救國救民的教育家。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他的學術(shù)、良知和影響,為著民族大義,奔走呼號。在那個風雨年代,他甘為祖國奉獻,被宋慶齡同志譽為“萬世師表”。陶行知就是那個時代中最偉大的一座燈塔,他用他主張的教育、學術(shù)以及廣泛的影響力乃至智慧、勇氣、力量,挽救舊中國的教育于狂瀾之中。他是教育家,也是革命家,是“一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 (作者系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特邀文史委員、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館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