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原【第03篇八佾第12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b> 【游夢僧直譯】“拜祭(祖先)像(祖先)在,拜祭神靈像神靈在,”孔子說:“我不與(之同在),拜祭了也像不拜祭一樣!” 【游夢僧意譯】“拜祭祖先要像祖先在現(xiàn)場一樣,拜祭神靈也要像神靈在面前一樣,”孔子說:“我不與之同在,心不在焉而沒有誠敬之心的話,那么,拜祭了也像不拜祭一樣!” 【楊伯峻譯文】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鬃诱f:“自己不去祭,如同不祭?!?/p> 【錢穆譯文】先生在祭祖先時,好像真有祖先們在受祭。他祭神時,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先生說:“我若不親身臨祭,便只如不祭?!?/p> 【李澤厚譯文】祭祀祖先的時候,好像祖先就在那里。祭祀鬼神的時候,好像鬼神就在那里。孔子說:“如果我不親自參加祭祀,就好像沒祭一樣。” 【注】三大家基本情況:楊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據(jù),更多文言文解釋的傳統(tǒng)視角;錢穆——代表臺灣最高水平,更多歷史學(xué)家和宋明理學(xué)的視角;李澤厚——代表大陸最高水平,更多哲學(xué)家和五四西學(xué)的視角。 【詳解】今天清明,本僧借此“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節(jié)日,糾正一下國人對孔子祭祀思想的誤讀吧。但本僧近日事忙,就簡單解讀一下吧。 楊錢李三老的解讀,對孔子說的話,只得其形而未知其神。 本章,本僧重新斷了一下句讀的: 通行版《論語》的斷句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b> 本僧重新斷句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b> 先說“鬼”與“神”的關(guān)系,現(xiàn)代人通常都把“鬼神”合而言之,然后古文中,“鬼”是“鬼”,“神”歸“神”,不可等而視之——“鬼”通常指的是自家的祖先;“神”通常指的是公共信奉的神靈。 所以,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前者是指拜祭自己的祖先,后者是指拜祭公共的神靈。要求拜祭兩者,都要視之如“在”,即使要求拜祭時,如祖先和神靈就在你面前。 “神”與“鬼”的關(guān)系,本僧就不展開說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diǎn)。而且,楊錢李三老也解出了味道。 重點(diǎn)在“吾不與祭”這四個字的解讀,通常的解讀都是有差錯的。 其實(shí),“吾不與”是“吾不與之在”的省略。 何以見得?孔子前面說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視之如在,即就像祖先或神靈就在你面前,就是要求拜祭者做到心意合一,形神俱到,方顯誠敬之心。 這與孔子在林放問“禮之本”的時候,以“喪,與其易也,寧戚”(土氣地說,就是“辦喪禮,與其搞鬼搞馬,不如心懷悲戚”。)相答,意義是相通的,都強(qiáng)調(diào)治喪辦祭,既要重形,更要在重神! 【03八佾篇0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b> 否則,如清明之日,有人不遠(yuǎn)千里,回鄉(xiāng)祭祖,若只重在形式,或者在乎他人的眼光,才去拜祭,而缺少對祖先的誠敬之心,拜祭的意義又何在呢?! 如果世人能早早理解孔圣人對治喪辦祭的理念,而不是誤讀曲解,又何致于那么多人為了把親人之喪辦得“隆重點(diǎn)”,而債臺高筑,甚至“賣身葬父”呢!真是痛哉,悲哉! 故,拜神祭祖,以心為主,以形為輔,貌恭而心敬。 這章,就如此簡單解讀吧。 敬請繼續(xù)關(guān)注游夢僧之《論語解謎——給坑害孔子的人》系列文章。同時,歡迎在后面打賞支持,謝謝! 【第03篇八佾第12章繁體】“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b> 【遊夢僧直譯】“拜祭(祖先)像(祖先)在,拜祭神靈像神靈在,”孔子說:“我不與(之同在),拜祭了也像不拜祭一樣!” 【遊夢僧意譯】“拜祭祖先要像祖先在現(xiàn)場一樣,拜祭神靈也要像神靈在面前一樣,”孔子說:“我不與之同在,心不在焉而沒有誠敬之心的話,那麼,拜祭了也像不拜祭一樣!” 版權(quán)所有,請尊重之! |
|
|
來自: liuhuirong > 《論語解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