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有效學習的高手》筆記2-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高效學習的定義: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手法,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以解決一個工作和生活當中的難題為目的著手學習,你需要勤加練習,有時候還需要向名師求助。 首先要談的就是適合自己,也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再進一步去到問題的根本,你的這個學習方法要適合你選擇的學習對象。 1 自然主義和結構主義你可能試過學一門語言,或者學一樣樂器,費了半天勁也沒入門,那肯定就是學習方法錯了。你肯定是學英語上來先學語法了;學吉他上來照著譜子一頁一頁的摳基本功,這樣做可能不對。倒不是說因為這樣做在技能上完全沒有辦法提高,只不過是你選錯了學習方法,你選了一個低效的學習方法。 你是在用結構主義的學習方法去學本來應該用自然主義學習方法去學的東西。 自然主義核心它是模仿,結構主義為的是創(chuàng)造。你要是學習比如像語言、樂器、書法這些東西,你可能要用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去學習才有效果。那如果你要是學比如像醫(yī)藥學、藝術,或者經濟學,那就應該用結構主義的方式來學了。 先說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 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模仿,自然主義注重文本的本身。 什么是文本?就是一門知識或者技能它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比如書法練習當中有個叫一絲不茍,就是這個意思。很多練習書法的人在臨摹古帖的時候,連古人寫錯了,用筆劃掉的筆法也要模仿的一模一樣,這叫一絲不茍,這叫模仿。 結構主義側重對結構和交互關系的一個認識,它提倡透過表面的現(xiàn)象去尋求底層的關系。也就是說你要學習的是一套能舉一反三的系統(tǒng),這種訴求為的是什么呢?為的是創(chuàng)造。 比如當你了解了電子電路以后,你可以通過你學的這個原理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臺機器。但是,像英語這種東西,什么時候輪到咱們來創(chuàng)造了?你學了半天語法,但是一句完整的、地道的英語都說不出來,也沒少見過這樣的人吧? 咱們來對比一下,我們學會說中文,我們學語法了嗎?我們是超越了中文的本身去看到了中文背后那些系統(tǒng)與規(guī)則的東西嗎?難道不是我們父母和身邊的人他們說一句,我們學一句嗎?這不是自然主義嗎?那什么東西應該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學呢?比如像醫(yī)藥學、藝術,或者是經濟學,這類學科它需要創(chuàng)造的學科。你還真得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學。 你可能會說醫(yī)藥學怎么就創(chuàng)造了呢?因為我們需要治病,而治病它屬于創(chuàng)造。人生了病這是事物發(fā)生了一種現(xiàn)象,你不能再用自然主義的那套模仿的方法來治病了,要不然你就會陷入以形補形的那個誤區(qū)。當然了,有人說了,核桃仁成分當中有脂肪和蛋白,而這個脂類的攝入對人的大腦是有好處的。那你要是這么說的話,我就選擇相信你,因為這是屬于結構主義的結論。 學藝術比較適合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學,因為藝術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創(chuàng)造。如果用自然主義的方法去學藝術,你只會學到藝術史,你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你永遠也成不了藝術家。在藝術上一味的去進行模仿,只會讓人鄙視。 現(xiàn)在你知道,這個學習方法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自然主義,一種是結構主義。
那面對不同的學問,你不要選錯學習方法,要不然的話你的學習很可能就是無效的。 2 練習不必顧全大局掌握了適合的學習方法,你的學習肯定是有效的了。但是,有效也可能是低效的。怎么從有效變成高效?學習速度和效率的提升理論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避免無效學習,那學習的速度和效率自然就得以提升了。另一個就是盡可能通過更好的學習方法來把這個有效變?yōu)楦咝А?/p> 怎么樣做是更好的學習方法?最簡單的就是把你的目標要拆碎,針對那些細節(jié)進行反復的練習。不要一開始就照顧全局。比如演奏一首樂曲,你不要每次練習的時候都從曲子的開頭一直演奏到結尾,中間遇到一些彈不熟的就糊弄過去了,就把它順過去了,這樣做效率是很低的。你應該每天只練好這個曲子當中的一句,在音樂當中它叫“樂句”,就是一句,可能是8個小節(jié),你每天就練8個小節(jié),每天就只練這8個小節(jié)。 我再給你舉一個高效學習的例子,比如說足球運動員在訓練的時候,有時候他們訓練的是什么?是球員的球感,個人的技術以及相互之間的配合。如果是訓練這些方面的話,那要想達到一個高效的訓練結果,往往他們不會在標準的足球場進行訓練,反而會在比較小的五人制足球場進行訓練。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呢?單位時間里球員的觸球機會更多,不用在一個標準的大球場里邊進行無效的來回跑動。這樣訓練下來,這些球員的球感,個人技術和相互之間的配合就可以高效的提升了。 3 碎片化學習的真相在有了高效學習方法之后,如果再能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那你的進步一定是突飛猛進的。所以,學習的時間安排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成年人來講,當然最好能端正的坐在圖書館里邊學習了,但是我們每天還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雜事,碎片化的學習可能是我們學習的唯一方式了,總比不學要強嘛。 怎么能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邊更高效的去學習?我告訴你一個方法,你要帶著困惑和問題進行學習,多使用搜索這個功能。碎片化學習它不是這兒弄一點,那兒弄一點,那叫熊瞎子掰苞米。 碎片化學習的真相是碎片化學習一定要基于搜索,搜索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你要帶著困惑和問題去執(zhí)行碎片化的學習。你總不可能同一時間什么都學嘛,等你手里邊有了一些閑錢,你可能就想學學理財了;當你的孩子出生了,你就會想去學學育兒的理念。不是這樣嗎?當你不能去報一個理財班或者育兒課的時候,你沒有整塊的時間來學習,那碎片化的吸收相關的知識有什么不好呢? 帶著困惑和問題去執(zhí)行碎片化的學習,最終的效果一定是要把這些碎片給鏈接起來。在一段時間內,你的頭腦當中應該始終有一個課題,這些碎片它不是滿地的落葉,而是我們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個打碎的瓷器所產生的碎片。你要有目的的去拾獲這些碎片,而不是亂撿。就算碎片化知識是樹葉,你也得先有樹根、樹干和樹枝。碎片化學習要的是枝繁葉茂,而不是撿幾片樹葉回來夾在書里邊,那就屬于一種情緒化的行為。所以說,小孩可能不適合碎片化的學習,因為小孩他是沒有樹根、樹干和樹枝的。 話說回來,碎片化學習它終究是有局限性的,因為它缺乏思考,缺乏辯論,缺乏與人交流的這些環(huán)節(jié)。所謂學而不思則罔嘛。碎片劃拉的越多,可能越糊涂了。但是,無論如何,碎片化學習作為一種成年人學習的補充手段,無疑它是有很大力量的。 我還要提醒你一件事情,有一種假的碎片化學習叫做收藏。你一定對這個東西非常熟悉,收藏這個按鈕是非常常見的,在很多app和軟件當中,所謂一種人性化的設置。它的存在能夠非常大程度緩解人們的焦慮,但這種緩解它其實不是真正的緩解,它只是給你造成一種幻覺,就是收藏了這些知識就是你的了。其實,如果你收藏完了不看的話,你不去碰它,它并不是你的,你必須要破除掉這種幻覺。 我自己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我在教英語的時候,我觀察到很多學生在上課的時候會瘋狂地記筆記,后來干脆有學生把老師講課的內容完整地錄下來,說等回家以后要反復的聽。但是我發(fā)現(xiàn)他們沒有一個人錄下來之后能反復聽,哪怕聽一遍都做不到。我自己從來不收藏任何東西。 小結這節(jié)課介紹了兩種學習方法:一種是自然主義,一種是結構主義。
你選擇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之后,把這個目標拆碎,針對細節(jié)進行反復的練習。如果再能以碎片化的方式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的話,那就會更好。 碎片化學習的真相:
自我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