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麥冬。 秋天,本是豐收的季節(jié),可不少人卻被一聲聲咳嗽和“剪不斷理還亂”的痰纏上了身。 ![]() 最近,劉姐就因為咳嗽痰多的問題找到了我。 劉姐是重點高中的語文老師,溫和親切,一直都深受學生們的喜歡。 可最近這“好人緣”反而成了她的煩心事。 大概半個月前,劉姐不小心著涼了,鼻子堵得不行,還一直流鼻涕,跟著就咳嗽起來。 ![]() 雖然現(xiàn)在鼻子不堵了,鼻涕也不流了,可咳嗽還是沒完沒了。 尤其是最近,難受得要命,喉嚨里老是有痰堵著,黏糊糊的,“感覺像粘著一團東西,吐也吐不凈……”。 一節(jié)課四五十分鐘,劉姐每隔幾分鐘都要清一下嗓子,講課效率大打折扣。 怕傳染給班上的孩子,她便戴上了口罩上課。 ![]() 可口罩戴著又悶又難受,感覺聲音還變小了。 她擔心后排的學生聽不清,就使勁扯著嗓子喊,本來嗓子就不舒服,這么一折騰,更難受了。 身體難受,心里也不舒服。以前課后總有一群學生圍過來問問題、說心事。 現(xiàn)在她卻只能擺擺手匆匆離開,“老師咳著呢,離遠一點好”。 ![]() 看著孩子們有點失落卻懂事的走遠,她心里又暖又心酸。 回到家里,也得回避老公孩子的親近。 特別是她6歲的女兒,張著手跑來要媽媽親親抱抱,劉姐也只能拒絕。 看著女兒委屈的樣子,劉姐別提有多難受了。 ![]() 劉姐也去社區(qū)醫(yī)院拿過藥,可吃了也不見好,她嘆著氣說:“感覺這咳痰呀,真是慢性折磨?!?/span> ![]() 咳嗽有痰,這是怎么回事呢? 中醫(yī)講:“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 肺主氣,司呼吸,其宣發(fā)功能可將衛(wèi)氣、津液等布散至全身,肅降功能則使肺氣下行、通調水道。 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而秋燥易傷肺。 ![]() 秋天天氣涼、燥,寒邪入侵,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失調,津液就會失于輸布,水道不暢,廢水不容易被帶走,而凝聚為痰。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谷和水濕。當脾失健運時,水濕運化失常,停滯于體內,凝聚成痰。 ![]() 為了抵抗夏季的炎熱,我們吃了很多冷的、冰的,本就“透支了脾胃”,秋天就該還賬了。 加之,秋季天氣轉涼,食欲有所提升,若飲食上不加節(jié)制,甚至盲目進補,就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 ![]() 脾胃功能弱,垃圾排不出去,就會有痰。 ![]() 因此,我們要想祛痰,就得清肺健脾。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1. 注意飲食 “形寒飲冷則傷肺”、“寒涼傷脾胃”。 我們要注意飲食健康,平時一定要少吃生冷、寒涼、肥甘厚膩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消耗脾胃的陽氣,也會給肺以帶來損傷。 推薦大家多喝大米湯,大米湯有保胃氣,存津液的作用,它可以養(yǎng)胃氣,對脾胃功能的恢復有一定作用。 ![]() 注意一定要喝溫熱的大米湯,小口慢飲,幫助消化。 平時,也可以用陳皮來煮水喝。陳皮性溫味辛,有健脾胃、消食解膩、燥濕化痰的功效。 2. 艾灸 ① 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頸部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它是人體自帶的“化痰止咳藥”。 ![]() 天突穴屬任脈穴位,與肺緊密相連。 艾灸此穴,能夠起到宣通肺氣、化痰止咳、利咽開音等作用。 ②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線,臍上4寸處。 ![]() 它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腑氣血匯聚的關鍵之所,與脾胃機能緊密聯(lián)系,息息相關。 《循經》里提到:“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span> 艾灸此穴能溫中散寒、健脾和胃、行氣消食、升清降濁。 ③ 豐隆穴 豐隆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據(jù)脛骨前肌的外緣。 ![]() 它被譽為“祛痰第一穴”,具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 艾灸此穴可有效調通脾胃氣機,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使痰濕自化。 ④ 肺俞穴 肺俞穴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 肺主氣,司呼吸,是呼吸吐納交換之所,而肺俞穴則是掌控肺氣疏散的關竅。 艾灸此穴,可以增強肺部功能,使得肺氣得以宣發(fā)和肅降,從而保持肺氣的通暢,有助于緩解咳嗽有痰。 3. 小青龍湯 原方:麻黃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干姜三兩 炙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 (經方的使用須經醫(yī)生辨證) 細辛主要破肺寒,干姜溫里,炙甘草緩中保水、固護脾胃;五味子降肺氣止咳,半夏化痰止嘔; 麻黃能入肺經,宣暢肺氣,對人體因為風寒入侵引起的肺寒咳嗽、哮喘、呼吸困難有明顯療效。 和桂枝搭配可以疏散風寒、發(fā)汗解表,幫助體內寒氣發(fā)散出去。 咳嗽有痰,并非小事,這是身體發(fā)出來的信號,大家千萬要引起重視!同時,如果癥狀長時間不見好,大家一定要去醫(yī)院檢查治療! ![]() 今日互動 你知道什么祛痰止痰穴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