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問,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或許就會有人說:“失去愛的人最為痛苦?!?/span> 曾經有一個朋友,被自己的對象斷崖式分手,整天在家里以淚洗面,想著怎么挽回。 就連發(fā)個朋友圈都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想的都是“他看見了會怎么樣”。 后來,這個朋友覺得不能這樣墮落下去,于是就將兩個人所有的聯(lián)系方式刪掉,包括曾經互發(fā)過鏈接的拼多多和支付寶。 可是刪完之后,她又覺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由自主去算命、算塔羅牌,想知道和他還有沒有一點點可能。 這樣的痛苦想必很多有戀愛經歷的人都曾經體驗過。 當你放不下一個人的時候,就會不自覺想起對方、為結束這段關系感覺到后悔和遺憾。 明明已經斷聯(lián)很久,但還是覺得自己開心不起來,情緒沉浸在過往之中,沒有辦法專注于現(xiàn)實。 但其實,這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并不是失去最愛的人,而是在失去最愛的人的同時,失去了一部分自己。 你與ta做過的所有事、培養(yǎng)起來的所有習慣、甚至是腦海中的記憶,都要被你挖去;你們曾親密融合的部分,也要隨著分手而撕裂。 你會成為一個“殘缺的人”,因為受到傷害而不再完整。 所以,如果想要徹底放下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拉黑、也不是斷聯(lián), 而是借助心理學中的“客體恒常性”填充起一個完整的自己。 
客體恒常性 總有人會在分手之后,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否定了過去的甜蜜。 他們會想:“為什么現(xiàn)在鬧得這么難看?是不是ta從沒愛過我?”或者“ta離開我身邊了,一切都消失了,ta就是個騙子?!?/span> 但其實,過去的愛是真實存在的,現(xiàn)在的痛苦也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做的不是用一方去否定另一方。 而是要接納這中間產生的一個變化。 曾看過一個帖子,叫做:“我從不質疑愛,但愛瞬息萬變。” 有人說:“我前夫會因為我一句想吃東北飯包,找了大半個晚上,也會在我生孩子的時候哭的站不起來。 但這都不影響他在我孕期出軌,為了那個女人和我大吵離婚?!?/span> 也有人說:“前男友是高中認識的,為了和我考到一個城市讀大學,他高考虧了快一百分才考到這邊。 大學的時候在一起,他總是看著我笑,眼里滿含愛意,但不影響他在抖音和別的女人聊騷約會,為了約會取消來見我的高鐵票。” 這前后的對比固然令人心痛,可我們也不能說從前付出真心的時候他們的愛是虛假的。 這就涉及到心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客體恒常性”。 
它指的是當你和一個人建立起了情感鏈接,那么即使這個人不在你的身邊、甚至離開了你之后。 你依然能夠在內心中保持對這個人穩(wěn)定的情感認知。 如果缺乏客體恒常性,那么一旦對方離開,你就會全盤否定曾經的情感。 將自己的情感視為“恥辱”,一定要將其剝離,從而失去了完整的自己。 
不再“共生” 其實,能放下一個人的能力,就是來自于擁有一個“內在穩(wěn)定的情感客體”。 你內心充盈起來了,自然也會放下錯誤的感情和錯誤的人,重新投入新的生活。 這就像是一個媽媽和一個嬰兒,當小嬰兒還小的時候,需要依賴媽媽進食、排泄、睡眠,所以嬰兒不能和媽媽分開。 但若是一個成年人,可以保證自己的各項基本生活需求,那么離開了媽媽,ta自己也可以生活。 放不下一個人,往往就是因為你們兩個過度融合于這段關系中,把對方的心情當做你的心情,把對方的認可當成自我價值感的唯一來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其實就是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會有的表現(xiàn)。 自我分化,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在心理上、情感上與他人保持親密,又能保證自己的獨立性和情緒穩(wěn)定性的能力。 簡而言之,你失去了某個人,但你還是你,不會改變。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不會因為一段關系的結束,就失去了情緒平衡。 因為他們有著自我內核,對階段性的感情具有清晰的認知:痛苦是真的,曾經的愛情也是真的。 真正的放下,就是不再與人共生,而是成為一個可以為自己提供生存資源和情感資源的強大人格。 
替代性滿足 那么,如果我們已經處于“放不下、回不去”,滿心悲傷無法排解的狀態(tài)。 這個時候要如何把自己填補起來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用新的行為去覆蓋舊的行為,通過更多的渠道讓自己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反饋,從而讓自己豐盈起來。 例如,你們兩個人以前總喜歡去打卡各種各樣的餐廳,拍很多漂亮的照片保存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