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這篇文章開始,小稀將會對阿德勒的各個理論展開詳細的解讀,其中最核心的一塊便是“生活風格(life style)”,這是一個個體行為的核心所在,也是走入阿德勒理論的核心所在。 An Overview of the Concept of Life Style(什么是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個體關于生活的思考、感受與知覺,他在概念上與“人格(personality)”是同質(zhì)的。阿德勒認為每個孩子都擁有兩重身份:信息的接收者和自我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在教育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個問題,父母明白什么是“正確”的,而孩子無法接收到這個信息。 也就是說人們是受到他對事實的態(tài)度、觀點影響,而不是事實本身(People are affected by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facts, not the facts themselves)。所以人是自我決定的生物,這個觀點我們在前文已經(jīng)有所提及。 我們來看下阿德勒觀點的變化:
這一轉(zhuǎn)變看上去平平無奇,但卻是阿德勒理論至關重要的內(nèi)容。前者所提出的自卑感概念其實是用來代替弗洛伊德的性驅(qū)力,而后者的觀點則是強調(diào)了個人的成長過程。 在這些理論基礎上,阿德勒對生活方式進行了總結:生活風格就是一套規(guī)則、認知地圖,它指導我們的人生。Shulman認為,生活風格是“規(guī)則的規(guī)則”(rule of rules),它將注意力不僅放在了我們所接收到的反饋機制,而且也關注我們所發(fā)出的前饋機制。 著名個體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弗格森在其《阿德勒理論導讀》當中對生活風格做了更清晰的定義:生活風格是人格的核心,提供并代表一個人心理機能的統(tǒng)一性、獨特性、連貫性和穩(wěn)定性(P47)。 Factors Influencing Development of the Life Style(影響生活風格發(fā)展的因素)1. Degree of Activity(活動力程度)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活動力程度由個體早期童年生活所決定,換句話說,是由幼年期的人格隨意形成的?;顒恿Τ潭仁且粋€人在處理問題時所能使用的能量,一般來說,活動力程度越高,個體越能完成任務和挑戰(zhàn)。 但是也有適應不良的情況出現(xiàn),研究表明,粗野、放肆、頑固、偷竊、好辯的孩子相較于害羞、沉默、驚恐以及依賴他人的孩子,活動力程度明顯較高。所以,活動力程度并非起到方向性作用,真正起到方向性作用的是合作能力。 2. Biological Factors(生物因素)
第一個生物影響因素是器官缺陷導致的自卑感。阿德勒指出了三種會對個體行為和心理產(chǎn)生影響的情況:器官缺陷(inferior organs)、溺愛(pampering)和忽視(neglect)。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一書當中,阿德勒擴展了該內(nèi)容并應用于兒童心理研究中,他指出明顯表現(xiàn)出補償性性格特征的兒童分為三類:其一,生來就衰弱或者有器官缺陷的兒童;其二,從小受到嚴格的教育或者沒有受到父母關愛的兒童;其三,從小被寵壞的兒童。 這里我們主要講的是器官缺陷問題: 器官缺陷指的是某一器官在發(fā)展上遲緩,或是在成長與改變上受到部分或全然的抑制。阿德勒的學生德雷克斯指出器官缺陷的兒童補償行為有三個組成部分:身體水平(somatic level)、支持水平(sympathetic level)以及心理水平(psychic level)。身體水平和心理水平比較好理解,這個支持水平指的是個體關注自身的程度。 第二個生物因素與大腦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展有關。兒童使用非語言的(nonverbal)、感覺運動的(sensorimotor)、行為導向的(action-oriented)方式來發(fā)展和學習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這些內(nèi)容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所以阿德勒指出,我們了解得比我們知道的還多(we know much more than we seem to understand)。 而關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可以去閱讀下皮亞杰的著作。 最后一個生物因素是“需要(need)”或“驅(qū)力(drive)”的作用。Forgus和Shulman(1970)提出了嬰兒與生俱來的四種個體需求:營養(yǎng)與接觸的需求(nourishment and contact)馬斯洛后來發(fā)展為生理需求), 保護和安全的需求(protection and safety,馬斯洛后來發(fā)展為安全需求), 控制的需求(mastery)以及感覺變異的需求(sensory variation)。如果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嬰兒要么死亡、要么無法生長。 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兒童的目標會發(fā)生轉(zhuǎn)移變?yōu)橐韵滤姆N需求:依戀的需求(attachment)、安全的需求(security)、能力發(fā)展的需求(competence)以及認知的需求(cognition)。但是,每個人的優(yōu)先級不同,因人而異。 3. Psychosocial Factors(心理因素)在心理學界,阿德勒應該是首個家庭治療師(family therapist)和系統(tǒng)理論學家(systems theorist),這與弗洛伊德便有很大的差別,阿德勒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孩子和家庭的相關問題。阿德勒并不認為個人心理是從屬于社會心理的,他關注的是個人系統(tǒng)下的個體特質(zhì)。 其中一個心理因素是家庭氛圍(The family atmosphere)。家庭氛圍對個體的身心發(fā)展會產(chǎn)生深刻影響:在一個充滿爭吵的、負面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容易發(fā)展成焦慮的、退縮的人格類型,表現(xiàn)出敵對的、攻擊性的行為。
雖然負性的家庭氛圍會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產(chǎn)生很多消極影響,但這依舊由孩子本身來決定,如果他并沒有看到這些爭吵、且能注意到存在的關心與注意,那么很有可能這些消極影響不會發(fā)生。 所以,我們會看到阿德勒理論非常強調(diào)個體的能動性,且家庭氛圍本身并非是固定的,它是由家庭成員塑造的,自然也可以由家庭成員進行改造。我們前文已經(jīng)提到,阿德勒理論是一種溫柔的決定論,強調(diào)的是概率而非確定性。 第二個心理因素是獲得與傳遞價值觀的方式(How values are acquired and 'passed on')。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影響兒童價值觀主要有四種:來自家庭的(family)、來自父親的(paternal)、來自母親的(maternal)以及來自社會的(societal)價值。 第三個心理因素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parenting styles)有關。阿德勒提到了兩種極端的教養(yǎng)方式,即我們前文提到過的溺愛和忽視,阿德勒認為為孩子做太多或者做太少都是不利于他的發(fā)展。但是,孩子并非消極的接收器,所以即使是溺愛的情況也需要放在具體的情境來觀察——尤其是父母的特征以及孩子的態(tài)度。 在中國,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都經(jīng)歷過父母的寵愛,但是發(fā)展出反社會、攻擊性人格的個體還是少數(shù),這都是可以從側面反映阿德勒理論的變通性。 第四個心理因素是家庭星座(The sibling constellation)。阿德勒是最早提出孩子之間互相影響的心理學家,他強調(diào)整個家庭的整體結構和成員之間的互動。阿德勒心理學家將“蹺蹺板效應”引入到家庭星座當中,一個孩子的“成功”往往代表著另一個孩子的“失敗”,他們強調(diào)的是父母的關注對孩子競爭的影響。
最后一個心理因素是文化、鄰居和學校的影響。每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是不同的,同時不同的宗教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這些便是文化的影響。而阿德勒尤其重視學校的影響——他將學校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補充 The Concept of Life Style Reexamined with Reference to Development(基于發(fā)展重新審視生活風格的概念)人類的孩子與其他動物很大的不同在于——他們也許是唯一一個經(jīng)歷過自卑情感的個體,他們不能說話、不能行走、不能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是可以觀察到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可以完成這些活動,在此基礎上,他們的內(nèi)心會激起一種不完整感。
在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一個最終的虛構目標在潛意識作用下被建構出來,個體的生活風格是各種因素和個體內(nèi)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是主觀的、虛構的。 后面的更新頻率會慢一些,因為篇幅有所增加,會在思考某些概念的翻譯時琢磨很久,比如前面的value一開始我想的是翻譯成“價值”,但這樣與后文對不上,最后再轉(zhuǎn)回前面把value翻譯成“價值觀”,突然就清晰了。 比如life style翻譯成“生活類型”更為直接,但是在《阿德勒理論導讀》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等書中更多以“生活風格”來表述,所以小稀也采用這個更權威的譯名。 還有就是The sibling constellation應該是翻譯成“兄弟星座”更為準確,但是后面又出現(xiàn)了The family constellation來作為平替,那么還是采用“家庭星座”這一權威譯名更為合適。 |
|
|
來自: 新用戶1547218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