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德勒認為 我們是命運的控制者,而不是受害者。 這一觀點使他從根本上脫離了弗洛伊德的理論。 → 【創(chuàng)造性自我】 是指人格中的自由成分, 它使得個體能在 【可供選擇的生活格調】和【追求目標】之間進行選擇。 → 盡管【環(huán)境】和【遺傳】 為【人格】提供了基本資料, 但一個人可以按照任何一種方式 自由地組合這些成分。 → 阿德勒認為 是個體創(chuàng)造了生活風格, 我們創(chuàng)造【自我】【人格】【性格】。 → 個體并不是被動地、由【童年經驗】所塑造, 【經驗本身】并沒有【我們對他們的意識態(tài)度】那么重要。 → 根據創(chuàng)造性自我概念, 阿德勒駁斥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礎, 即 被壓抑的早期創(chuàng)傷性經驗的記憶。 → 阿德勒說, 我們并不會受到早期創(chuàng)傷性經驗的打擊, 其實我們只理解【適合自己目標】的經歷。 → 一旦個體形成了 自己的世界觀、最終目標和生活風格, 就可以用它們來解釋所有的生活經歷。 → 這些產物是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 并決定了有些經驗可以被理解, 而有些卻不能。 → 能被【人格】同化的經驗是可以理解的, 否則便不可理解。 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就是不可理解的。 → 阿德勒的【創(chuàng)造性自我概念】是其理論的頂點。 根據這一概念, 一個人決定其人格的能力 與 他獨特的生活風格相一致, 人們在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命運中 是有一種有意識的主動力量。 → 因此, 阿德勒認為, 人有可能直接參與他自己的命運, 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主張的那樣, 讓命運被動地、由過去的經驗所決定。 → 盡管阿德勒是弗洛伊德圈內的早期成員, 但他形成的理論 幾乎與弗洛伊德沒有相同之處。 → 阿德勒更強調意識、強調社會、強調自由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