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凱平」 Professor 沐心學堂首席責任教授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1 \ 導讀 / Guide ![]()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當人剛剛出生時,我們還無法建構概念與內(nèi)容的思維范疇,只能通過基本的感官接觸世界,包括用眼睛看物,用耳朵聽聲,用鼻子、舌頭聞嘗味道,用觸覺感知環(huán)境等。這些感官刺激了我們大腦中相應的神經(jīng)元,從而讓我們能夠建立對環(huán)境與環(huán)境里的人(也包括對自己的一些感受)的最初印象,這屬于生存的最低要求。 哲學意義上的審美并不是如人們平常所說的那種可以欣賞或者定義哪種事物是美麗的、性感的等直接的感覺。哲學的審美首先是一種基于“生存下去”的生物自然選擇偏好,存在是第一要求。 2 美,活下去的更好選擇 ![]() 美,首先意味著“活下去的更好選擇”,或者更有利于“存在”。甜的蘋果、紅彤彤的蘋果,都意味著成熟的蘋果,直覺上這種成熟的果實吃下去對人的生存更有利;帶點兒澀的青菜,是不成熟或“生”的東西,吃下去也許不如熟的東西更利于生存。于是,在原始的意識中,人就形成了青菜不如甘甜的蘋果“好吃”的觀念。之所以形成一物比另一物更“好吃”的觀念,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來自生物存在感的最初層次——活下去的內(nèi)在需求。 因此,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小孩子大多喜歡吃甜食,不喜歡吃青菜。有些成年人認為孩子挑食,其實這種“挑食”并不是一個社會意義上的挑食,而是一種生物趨利避害天性的自然反射,也就是所謂“活下去的更好選擇”。 同理,對幼兒(或者大多數(shù)成年人也是如此)來說,在他們內(nèi)在意識中高大的物品、堅硬的物品等就象征著某種安全感——可以在大空間內(nèi)躲避野獸或用堅硬的物品攻擊野獸,也可以有更大的機會躲過自然災害;而窄小封閉的空間也意味著安全,可以用藏匿的方式達到類似的生存目的。所以,小孩子喜歡在高大的物品與狹小的空間中跑來跑去,玩捉迷藏,這也是人類對于存在感中最基本的生存安全感的自然反射。 美,最初是讓人們產(chǎn)生安全或者更多生存機會的那些顏色、形狀、質(zhì)地、線條、光線明暗等,保證人類基本生存的物質(zhì),在人類心理上才是親近的。后來,這種讓生存與繁衍變得更可靠的“安全”一步一步地演變成美麗、性感、結實、健壯等生活要素的評價。身型勻稱的少女往往比老態(tài)龍鐘的婦人更容易喚醒人類的感覺,因為少女比老嫗有更大概率繁衍優(yōu)質(zhì)的后代,并且在面對危險時,由于生命力更強,行動更迅捷而更有生存的機會。所以,審美首先是生存選擇,其次才是生活品位。 3 審美力,面向未來的重要競爭力 ![]() 對于審美能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云曉曾有一個感悟:“不僅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動力是審美,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也離不開審美?!焙芏喔改刚J為,孩子就應該專注于學習,著裝打扮、欣賞藝術那一套,長大后自然就懂了。然而從小缺乏審美能力,長大后又怎么會變成有審美能力的人呢? 更重要的是,審美能力是未來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競爭能力。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對人類歷史上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總結、升級,不斷迭代,但是,審美這種抽象概念的能力卻無法提升。至少到目前為止,在感悟情緒、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上,人工智能是遠遠達不到人的水平的。比如,當我們走過一片水塘,看到水中的美景時,可能會想到“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但機器是做不到的;當我們看到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時,會吟誦“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任何機器目前同樣達不到這種審美水平。 未來缺乏審美能力的孩子是沒有競爭力的。這不僅在于審美能力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獲得更多的尊重和關注,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只有由衷地喜愛自己、欣賞自己,才有足夠的熱情和力量接納和迎接這個世界的美好,擁有一顆善良、堅定而溫暖的心。因為審美首先要意識到自我之美,并且在今天這個已經(jīng)擺脫物資匱乏的年代,人類也開始從物理社會進入心理社會。對幸福的感知、對社會的理解等對人越來越重要,必須換成新的語境,學會用美的感知和熱愛抵擋空虛、乏味和無趣,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加之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與網(wǎng)絡經(jīng)濟的崛起,傳統(tǒng)的物資刺激已不太能夠激發(fā)人們更強烈的幸福感。這時,那些軟性要素,例如與美相關的藝術、文化、情境、氛圍等便開始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4 審美力能夠培養(yǎng) 那么,我們?nèi)绾闻囵B(yǎng)孩子的審美感呢?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孩子: (1)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種美 ![]()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經(jīng)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备改敢獜娜粘I钊胧郑诤⒆雍苄〉臅r候,就引導他們多觀察和發(fā)現(xiàn)生活中各種美好的事物,如顏色豐富的水果蔬菜、色彩斑斕的鮮花、姿態(tài)各異的小動物,或者帶孩子到大自然接觸、感受自然的美,欣賞大自然中的山川草木…… 當孩子大一些后,可以帶孩子去美術館、藝術館、博物館等地方,用知識啟迪孩子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和欣賞美的能力。 (2)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 ![]() 孩子一般從2歲起,就有了美的意識,比如他們會有自己喜歡穿的衣服、有自己喜歡的顏色等。對此,父母一定要抱著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選擇權,不要強迫孩子必須遵循大人的選擇和標準。因為真正的審美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變成父母期待中的那樣,而是讓孩子明白:真正的美源于內(nèi)心,真正的強大是接納自己的任何模樣。孩子只有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樣子,才會變得自信、大方,對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從而形成積極、獨立的人格特質(zhì)。 (3)鼓勵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人 ![]()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學會從不同角度欣賞事物,不要只看事物的表象。如果孩子學會轉換視角,打破常規(guī),從不同角度欣賞事物,反而可以擁有更豐富的收獲。 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個人,比如一個藝術家、一個音樂家、一個園藝師等,引導孩子從這些人的角度看事物、想問題,發(fā)現(xiàn)更多的美。 愛美、具有審美感的孩子骨子里都會洋溢著一種自信,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感,其實也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隨時發(fā)現(xiàn)和體會生活中的美,更要激發(fā)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生命的熱愛,從而培養(yǎng)他們積極、陽光、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使他們在未來更有競爭優(yōu)勢,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5 \ 參考資料 / Resources ![]() 彭凱平《孩子的品格: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光塵|中信出版集團,2021 校對:康德、婉冰 審核:秦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