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皇帝那么多,但如果不殺功臣會怎么樣? 中國封建社會朝代更替非???,除了南北宋加起來勉強立國超過三百年外,就沒有一個朝代能夠立國超過三百年了(兩漢之間存在一個新朝,屬于兩個朝代),就連最強大的唐朝也僅僅享國二百八十九年,這也導(dǎo)致我國古代有非常多的朝代,不算小王朝就連大一統(tǒng)的王朝也有好幾個。而這些朝代的大好江山勢必是開國皇帝帶領(lǐng)他那一幫兄弟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但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記錄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里的一句話,可見自古以來皇帝或者諸侯王身邊能患難的兄弟很多,但是能共享福的就很少了。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了,由于這兩人都是布衣出身,所以當上皇帝后與那些本就出身貴族的開國皇帝不同,心理變化會比較大,害怕有人威脅皇權(quán),就殺死了許多開國功臣。
劉邦稱帝后先后殺了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等人,其中韓信、彭越、英布都是異姓諸侯王,劉邦為了守住劉家的天下,肯定是不會允許異姓諸侯王存在的。朱元璋稱帝后殺的開國功臣就更多了,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馮勝、宋濂、傅友德等都被朱元璋誅殺,尤其是藍玉案就連坐處死了一萬五千人,實在是令人嘆息。 不過雖然劉邦和朱元璋殺了這么多開國功臣,但也確實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劉邦殺的韓信、彭越、英布三個異姓諸侯王都是被人告發(fā)他們謀反的,不論真假,既然消息傳出劉邦不可能坐視不理,況且異姓諸侯王的存在確實會對漢朝的統(tǒng)治造成威脅,且不說異姓了。就是同姓諸侯王在漢景帝時期都聯(lián)合起來發(fā)動了“七國之亂”,可見劉邦殺他們是為了自己江山永固,雖然手段殘忍,但作為帝王不能心慈手軟。
再說說朱元璋,本來如果太子朱標不死,那么朱標是有能力鎮(zhèn)住這些開國功臣的,因為朱標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稱帝后又立刻立朱標為太子,朱標有一定的威信,而且做了這么多年的儲君有自己的政治基礎(chǔ),朱元璋給朱標留的班底也是馮勝、傅友德、藍玉、王弼等人,但是朱標英年早逝了,朱元璋又立了年幼的朱允炆為儲君。一個二十歲出頭的毛頭小子肯定是鎮(zhèn)不住這幫開國大佬的,朱元璋為了孫兒未來皇位能坐得穩(wěn)當,自然要幫朱允炆把這些刺剔除,然后留給朱允炆的班底是方孝儒、黃子澄和齊泰,這三人跟開國功臣肯定沒得比。朱元璋殺功臣的舉動也是為了朱允炆能夠坐穩(wěn)皇位,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朱棣會造反,但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殺的差不多了,朝廷沒有良將可用,朱允炆最終還是沒把皇位坐穩(wěn),輸給了朱棣。這是朱元璋失算了,但是朱元璋殺功臣的出發(fā)點與劉邦是相似的。不僅這兩人是如此的,歷史上所有殺開國功臣的皇帝都是為了自己的皇位能夠坐穩(wěn),為了皇權(quán)不落入他人手中。
雖然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有很多,但也有不殺的,比如秦始皇、漢光武帝和唐太宗就沒有殺開國功臣,反而這三人的皇位都坐得很穩(wěn),也都有一番成就,得以名垂千史。秦始皇稱帝后就覺得只靠自己一個人來管理領(lǐng)土面積激增的秦朝已經(jīng)力不從心了,他就將手中的權(quán)力分了下去,把跟隨自己的功臣封了官,協(xié)助自己治理國家。漢光武帝更是不殺功臣的典范,他在還沒稱帝時就許諾那些支持他的世家大族以高官厚祿,而且劉秀用人不疑,對自己手下的兄弟非常仗義,深得軍心,后來劉秀命人將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大將畫下來,稱為“云臺二十八將”。李世民效仿劉秀也搞了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并且李世明任用賢能,而且用人不拘小節(jié)。對于太子舊臣魏征,李世民非但不殺,反而還重用他,從這么個細節(jié)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寬廣的胸襟。況且李世民是唐朝統(tǒng)一天下的最大功臣,登基后自然不怕開國功臣會功高震主,沒有殺他們的必要。
不論是殺開國功臣,還是不殺開國功臣,目的都是穩(wěn)固皇權(quán)??扇绻娴挠腥艘旆戳?,皇帝才不會管你是不是開國功臣,畢竟謀反在古代是十惡之首,無法饒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