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劉邦、朱元璋這樣的開國帝王,大殺功臣的理由再簡單不過,那就是僅視天下為其一家一姓之私產(chǎn),就是不愿與其他開國功臣共享富貴,不肯與任何別人共天下,本心自私到了極致。 漢初削除以異姓諸侯王為代表的功臣,雖然有加強中央集權(quán)、完善統(tǒng)一的合理性,但像劉邦如此辣手無情、不留余地,亦是史上少有。 漢高祖:劉邦 根據(jù)《漢書·刑法志》記載楚王(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與其妻、子女、兄弟姊妹三族,皆是被“具五刑”殺害。漢朝律法中的五刑,就是刺其面、割其鼻、斷其舌、斬去犯人雙足腳趾、然后活活打死、再于于鬧市中將尸首斬下頭顱、然后將尸骨剁為肉醬。所謂后世流傳的“韓信被宮女竹簽釘死”云云,已經(jīng)是美化過無數(shù)倍的小說家言了。 【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wǎng)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惫手^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俊稘h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而韓信和彭越在兩漢四百年里,世世代代背負叛臣之名,永不被后世皇帝平反追封,可說是歷代功臣中境遇最慘。 楚王、淮陰侯:韓信 若說韓信尚有自請封王、桀驁不馴的所謂“取死之道”,那彭越被滅族就是一樁徹底冤案;甚至韓信被殺時也早不是什么大一統(tǒng)王朝的敵人,必須翦除的諸侯王,僅僅是閑散多年不得離開長安的準囚徒一個。 此外,劉邦還因為忌憚蕭何名望太高,就將他下獄,逼得老丞相害民以自污,更在臨死前欲殺死自己的連襟樊噲,還將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fā)小同鄉(xiāng)兼同學(xué)、燕王盧綰逼得逃到匈奴,客死異國他鄉(xiāng)。若不是他只當了七年皇帝,就在剿殺另一個異姓諸侯王英布的戰(zhàn)爭中,中箭重傷,終致斃命,那么豈知他殺的功臣就會比后世的朱元璋少了? 劉邦臨死前所謂”非劉不可封王“的“白馬之盟”,面目猙獰地將他欲讓天下為劉氏一族私產(chǎn)的私心公諸于天下。劉邦分封了一群諸如自己侄子吳王劉濞這樣的同姓諸侯王,同樣是裂土封王軍政大權(quán)威福自專,同樣是野心勃勃挑起戰(zhàn)亂,他們除了姓劉外,對大一統(tǒng)帝國的危害和異姓諸侯王,差別又有多少? 是此后文、景、武三代皇帝前赴后繼幾十年的努力,才將劉邦留下的這些同姓諸侯王們削平,真正鞏固了初生的大一統(tǒng)帝國。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其自私的程度、對功臣的殘酷更是遠遠勝過了劉邦,他前后一共斷絕了六個公爵三十三個侯爵的蔭封,殺戮甚至滅門了其中大多數(shù)與他一齊光復(fù)華夏有功的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一方面給自己那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子封王,開府加以禮絕百僚的尊崇地位、代代不減的肥田厚祿,遠超之前歷朝皇子親王的物質(zhì)待遇,更讓他們世襲罔替,裂土封藩一方; 另一方面卻完全無法容忍和以前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同富貴,只有如湯和那樣回鄉(xiāng)當個老農(nóng)才能合他胃口,僥幸逃生,否則那些功臣只要多吃多占一點,便好似好似割了他的心頭肉一般。 從前歷代開國皇帝的杯酒釋兵權(quán),用富貴贖買兵權(quán),在朱元璋那里完全都行不通,功臣們回鄉(xiāng)養(yǎng)老想多要幾畝地,想留幾百個親兵,都會被他勃然大怒加以各種謀逆罪名。 起先殺李善長、殺藍玉的時候,朱元璋還走了興大案的程序,給他們加以逆黨和謀反罪名,等到殺馮勝、殺傅友德的時候,朱元璋甚至連這種罪名都懶得去弄了,差不多就是公開對這些將領(lǐng)說「為了我兒孫能坐穩(wěn)這花花江山,所以你們不能活著!」 現(xiàn)在有很多人讀史論史,自稱是漢粉、唐粉、宋粉、明粉,實則本質(zhì)上是“劉皇帝粉”“李皇帝粉”“趙皇帝粉”“朱皇帝粉”,純粹是「以皇帝之是為是,以皇帝之非為非」,立場完全站在在封建皇帝這邊,因此,如劉邦、朱元璋這樣濫殺功臣,在他們眼里竟然是天經(jīng)地義不容指責,甚至成了開國皇帝高瞻遠矚,「為國家大一統(tǒng),為天下太平」「打擊官僚和勛貴,減輕百姓們被盤剝」,而不得不殺掉「破壞統(tǒng)一、魚肉百姓」的功臣了。 殊不知一眾開國功臣確實不見得都是品行高尚的好人,可開國君主的子孫們,那些同姓藩王,原本于天下無尺寸之功,難道他們就不魚肉百姓?功臣的“功”,重則說是對國家,輕則說是對君主個人。如果說開國君主于國于民有“大功”,那功臣們也當然要分去相當一部分。 像濫殺功臣這種事,從來就不是什么維系大一統(tǒng)帝國之必須。秦朝二代而亡有多種原因,唯獨扯不到秦始皇厚待功臣上。后世更有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朱棣這么多現(xiàn)成例子,甚至是“爾本夷狄”的元世祖忽必烈,莫非他們不殺功臣,反而厚待之,天下就因此大亂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