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
夏至的“至”,是極點的意思,夏至,就是夏天到了極點。不過按著實際情況來說,此時并非最熱的時候,真正的熱要等到“暑相連”之時,也就是說夏至二十多天之后,盛夏才真正到來。
其實,很多東西都有滯后性,“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每天最熱的時候,不是中午十二點,而是過午二點左右;而夏至亦是如此,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光來到了,有最長的白晝,而暑熱的真正到來,要錯后二十天左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方地區(qū)白天最長的一天,越向北越長,這一天,海南白天13個小時,北京15個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達到17個小時,幾乎成了極晝了。夏至后,白天逐漸縮短。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說起“冬至水餃夏至面”,這是山東一帶的習俗,為了消暑納涼,吃涼面是夏至最好的食物,熱面條經(jīng)過涼水的數(shù)次淘沖,加上蒜泥、涼拌醋、麻汁、黃瓜絲、綽水后的豆芽、切碎的熟豆角,蒸過的茄子泥,還有決不能缺少的胡蘿卜咸菜丁、腌疙瘩咸菜丁、剁碎的咸香椿芽,大概將近十種伴料佐,此時的涼面,也是佐料和面各占一半的分量。某種程度上,吃涼面的主要目的在于吃多種佐料,涼絲絲的面混著涼涼的佐料吃進去,暑天的熱,伴隨入口的涼意,消失了不少。
多年之前,還是井里打水吃的年代,一天,我去打水,看到井口邊上有白面面條,那應該是撈涼面的人粗心留下的。直接拿到井邊,用剛剛打上來的水撈涼面條,一是撈起來方便,二是剛剛從四五米深的井下打上來的井水更涼一些。那應該是鎮(zhèn)涼的“井莫涼水”,那是來自不知道多少米深的咕咕流出的泉水,涼得最徹底,撈出的涼面最地道。 從小對涼面就不是很喜歡,只是因為大家都吃,不得已隨著吃一點。想想搟面條的艱難,我也不會很喜歡吃面條的。大大的案板,很長的搟面杖,一個小小的面劑子,在心靈手巧的婦女手里變成一個又圓又薄的面餅,然后細細切做細條,經(jīng)過和面、搟面、切面,才會有面條,況且,搟面是我這一輩子都沒有學會的技能,不是厚薄不一,就是打折、出皺,粘連成一團,更不會讓面上軸,得心應手的來回碾壓,只會平鋪面餅,用搟面軸一邊一邊的趕壓,當然不敢弄成很大的,一般都是用很小的面劑子,搟成小的薄薄的面餅,然后勉強切成面條,迄今為止,仍然認為,手搟面條是技能含量最大的面食。我從來不會專門做手搟面,每每包水餃剩下了面,恐浪費掉,勉為其難做成面條。迄今所以,不但不會搟面,都不忍心吃面。
我們安家時買全的廚房用具之搟面杖,至今長長的躺在那里,沒有使用過一次,當初那個美好的愿望:我為夫君做面湯,一直美好的和搟面杖一樣束之高閣。
有了機器面條,倒是可以忍心吃面了,但是吃涼面依然有些擔心。撈面的涼的生自來水,直接吃,一定有拉肚子的可能,雖然有醋,有蒜,可以保障消菌放心實用,但是還是有點擔心。于是有人建議,可以用開水冷涼了吃,這倒是個好辦法,可是,一般都要用冷水淘洗兩三遍以上,需要準備很多冷開水;后來,有人建議,可以將冷水放在冰箱里冷藏一下,那樣一遍就會讓面條足夠涼,這倒是一個好法。查詢網(wǎng)上得知,用自來水撈了兩遍之后,最后一遍需要用涼開水,這倒是也實用的方法,因為最后一遍用水的時間長,前兩遍都是匆匆沖洗,而最后一遍按著父輩那里傳下來的習慣,一般都要一直在涼水里泡著。當然這些都不知道對錯,只知道傳承。
也想著給夏至節(jié)氣一個儀式感,今天上午放學后,匆匆去買各種佐料,回家后,著急忙慌的準備,雖然下面條嚴格按著三分鐘出鍋,撈涼水時也很迅速,但是最后一遍沒有準備涼白開,最后還是停留在了涼水里,一會就看到面條仿佛多了不少,看來,涼水進到面條里了,想想,喝涼面就相當于喝涼水呀,有點害怕。嚴格來說,應該事先準備佐料,做好涼面,馬上開吃,才不會被大量吸水。
面的確是需要淘三遍水,面才真正涼下來。把熱面條撈進冷水里是個難辦的活兒,熱,每次筷子也撈不到多少,而且熱的面條不斷滑到手的一側,險象環(huán)生。后來才想起,應該用笊籬來撈。 準備各種佐料的確是個費事兒的工作。黃瓜絲,用擦床子擦,孔兒太小,太細,只好用刀細細切絲,豆芽綽水,剝蒜、搗蒜,味達美,涼拌醋,麻汁,幸好咸菜是現(xiàn)成的一包,不用專門切丁。后來想想,并沒有達到十種,所謂十香面,還缺好幾樣,前期做的心理準備太少,至少沒有準備牛肉或者雞脯肉,葷素搭配的涼面才應該更有營養(yǎng)。我們吃的就是一碗涼水素面。
不過,的確是涼涼的面,味道一般,和自己心里想的,相差甚遠。看來,任何一餐美食,都需要精心準備,只想著省事兒,一定也會省掉很多美味。到一個大廚的距離,還有遙遠的路要走。
這世間,唯美食和愛不能辜負,所以,對一日三餐的注重,依然是愛生活的吃貨們最該細細品味、琢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