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古時又稱“夏節(jié)”“夏至節(jié)”。今年的第十個節(jié)氣夏至就要到了,不期然想起了小時候母親為我們做的夏至涼面,一種涼津津、香噴噴、散發(fā)著濃郁麥香的味道頓時漫過心間。 梁永剛 | 文 老家地處豫中平原,“冬至餃子夏至面”是祖祖輩輩流傳的節(jié)日食俗。 在鄉(xiāng)間,平素吃的面條有稠面條和稀面條之分,稠面條又叫撈面條,又分為臊子面條和蒜面條,臊子面條即用炒制的臊子佐餐的面條,一般不過水;蒜面條即以蒜汁為主佐餐的面條,多過水食用。 夏至涼面大致屬于蒜面條的范疇,但調(diào)料比蒜汁豐富得多,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由于夏至節(jié)氣正值小麥?zhǔn)斋@不久,各家各戶都磨有新小麥面,和平時不一樣,母親在做夏至面時沒有摻其他雜面,而是全部用新小麥面,吃起來筋道,有嚼頭,就連面條湯喝起來也口感好,味道美。 在那個沒有軋面條機的年代,搟面條是鄉(xiāng)間村婦人人皆會的一項手藝,面條搟得好不好,往往是衡量巧婦的一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母親是搟面條的行家里手,手法嫻熟且花樣繁多。每年夏至節(jié)氣做涼面,母親搟面條,我燒鍋。 夏至涼面屬于撈面條,不同于稀湯寡水的湯面條,一家子人大小六七張嘴,吃頓撈面條不是一件容易事,母親搟面條很辛苦。我坐在灶房的木凳上,一邊往灶膛里填著柴火,一邊看母親和面。 母親從排缸里挖了兩瓢白面倒進和面盆里,一手端著水瓢慢慢向盆中倒水,一手在盆中迅速地把面和水?dāng)嚭偷揭黄?,等到水和面基本均勻以后,再把兩手都伸進面盆里反復(fù)揉搓。 等面差不多快和成了,母親兩手攥成拳,在面團上捶來錘去,一直到所謂的面光、手光、盆光為止,面才算真正和好了。 揉面成型看似簡單,也是個力氣活和技術(shù)活,往往是母親和完一塊面,就已經(jīng)累得滿頭大汗;搟面條的面不能和得太硬,太硬了不好搟,面條發(fā)脆容易斷;也不能太軟,太軟了粘案板,不成型。只有把面和得軟硬適度,才能搟出勁道的手搟面,做出的涼面才能韌而不硬,口感好。 和好了面,母親找來一塊浸濕的籠布蓋在面團上,說是讓面醒一會兒。 等上一段時間,母親開始搟面條了,她麻利地用菜刀切下一塊面團,先在案板上輕揉幾下,然后用手掌拍成餅狀的面片,用一種俗稱“大搟杖”的搟面杖熟練地?fù){了起來。 面片在搟面杖一次次擠壓下,由小變大,由厚變薄,母親一邊搟一邊用手轉(zhuǎn)動面片的位置,使其盡可能成為規(guī)則的圓形。搟一會兒,母親停下來在面片上撒點面醭,將其卷在搟面杖上來回滾動后,展開鋪在案板上,換個方向接著搟,如此反復(fù)幾次,整張面片任何位置的厚度都是均勻一致的。 不多時,一大塊面團被母親搟成了薄溜溜圓乎乎的大面片,一張張晾在用高粱莛兒扎成的鍋排上,稍微晾上一會兒后,母親將幾張面片折了幾折,疊成條狀,左手微微彎曲,按住面片一端,右手握著菜刀嚓嚓切下去,隨著刀刃與案板富有節(jié)奏的碰撞,絲絲縷縷又薄又細(xì)的面條很快堆滿了案板,母親抓一把面醭撒了上去,掂起來抖擻幾下,只等著鍋滾下鍋。 此時,在熊熊火焰的舔舐之下,鐵鍋里的水終于燒開了,低矮狹窄的灶房里熱氣騰騰。母親端起鍋排,抓起面條,輕輕抖動著將其丟入鍋中,面條打著旋漂浮著白沫翻來滾去。等面條快熟了,母親將淘洗干凈的隨鍋青菜丟到了面條鍋里,等再滾上幾滾,便可用笊籬將白中透青熱氣騰騰的面條撈出鍋了。 過去農(nóng)村雖然經(jīng)濟條件不好,但農(nóng)人們對于節(jié)氣卻非常重視,因此夏至涼面的做法和吃法都很講究。記憶中,母親把面條煮熟后,撈到事先備好的一盆井拔涼水里“拔涼”,如果“拔”過一遍水后面條仍有些熱燙,就重新在另一盆井拔涼水里再“拔”一遍,直到面條完全清涼爽口為止。 所謂“井拔涼水”,其實就是剛從井中打出來的井水,是炎炎夏日農(nóng)人們消暑降溫的天然飲品。 母親配制夏至涼面的調(diào)料也很講究,和平時迥然不同,平日里吃蒜面條通常是搗些蒜汁放些鹽即可,但夏至涼面的調(diào)料就豐富多了,將醋、鹽、花椒面、小磨油、蒜汁、姜末、芝麻醬等調(diào)料混合均勻,吃前將調(diào)料倒在涼面條上,再撒上黃瓜絲、蔥花、搟碎的花生米拌勻,如果喜歡吃辣可澆上一勺辣椒油。 往往是母親還沒把涼面的調(diào)料拌好,每人端著滿滿一碗面條的我和哥哥姐姐就等不及了,眼巴巴地站在灶房門口,一副好像多天沒吃過飯的饞相。母親剛把調(diào)料拌好,我們就迫不及待地擠到案板旁,拿著勺子爭著搶著往自己碗里舀調(diào)料。 等到一家老小都端著碗喜滋滋地走出了灶房,母親這才把涼水盆里剩下的一筷頭面條撈進碗里,澆上碗底剩下不多的調(diào)料,坐在灶房的門檻上吃上幾口。 如今想來,老家“夏至吃涼面”的習(xí)俗,更多的是蘊含著消暑降溫的用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稱“苦夏”。 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節(jié),但表示炎炎夏日已拉開帷幕。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于制作、清涼的生冷食物為主要飲食,涼面通常為普通莊戶人家的首選,故而夏至面也叫“入伏面”。 人們認(rèn)為面條“涼吃”既可降火開胃,又能品出真正的滋味來,這種飲食習(xí)慣同“忌食過燙食物”的現(xiàn)代飲食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麥子是老家的主要農(nóng)作物,也是農(nóng)人的主食。祈求幸福祥和,希望五谷豐登,新小麥面是一種最美好的表達(dá)方式。夏至正值新麥登場,用新小麥面做成面條嘗新,是喜慶豐收的最好方式?;蛟S,夏至吃涼面的習(xí)俗就源于此吧。 后來我逐漸長大,讀的書多了,才知道“夏至吃涼面”并非老家一帶獨有,早在魏晉時,伏日吃冷面已成習(xí)俗。《魏氏春秋》上載有“伏日食湯餅”之說。《荊楚歲時記》中也有“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的記述。 東漢的《四民月令》一書中有“五月,陰氣入臟,腹中寒不能膩。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濃,距立秋毋食主水溲餅”的記載。據(jù)考證“水溲餅”、“煮餅”,即最早的水煮面食,亦即中國面條的先河。魏晉時稱“湯餅”,唐代以后有“冷陶”、“溫陶”之稱。 《唐會要·光錄寺》說,宮廷中每到冬天要造“湯餅”,夏天要做“冷陶”。《唐六典》中載有“太宮令夏供槐葉冷陶”。在朝會上文武官員要供應(yīng)冷陶面。槐葉冷陶是用鮮嫩的槐葉取汁和面,做成碧綠的面條,槐葉有除“霍亂煩悶,賜風(fēng)痔疾”之功能,是當(dāng)時夏令的保健食品。 據(jù)記載,詩圣杜甫愛吃槐葉冷陶面,還曾寫詩:“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資過熱,加餐然欲無?!?/p> 多年來我走過很多地方,喜愛吃面食的我品嘗過各地不少頗具特色的涼面,卻唯獨最愛母親做的夏至涼面。在我心中,一碗尋常的夏至涼面,摻著母愛,和著親情,傳遞著家的溫暖訊息,是世間任何美味佳肴都無法代替的。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作者簡介 梁永剛,男,1977年生,漢族,河南平頂山人,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供職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qū)政協(xié)。 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