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瓔照片拍攝者:Cheung Ching Ming 物道君語: 建筑是凝固的詩。 記住美,記住逝去,記住當下。 在中國, 很多人都只知道林徽因, 不知道她的侄女林瓔。 在美國, 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林徽因, 但一定認識林瓔。 1980年, 21歲的林瓔以一份作業(yè), 從1421個作品脫穎而出, 贏得美國越戰(zhàn)紀念碑設(shè)計大賽, 震驚世界。 2010年, 奧巴馬為她帶上“總統(tǒng)自由勛章”, 這是美國的最高榮譽, 林瓔是唯一一位華裔獲此殊榮。 還與希拉里一同入選婦女同人堂、 被評為“50位美國的未來領(lǐng)袖”之一等等名譽不計其數(shù), 是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筑師。 ▲ 奧巴馬為林瓔佩戴總統(tǒng)自由獎?wù)隆?br> “我知道你在看到我的作品時, 你會哭。” 有人說, 建筑是凝固的詩, 林瓔的藝術(shù)作品時亦是如此。 帶著詩性的不可名狀的力量, 讓人潸然淚下, 讓人回憶如涌。 ▲ 林瓔照片拍攝者攝影師:Walter Smith 21歲之前,林瓔并不知道有個才華非凡的姑姑林徽因。 在她出生前,她的父母已經(jīng)移民到俄亥俄州,居住在一個山林里,過著遠離塵囂的生活。 林桓是陶藝家、俄亥俄大學藝術(shù)學院院長,母親是詩人、俄亥俄大學的英文教授。 ▲ 林瓔的父親林桓和母親茱莉亞 · 張。 讀大學時,教授告訴林瓔,建筑和雕塑只能二選一,這是兩種不同的體系,不然會讓林瓔精神分裂。 林瓔選擇了建筑,但也經(jīng)常去藝術(shù)學院聽雕塑課。對她來說,“雕塑是詩,建筑是散文。” 父親知道后,才告訴她家族的事,認為她遺傳了姑姑的建筑天賦,并自豪地說:“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強、果敢獨斷,才華洋溢而心想事成。” 這或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們看到她的建筑作品,總帶著詩性一般的光輝,有著不可替代的美。
1980年,林瓔21歲,在耶魯讀大三。 做作業(yè)時,偶然發(fā)現(xiàn)越戰(zhàn)紀念碑設(shè)計方案的征集海報,她心想:這個既可當作業(yè),又能投稿呢! 她畫了一張設(shè)計草圖,但因為看上去似乎過于簡單,又寫了一封短文附上,甚至還有一些涂改痕跡。 ▲ 林瓔的參賽板,來源:維基百科 當評委會主席看到林瓔的作品時,激動地喊了起來:“這是個天才作品!”并一致通過了。 但一開始,遭到大批種族主義分子和越戰(zhàn)老兵強烈的抵制:“美國人的紀念碑怎么能讓一條東方狗來設(shè)計!” 直到1982年11月13日,“越戰(zhàn)紀念碑”落成向公眾開放。那一天,無數(shù)人在這里落淚、啜泣、反思。
▲ 越戰(zhàn)紀念碑 紀念碑好似大地上的一道裂痕——一條長長的黑色拋光石墻,一邊指向林肯紀念碑,一邊指向華盛頓。切口是黑色花崗石,上面刻著亡者的名字。 面對這座靜穆的建筑,仿佛將我們推進一道甬道,不得不直面?zhèn)磁c逝去。 那些雕刻的亡者名字,恰如戰(zhàn)爭的疼痛,傷痕刀刀入骨。
老兵們看著昔日戰(zhàn)友的名字,回憶起那段時光。在炮火中都不曾哭過的他們,卻用粗糙的雙手緊緊遮住流淚的雙眼。 林瓔曾說她設(shè)計的初衷之一是:“讓100年后的孩子來到這里,對戰(zhàn)爭的高昂代價有清醒的認識。” 唯有感受逝去,才知什么要留住。 唯有記住逝去,我們才不再失去。
▲ 林瓔設(shè)計的《公民權(quán)利紀念碑》,紀念美國種族平等的抗爭
越戰(zhàn)紀念碑,讓林瓔名聲大振。但她深知,自己不想局限在“紀念碑設(shè)計師”的身份里。 1999年,林瓔宣布,一生只做5個紀念碑。 這些年,每到一處地方,林瓔總會問道:“什么正在消失?” 有人說,是亞馬遜熱帶雨林在消失。有人說,是兒時見過的小鳥消失了。有人說,是曾經(jīng)習以為常的藍天,不再習以常。有人說,安靜正在消失,世界正在越來越吵。 這是林瓔在做的最后一個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既有永久的雕塑,也有臨時的多媒體展示。她建立了一個網(wǎng)站,上面是我們生活的星球,映照著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 上面斑斑點點的星光,是記憶。每個人都可以回憶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講述“正在丟失什么”的故事,同時,還有保護地圖,告訴人們能不能做點什么。
▲《什么正在消失》的網(wǎng)站 回憶與未來,消失與保護,交織在一起?!笆裁凑谙А?,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著我們:如果這座星球的物種都消失了,我們?nèi)祟愑趾稳ズ螐模?/p> 林瓔在她的新書《雕刻大地》里寫道:
▲ 攝影師:Anders Norsell, Wanas Foundation 林瓔深信,讓人們意識到自然環(huán)境與物種多樣性的消失,是一個時間問題。 她的藝術(shù)作品,它們像一首首凝固的詩篇,鐫刻記憶與消失,仿佛有著“扭轉(zhuǎn)時間”的力量。 因為身處那些安靜的、優(yōu)雅的作品之中,我們會回憶起什么,也許是腳掌觸碰過的泥土溫熱,也許是湛藍的波浪起伏……
▲ 林瓔的藝術(shù)作品:《海嘯》 ▲《顫振》
▲ 林瓔的藝術(shù)作品:《水線》 “因為將來有一天, 我會離開這個世界, 但我的孩子還生活在其中。 這個世界就與你我有關(guān)?!?/strong> 如果空氣不再干凈, 如果河流不再清澈, 如果鳥鳴不再響亮, 如果螢火蟲不再出現(xiàn), 如果我們不曾知道它的消失, 又怎么去守護呢?
參考文獻: 《雕刻大地:林瓔和她的藝術(shù)世界》.林瓔等著.陳曉宇 奚雪松 譯.2020 · 致親愛的物道家人們 · 我是物道主編,之華。 你在眼中, 什么正在消失? 什么又要被記??? 如欲相見,點擊卡片, 我們一起尋訪林瓔的藝術(shù)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