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瓔,在中國,人們提起她只知道是林徽因的侄女。在美國,可能大部分人不認識林徽因,但一定認識林瓔。 奧巴馬親自為她帶上“總統(tǒng)自由勛章”,這是美國的最高榮譽,而林瓔是唯一一位華裔獲此殊榮,還與希拉里一同入選婦女同人堂、被評為“50位美國的未來領袖”之一等等名譽不計其數(shù),是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筑師。 ▲ 奧巴馬為林瓔佩戴總統(tǒng)自由獎章。 未見其人之前,想象中她應該是西裝革履一副女強人的形象,可一位美國記者卻評價年過半百的林瓔日常穿著“像一個匆匆趕去上課而又害怕遲到的大學生”。 ▲ 林瓔
林瓔的父親林桓是俄亥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母親是俄亥俄大學的英文教授。夫妻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移民到俄亥俄州,居住在一個山林里,過著遠離塵囂的生活。
后院的那一片山林,是林瓔最快樂的童年時光。年幼的她常常在起伏的山脊之間奔跑,讓她愛上這種靜謐而清怡的環(huán)境。小小年紀就倔得很,寧愿自己捏泥巴也不想跟小伙伴玩。
▲ 林瓔小時候(右)。 60年代至70年代,那是個顛倒黑白的中國,所以夫妻倆刻意將身世背景隱藏起來。直到林瓔21歲以高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耶魯大學后,父親才告訴她有個才華非凡的姑姑林徽因。林瓔成為建筑師讓父親感到非常高興,認為林瓔遺傳了姑姑的建筑天賦,自豪地說:“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強、果敢獨斷,才華洋溢而心想事成?!?/strong> 能否心想事成,成為一個像姑姑那樣優(yōu)秀的建筑師,林瓔還不敢承認,但是倔強這個特點,倒是戳中了林瓔。
大學教授告訴林瓔,建筑和雕塑只能二選一,這是兩種不同的體系,不然會讓林瓔精神分裂??闪汁嬀褪蔷?,選擇了建筑,但經(jīng)常偷跑到藝術學院聽雕塑課:“對我來說,雕塑是詩,而建筑是散文?!?/span> 木心曾說:“倔強是最難改的脾氣?!笨烧且驗樗@股倔,才讓我們看到她那如詩一般的建筑作品,成為不可替代的美的建筑。倔強地堅守那些你認為對的事情,時間會給你答案。
1980年,大三的林瓔需要做一個關于'墓地建筑'的作業(yè)。突然發(fā)現(xiàn)了學校里粘貼著越戰(zhàn)紀念碑設計方案的征集海報。那時林瓔想,這個既可以當做作業(yè),又能投稿呢! 她怎么都沒想到,這次抱著單純試一試的投稿,竟改變了她一生,讓她榮辱加身。 ▲ 林瓔的'越戰(zhàn)紀念碑'的作業(yè),當時老師只給了B,最后還是把稿子投出去。 林瓔和同學們一起去華盛頓踩點,出發(fā)前,她反復問自己:建“越戰(zhàn)紀念碑”的意義是什么?當寶貴的生命成了戰(zhàn)爭的代價時,“人”無疑是應該被第一記住的。 她想起姑姑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即使在病床上也在嘔心瀝血地設計人們英雄紀念碑,她更堅定了自己:“過去會告訴我們將來應該怎樣生活。我覺得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彼Mㄟ^自己設計的作品呼喚和平,引起人們對戰(zhàn)爭的反思。 當她來到修筑紀念碑的那片草坪時,靈感剎那涌現(xiàn)。她不停地想象著:用刀將地面切開并翻起兩翼,一邊指向林肯紀念碑,一邊指向華盛頓。切口是黑色花崗石,上面刻著亡者的名字,還能反射出觀者的臉和這里美麗安寧的環(huán)境。悼念亡者的同時,人們會本能地反思活在當下的自己。
▲ 越戰(zhàn)紀念碑的設計稿(上),越戰(zhàn)紀念碑落成(下)。 “越戰(zhàn)紀念碑”設計方案征集活動共收到1421件作品,當評委會主席看到林瓔的作品時,激動地喊了起來:“這是個天才作品!”很快,評委會一致通過選定林瓔的作品。 很多年后,林瓔回想起那段時光,苦不堪言:“當我被選中時,我很清楚自己將要面臨的是一次考驗,一場讓我用了幾年時間才認識到其艱難程度的戰(zhàn)斗。那是一段充滿了壓力的日子,沒有人教你如何度過那段時光?!?/span> 大批種族主義分子和越戰(zhàn)老兵強烈地抵制:“美國人的紀念碑怎么能讓一條東方狗來設計!”、“一個無知的亞裔能懂什么,越戰(zhàn)時她還沒出生!”甚至退伍軍人和家屬集會抗議,說這個設計作品是“一道恥辱的陰溝”、“黑色的傷疤”。
▲ 羅斯·裴洛接受媒體采訪,辱罵林瓔這個設計作品“一道恥辱的陰溝”、“黑色的傷疤”。 林瓔在安穩(wěn)現(xiàn)世出生的,哪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情,但是她那與生俱來的倔脾氣,還是讓她勇敢地站出來,身材矮小只有一米六的她回擊記者和人們尖酸刻薄的問題。 帽子遮住了她的眼睛,但人們還是能感覺到這個身體里流著中國的血液的姑娘有一股難以駁倒的倔氣,她堅定地辯駁:“這項設計的主體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當你接受了這種痛苦,接受了這種死亡的現(xiàn)實之后,才可能走出它們的陰影,從而超越它們...所以一座紀念碑應該是“真實”的寫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認痛苦已經(jīng)存在,然后才有機會去愈合那些傷口。 ”
▲ 面對全美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才21歲的女孩并沒有退縮。林瓔堅決捍衛(wèi)自己的設計理念。 老兵們始終不依不撓,甚至還去威脅林瓔,最后提出在紀念碑前要安放三座士兵的銅像。但是林瓔倔得一點都不肯妥協(xié),這完全是破壞她的作品。最后主辦方妥協(xié)只能協(xié)調(diào)將銅像放在公園入口,遠離紀念碑。
事實證明,林瓔是正確的。1982年11月13日,“越戰(zhàn)紀念碑”落成向公眾開放。遠遠望去,紀念碑確實像一道黑色的裂痕,仿佛里面沉睡著那些亡魂。隨著下坡走去,戰(zhàn)士的名字在頭頂越升越高,莊嚴和肅穆的氣息讓人沉重,這密密麻麻58307名美國軍人的名字,讓無數(shù)人落淚、啜泣、反思和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紀念碑前的玫瑰花。 就連當初那些頑固的老兵,站在花崗石前,望著昔日里朝夕相處的戰(zhàn)友現(xiàn)在只留存一個冰冷的名字,在炮火中都不曾哭過的他們,此刻卻用粗糙的雙手緊緊遮住流淚的雙眼。 林瓔設計的“越戰(zhàn)紀念碑”,被美國人稱為“永恒的哭墻”。而林瓔,也被美國人稱贊不已,這個身材矮小的中國女生竟然有如此力量,她也讓我再次堅信:倔強地堅守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時間自然會給你回報。
▲抗戰(zhàn)老兵站在紀念碑前。
越戰(zhàn)紀念碑,讓林瓔名聲大振。大學畢業(yè)后繼續(xù)在耶魯進修,次年拿到博士學位。1988年在紐約開辦了一家設計工作室,還設計了許多經(jīng)典作品,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人權運動紀念碑”、耶魯大學紀念錄取女學生的“婦女之桌”、密歇根大學的“波浪形地域”,在美國建筑界有口皆碑。
▲林瓔作品:公民權利紀念碑(Civil Rights Memorial)。
如今已58歲的林瓔,還是從不講究衣著,一名美國記者直言不諱地說她平時穿著就像一個“匆匆趕去上課而又害怕遲到的大學生”。每當有人提醒她時,她總是很倔地搖搖頭:我只想把精力放在作品上。
這些作品帶給她的榮譽不計其數(shù)。超過80%的選票成為耶魯大學的董事,還與希拉里一同被入選婦女名人堂,甚至還得到了美國政府頒給藝術家的最高榮譽“國家藝術勛章”。在奧巴馬任期期間的最后一次頒發(fā)總統(tǒng)自由勛章,獲獎者有比爾蓋茨夫婦、物理學家霍金......還有唯一的女建筑家、華裔林瓔。
正是名利雙收之時,林瓔的倔脾氣再次選擇不再接受建筑項目,除了公益性項目。在同行里,她做了一個奇怪的職業(yè)選擇,但是林瓔很肯定這就是她想做的?!白鼋ㄖ皇菫榱速嶅X,建筑也不應該只屬于有錢人,我不熱衷于接一些很大的引人注目的項目,賺錢從來不是我的目標之一...我的父母和教育背景都告訴我,干一行愛一行,要用你的能力對社會有所回饋?!?/span> 如今,林瓔正在做一個呼吁保護瀕危動物和它們生存環(huán)境的藝術項目──什么正在消逝(What is Missing?)甚至直言這個項目可能貫穿她的一生。
回顧林瓔的前半生,總有一股倔氣和執(zhí)著。正是這股倔氣,讓她在與舊傳統(tǒng)、舊觀念作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讓她的智慧與才華展露出來。她曾經(jīng)說過:在你試圖突破思想的藩籬時,必然會引起許多人的反對,而這也許就是代價。 世事坎坷,身邊總會有反對你的聲音 但是當你想要突破藩籬 不如接受代價,倔強前行 堅持你認為對的事情 時間會給你一切答案
|文 字 為 物 道 原 創(chuàng)| |產(chǎn) 品 為 物 道 嚴 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