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加載圖片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p>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一些磕磕絆絆,小到家庭紛爭、鄰里長短,大到社會上的挫折磨難,每一個問題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考驗。 記得,以前遇到一些不如意或者看不慣的事情,常常喜歡一個人憋在肚子里生悶氣,有時好幾天都緩不過來勁兒。 然而,最近這兩年卻收斂了很多,不僅覺得自己的情緒越來越平和,而且待人接物也能用一顆很坦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很少再有暴跳如雷或者怒火中燒的時刻。 朋友們總說,是因為見得多了,便也看得開了,計較就跟著少了。 不可置否,在時間的流逝中,隨著閱歷的不斷增加,一個人會越來越趨于成熟,但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在經(jīng)歷過不斷碰壁以及重重淬煉之后,對外界不再有過多的抱怨和期待,反而逐漸的把目光放在了自己身上,慢慢的開始學著取悅自我。 楊絳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p> 在我看來,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在噪雜紛亂的世界里,嘗試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并學會與自己和解,不對他人有過多的期待。 02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不必把目光鎖定在求之不得的外界 佛說,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p> 大多數(shù)人之所以總會覺得生活不盡人意,常常是因為求不得與放不下。 每個人都曾渴求過外界的認同,也曾對他人抱有諸多的期待,諸如:希望有一份好工作,有一個與自己在同一頻道的父母,一個優(yōu)秀且懂自己的伴侶,一個聰明聽話的孩子以及一個值得深交的朋友。 其實,這些訴求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貼合實際,只不過,別人畢竟不知道我們的內(nèi)心,也不會為了迎合我們而時時改變。 很多時候,生活中的事情并不會朝著我們的預期而發(fā)展,有時,甚至還會與我們的期待背道而馳。 凡事不抱太多的希望,也就不會有失望,內(nèi)心也就不會有太大的漣漪。 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把目光過多的放在他人身上,在渴求無法被滿足之時,不怨天尤人,坦然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并發(fā)自內(nèi)心的學會放下。 03 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學會與自我達成和解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待人接物上會糾結(jié)、會矛盾,并不是因為外界的人或者事情讓我們情緒隨之變化,而是因為我們與自己在較勁,從內(nèi)心不愿意放過自己。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寫道,“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nèi)在投射出來的結(jié)果?!?/p> 我們內(nèi)心是什么樣,看到的外在便是什么模樣。 心中有烏云,看到的便是陰雨;心中有陽光,看到的便是晴朗。 人世間諸多的恩怨情仇,都不是事情本身所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而是我們從內(nèi)心深處自動選擇與之對應(yīng)的情緒。 其實,說到底,還是我們沒能有一個強大的內(nèi)心,以致于遇事只能全憑一時意氣。 只有從根本上愿意接納自我,看清并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學會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4 看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成熟的人,不會以自己的價值觀隨意對別人做判定,也不會總想著改變他人的世界觀?!?/p> 真正成熟的人,不會對他人抱有太多期待,也不會用自己的眼光要求他人,他們從來都不會把目光過多地停留在他人身上。 因為他們懂得,不論任何事情,取悅自己遠遠強過于取悅他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