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在的大學課堂 我是一名普通的青椒。2011年博士畢業(yè)后,我懷揣著教書育人的偉大理想加入了教師隊伍。俗語云: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到課率低,來的學生低頭玩手機,很少有學生認真聽我講課,盡管每次課我都準備了1個星期。當初我以為自己缺乏教學經(jīng)驗,只有我的課堂才這樣。直到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全國教學名師講座的培訓班。我記得一個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國家級教學名師說,他的課堂到課率不足70%,同時提到某一流大學院士的課堂上也沒有幾個人。我這才意識到大學生不愛學習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為什么現(xiàn)在的大學生不愛學習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本文所指的“不愛學習”表現(xiàn)為曠課、上課不聽講、課后不認真完成作業(yè),“大學生”指在教育部認可的全日制大學中就讀的本科生。 不管學校是一本還是二本、三本,學生入學時一般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壓根兒就不想學習的學生;(2)立志努力學習的學生;(3)不抵觸學習的學生。第一類主要是一些家境比較優(yōu)越的學生。理想的工作在等著他們,家財萬貫,命運根本不需要改變。他們上大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到畢業(yè)證和學位證。還有些高考發(fā)揮失常的學生,被家長逼迫進入不理想的學校,對學習也提不起任何興趣。第二類學生就是傳說中的學霸。他們大多來自窮苦人家,或者家教較好的家庭。他們有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上課時,他們總是搶占第一排中間的座位,課堂上與老師積極互動,課下總纏著老師問這問那。不管什么課,他們都能聽得津津有味。這兩類極端的學生學與不學的原因都比較明了。因此,下文將重點分析第三類學生不愛學習的原因,即他們開學時不抵觸學習,為什么后來不愛學習了呢? 當進入大學校園之后,有些學生沒有了學習的目標。同時,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又非常具有吸引力。于是,他們把學習暫時拋到九霄云外,積極加入各種社團,一方面犒勞一下辛苦奮斗的12年,另一方面麻痹一下自己,暫時忘卻迷失方向的困惑。等他們找到了目標時,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沒有時間學習了,或者拉下的功課太多了,已經(jīng)無法追上同學的腳步。這時他們開始破罐子破摔,躲在宿舍里玩游戲,談個男女朋友,生活逍遙自在。 其余的第三類學生上了一學期以后,他們發(fā)現(xiàn):(1)有些課很無聊,將來肯定用不上;(2)有些課很重要,但是老師講得枯燥乏味;(3)有些老師上課不點名,期末劃重點;(4)有些老師試卷出得像1 1一樣簡單。他們覺得,坐在無聊的課堂里簡直在浪費生命。與其坐在課堂里昏昏欲睡,不若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既然考試那么簡單,期末花幾天時間突擊一下就能過,甚至還能拿到高分,平時還有必要學習嗎?于是,他們開始逃課。為什么會這樣呢? 一般來說,在高考填報志愿時,考生和家長主要根據(jù)學校的排名、就業(yè)率和畢業(yè)率等指標來選擇學校。另外,學校的經(jīng)費和學校領導的烏紗帽也往往與這些指標密切相關。因此,學校領導便制定了有助于提高學校的排名、就業(yè)率和畢業(yè)率的舉措。比如,加大對科研人員的獎勵力度,在職稱評審中提高科研門檻,要求老師控制掛科率,等等。 相應地,教師把大量的時間用于科研。教學本來就是一個良心活,這下更是雪上加霜。有些老師開始應付教學工作,至少不會投入大量的精力提高教學水平。陳舊的PPT、念經(jīng)似的授課方式自然不會吸引學生進入教室,更不能把他們留在課堂。在此背景下,為了不讓掛科率超標,任課老師只能在期末以各種方式劃重點,或者把試題出得無比簡單。另外,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通常是由學生評價的。換句話說,學生可以決定老師的生死。于是,老師不再嚴格管理學生,甚至以各種方式討好學生。上屆學生會把這些經(jīng)驗傳授給下一屆學生。這樣,他們一開始就知道期末考試很容易過,那么他們就沒有必要把大把的青春在課堂上虛度。逃課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實際上,上述原因還是表面的。我認為,現(xiàn)在大學生不愛學習的深層次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二胎政策實施之前,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里所有人都圍著她或他轉(zhuǎn),吃喝拉撒和學習都是家長操心,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習慣也就無法養(yǎng)成。過去,家里有很多孩子。如果一個孩子不好好學習,家長可以威脅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就在家勞動,讓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去上學”。一般情況下,被警告的孩子都會立即開始好好學習,否則將錯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現(xiàn)在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孩子沒有競爭,家長也就少了一個重要的教育手段。當上了大學之后,孩子離開了家長們的監(jiān)督,學習也就看心情了。也就是說,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大學生缺乏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 (2)教育制度。大學擴招后,大多數(shù)學生不用像過去那么努力也可以考上大學。進入大學后,這部分擴招前無法上大學的學生會拉低班級的學習水平。為了降低掛科率,老師只能降低教學難度。當他們大學畢業(yè)時,由于大學生太多,找工作比較困難,工資自然也比較低。同時,農(nóng)民工短缺的新聞時而見諸報端。這時出現(xiàn)大學生不如農(nóng)民工掙錢多的現(xiàn)象便不足為奇了。于是,人們驚呼“上大學有什么用?”既然上大學也找不到好工作,還有必要好好學習嗎? 當計劃生育后的一代上大學的時候,學生少了,招不滿生源的學校越來越多。于是,它們開始搶奪有限的生源。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無從知曉哪所大學更好。他們只能根據(jù)所謂的權威機構發(fā)布的學校排名來填報志愿。于是乎,大學便有了提高排名的強烈動機。進入學校后,學生們很快體驗到現(xiàn)實的骨感。比如,不喜歡所選的專業(yè),不喜歡所開的課程??墒?,這時他們已經(jīng)被學校鎖定了。盡管有些學校可以轉(zhuǎn)專業(yè),但能如愿的學生肯定不會太多,否則學校就會亂套。比如,某些專業(yè)師資短期內(nèi)出現(xiàn)嚴重不匹配的矛盾。當然,你可以跨學院選課。但是,必修課這一關始終是要面對的。我想沒有人喜歡被強迫學習。 (3)外部誘惑太多。玩微信、追影劇、上淘寶和打網(wǎng)游,以及豐富多彩的社團生活,使得學生們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哪些時間翻看那枯燥無味的書本? 俗語云: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同樣,沒有人天生愛學習,也沒有人天生不愛學習?,F(xiàn)在的大學生不愛學習更多的是由家庭背景、教育制度和社會環(huán)境造成。因此,家長、學校、學生和教師,以及政府有關部門必須聯(lián)合行動,才能根除這種現(xiàn)象。 |
|
|
來自: 起舞的精靈王子 > 《000-高考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