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貌比潘安”、“才高八斗”,能“百步穿楊”、“一掌定乾坤”,有“精衛(wèi)填?!?、“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意志,夢想與“黑手黨”和“紅胡子”斗智斗勇,送他們幾個“金蘋果”吃一吃。 上面一段話,用了好多成語和特定含義的“俗語”,這些含義豐富而又簡練的詞句,就是典故。典故在今天得到很多人的喜歡,家族不斷壯大,是因為它語言凝煉、涵義豐富,每個典故的背后都包含著一個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發(fā)人深省、或耐人尋味、或沁人心脾的故事。 一、掌故和典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guān)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钡涔室罁?jù)《詞?!方忉專?、典制和掌故;2、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這樣看來,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來得寬泛。以我個人的理解,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與逸聞、佚事往往成雙出對;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顧名思義,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句。因此,它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xué)的一個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為野史,典故則像是正史。事實上,我們習(xí)慣把古文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稱之為典故,而把一些積古的老人口頭所述的話,統(tǒng)括為掌故,當(dāng)然這個掌故與長于世故有別。此外,掌故往往給人以長篇累牘之感,而典故則用很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整個故事的大概,以成語等固定的詞或短語約定俗成了下來。譬如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守株待兔、邯鄲學(xué)步、畫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讀題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所以,典故通常與成語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成語是人們在長期使用語言過程中形成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成語典故是漢語詞匯中的特殊部分。它們結(jié)構(gòu)簡練、含義豐富,有較強(qiáng)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但是,許多成語典故中,字面上不易準(zhǔn)確理解,必須認(rèn)真加以查考。這是成語典故逐漸被人們遺忘和棄用的主要原因。 掌故和典故雖然有區(qū)別,但它們又同宗同脈,同根同源。一般來說,適合于掌故的分類,典故也適合。譬如,我們把掌故按內(nèi)容分為文學(xué)掌故(如:《西游記》掌故)、文化掌故(如:飲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飾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國十大名曲》掌故)、歷史掌故(如:三國掌故)、地方景點掌故(如:中國十大風(fēng)景名勝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為上述類型,但無論掌故和典故都是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服務(wù)的,它們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還可以按國別分類,外國文學(xué)中也有典故,由于國外不像中國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蓋的范圍更廣,分類也更多,如數(shù)學(xué)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二、典故在詩歌方面的運用 適當(dāng)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xiàn)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xiàn)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詩詞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隱、蘇東坡為甚。有人說李商隱“好積故實”,如《喜雪詩》,一篇中用了18個典故。事實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詩而來的,詩與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國也不例外,就是反對用典的人,其詩作中也往往自覺不自覺用起典故來。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典故的凝縮委婉和詩歌的簡練生動有關(guān)。在創(chuàng)作詩詞中如何能運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這樣在需要時才能用得上,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社會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關(guān)典故。要避免創(chuàng)作時頭腦空空聯(lián)想不到有關(guān)典故。如:“將立夏,嘆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寫詞。一騎青衫穿煙雨,沐霧早上,悠然過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飛,剪云亂徑,紛紛柳絮可入詩。黃昏去樓榭,憑欄拍遍,周圍渺人煙。正是一年絕好處,我獨賞,最樂事。往年此時,紅男綠女漸漸來,嬉笑別谷雨,清明寒食傷親怨,總有淡淡思。觀料峭突巖,草長鶯飛啼,人在圖畫中,畫在人眼里,兩般競相趣。常言勸君不惜光陰舊,到老恐悔環(huán)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閑看:天池之上競船渡,橫往縱來總是直!我自帶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遙備得陳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賓,閑庭孤獨身,一杯茗苦天地泣。雨中天池別有景,涓涓滴打散不盡,人生亦如斯,喜怒哀樂總無窮,何必悲嘆息?一任雨打風(fēng)吹去,平生終歸止。日已從中,霧散虹熠云淡卻,長空一片清凈。不見蓑衣釣,浮萍游魚鬧。此番自然能幾時,明年歸來難再持!不由恨。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鳥鳴棲。手無金描筆,只能喃喃語。心亂緒,披發(fā)歸鬧市,人喚猶沉癡?!保ㄟx自改梧桐落雨《歸家》) (二)要準(zhǔn)確理解有關(guān)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chǎn)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dá),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漢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運用在男女相愛中貼切,運用到其他親情,友情,交情上就會不當(dāng)或牽強(qiáng);比如“望帝”這個典故渲染的是一種悲哀的氣扮,如果用于喜慶就不當(dāng)了。 (三)寫詩詞要特別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據(jù)句子聲韻文字的需要變換調(diào)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詩詞中就有各種各樣提法:“子期”、“知音”、“弦斷”、“高山一弄”、“子期耳”、“鐘期聽”、“流水引”、“斷弦人”、“伯牙高山”、“鐘歿廢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斷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種用法。其實還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關(guān)鍵字是不能改變的,如:“伯牙”、“鐘期”、“琴”、“弦”、“斷”等字就不好換為別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詩詞寫出來是要給別人看的,典故運用是為了傳達(dá)思想,因此,不可把過于冷僻生澀的典故寫進(jìn)詩詞,需要指出近體詩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多,人們學(xué)唐宋詩詞,也熟悉了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據(jù)典籍另選其他典故寫進(jìn)詩詞就須十分謹(jǐn)慎,特別是唐宋以后的事件,如果不廣為人知,就難以作為典故在詩詞中運用。如:“聯(lián)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白發(fā)悲花落,青云羨鳥飛。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五)典故在傳達(dá)表現(xiàn)事物事理中畢竟是隔了一層,是一種由彼而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所以詩詞創(chuàng)作不宜多用,宋朝江西詩派被人貶低的一個口實就是“掉書袋”,滿篇是別人的話語,缺少自家新鮮活潑的語言,難免使詩詞藝術(shù)性減色。據(jù)說當(dāng)代鐘敬文先生就不提倡用典,他說:“靠著典故表現(xiàn)情思的作家,正像靠著拐杖走路的老人?!保ā短m窗詩論集》) (六)既然典故是歷史的故事,其運用是為更好傳達(dá)思想情感的,根據(jù)閱讀對象和時事納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當(dāng)今,社會傳播媒介很發(fā)達(dá),新聞事件眾所周知,比如“水門事件”、“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慶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至于親友間詩詞往來,雙方把彼此間知道的“故事”作為典故用,也很有趣,是可使詩詞具有更多表現(xiàn)力的手段。 三、典故的來源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xí)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藥,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第二,來源于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xué)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第三,來源于佛經(jīng)、圣經(jīng)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于佛經(jīng),后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疤孀镅颉边@個典故來源于圣經(jīng),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dān)過錯的人。 四、掌故舉例 (一)泰山之高與淵泉之深:東漢末,有人問陳諶(字季方):“您的父親為太丘長,到底有什么功德而獲天下人贊揚的重名呢?”季方回答說:“我父親就譬如桂樹生在泰山之坡,向上有萬仞之高崖,向下有難測的深淵;上面受甘露沾溉,下面被淵泉滋潤。當(dāng)此之時,桂樹本身怎能知道泰山之高和淵泉之深呢?我父親自身也并不知自己有無功德啊!”(摘編自《世說新語.德行》)【議論】陳諶對其父的評論是要說明,人之功德高低并不在有意為之,重名的獲得自己也不知所以然,這才是真正的君子。另外,季方的話用的是比喻,魏晉之后,常用這種比喻來說明人的風(fēng)度容止,如時人評魏明帝之內(nèi)弟毛曾與名士夏侯淵共坐,曰:“蒹葭依玉樹。”又評夏侯淵曰:“朗朗如日月之入懷?!痹u李豐曰:“頹唐如玉山之將崩?!痹u嵇康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傾。”等等。這種對人的風(fēng)神容止的比喻性評價,反映了當(dāng)時人的一種特有的帶有玄學(xué)意味的審美取向。這種現(xiàn)象起于漢末,盛行于魏晉六朝。 (二)難兄難弟:三國時魏國的陳紀(jì)(字元方)的兒子陳群(字長文),很有才能。陳諶的兒子陳忠(字孝先),也很有辯才。有一天,長文和孝先爭論各自父親的才德,各不相讓。就去問祖父陳寔。祖父告訴兩個孫子說:“你們也不要爭長論短了,群兒的父親不容易為兄,忠兒的父親不容易為弟?!保ㄕ幾浴妒勒f新語.德行》)【議論】陳寔本來的意思是說:陳群和陳忠才德相當(dāng),難分伯仲。但是后來“難兄難弟”作為貶義詞,用來稱兩個差不多的貨色。又,“難兄難弟”也可以稱彼此曾經(jīng)共過患難的人,或出于同樣困難處境的人,只是“難”字要讀第四聲。 (三)割席分坐:三國時的管寧和華歆年輕時是好朋友。有一次兩人在菜園里鋤草,鋤出了一塊金子,管寧照樣繼續(xù)鋤草,視金子與泥土;華歆卻撿起金塊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兩人共在一間書房里讀書,并且同坐在一張草席上。這時候,正好有一位有權(quán)勢的高官乘著漂亮的車子,車聲隆隆地從門前經(jīng)過,管寧聽到就像沒聽到似的,照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看熱鬧。華歆回來后,管寧把草席分割成兩半,對華歆說:“您不是我的朋友!”(摘編自《世說新語.德行》)【議論】管寧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為他從華歆的舉動中看出了華歆熱衷權(quán)勢和錢財?shù)膬?nèi)心活動,“割席”以示決裂?!案钕被颉案钕肿边@個典故被后人經(jīng)常引用,表示朋友之間因志趣和人格的高下而決裂。 (四)華歆救人急難:三國時華歆與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也要求依附他們一道避難,華歆表示為難。王朗說:“現(xiàn)在形勢幸好還不太緊張,帶著他有何不可呢?”華歆也就只得同意了。不一會兒,賊兵追到,王朗要把那個依附的人丟棄。華歆說:“先前我不太愿意帶著他,就是怕賊兵追來,連累我們?,F(xiàn)在既然我們已經(jīng)帶著他了,怎么可以因為急難就拋棄人家呢?”于是堅持照舊帶著那個人。輿論就以此來論定華歆與王朗兩人品質(zhì)的優(yōu)劣。(摘編自《世說新語.德行》)【議論】王朗在形勢還不太緊急的時候想的是要做好人以獲虛譽(yù),一旦事急就不顧別人的死活,前后對照,虛偽的嘴臉昭然若揭;華歆先前考慮到危險,有所猶豫,這是人之常情,但一旦做了,就要承擔(dān)責(zé)任,這正是君子的作為。前一則中的華歆與這則中的華歆看似抵牾矛盾,實則反映人性的復(fù)雜性。 (五)王祥感動后母:三國時,魏國的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謹(jǐn)慎小心,有孝行。家中院子里有一棵李子樹,結(jié)的李子味道特好,后母總是支使王祥看護(hù)李樹。有一天,突然刮起大風(fēng)下起大雨,王祥擔(dān)心李樹被風(fēng)雨毀壞而受到責(zé)罰,就抱著李樹大哭。又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張床上睡覺,繼母夜里起來,在黑暗中用刀向他床上砍去,正好王祥起身小便去了,刀空砍在被子上。王祥小便回來,知道繼母非常恨自己,就跪到后母跟前請死。后母于是受感動而覺悟,從此以后,愛王祥如親生之子。(摘編自《世說新語.德行》)【議論】王祥其人在魏晉之際也是風(fēng)云人物,在魏朝就做著司空、太尉的高官,但卻為晉武帝司馬炎奪取曹魏的政權(quán)效犬馬之勞,立下汗馬功勞。晉受禪后,更官至太保,被當(dāng)時的正直人士所不齒,被認(rèn)為是目無君父的所謂“鄉(xiāng)愿之徒”,可見其品行之惡劣。但就是這樣一個目無君父的“鄉(xiāng)愿”卻留下許多孝行的故事,除本則的“為母護(hù)李”、“跪母前請死”外還有所謂“臥冰求鯉”等等。兩相對照,他所謂“護(hù)李”、“請死”等都只不過是為了獲寵、為了保命的假動作,透過現(xiàn)象,可以看出他虛偽的本來面目還是昭然若揭的。 (六)外國名家的墓志銘:西方名人去世后,墓碑上大都刻有墓志銘,或記載死者一生的主要成就,和表現(xiàn)死者的性格特征。 (1)德國數(shù)學(xué)家盧道夫的墓碑上刻著他計算出的圓周率=3.1416……。 (2)法國微生物學(xué)家巴斯德的墓碑上刻著許多小雞、小羊、小狗和被鮮花簇?fù)淼暮⒆印?/span> (3)數(shù)學(xué)家刁潘都的墓志銘,是一個含未知數(shù)的方程式,解出這個方程式,就知道了死者活了多少年后一生幾個階段的時間標(biāo)志。 (4)美國影壇性感巨星瑪麗蓮.夢露的墓志銘是:“37、22、35,R.I.P”。據(jù)“夢露研究會”揭示,數(shù)字代表夢露三維的英寸數(shù),縮寫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長眠”。據(jù)說這一墓志銘是尊重死者一生的最大意愿——追求美(當(dāng)然包括形體美)。 (5)英國19世紀(jì)中后期著名的戲劇家肖伯納是個十分幽默地人,記述他一生幽默言行的文字著實不少。有一次,肖伯納的一個新劇首演大獲成功,他發(fā)了一封電報給女主角說:“精彩之至,絕妙之極!”那女演員受寵若驚,連忙回電:“您過獎了?!毙げ{卻開了個玩笑,他回電說:“對不起,我指的是劇本?!毙げ{的墓志銘正是反映了他幽默地性格:“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總會發(fā)生?!?/span> (6)無獨有偶,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銘也很幽默,它寫道:“恕我不起來了?!钡绻銉H僅從這句話里讀到幽默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它還在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了作家的生死觀。海明威的生活的絢麗多彩、如火如荼。冒險是他的永恒伴侶。他曾作為記者在生與死的戰(zhàn)場上出沒,他曾手提獵槍在非洲的荒野里與野獸殊死搏斗,他喜歡斗牛場上的碧血黃沙,喜歡拳擊場上的角逐與吶喊,也喜歡美女與醇酒。一切能體現(xiàn)生命之力的活動都使他心醉神迷,而伴隨這一切的,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不朽名著:《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以及“迷惘的一代”之代表的頭銜和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殊榮。這位如此熱愛生活的作家卻并不害怕死亡。他說:“在我看來,整個世界就像拳擊場,每個人都在場內(nèi)。你只有還擊才能生存——我當(dāng)然一直參加拳擊,我要打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時我要跟自己打,目的是要把死亡當(dāng)作一種美的事物來接受,這也就是你每星期日看斗牛時見到的那種悲劇美?!薄八雷杂幸环N美,一種安靜,一種不會使我懼怕的變形。”當(dāng)他的健康日益惡化的時候,他平靜而勇敢地用獵槍結(jié)束了生命,以自己的鮮血為世界留下了悲壯之美。在海明威看來,死是生的一種“變形”,他的墓志銘正是表現(xiàn)了作家對待死亡,寓哀于諧,落落達(dá)觀的態(tài)度。 (7)與肖伯納和海明威的墓志銘不同,司湯達(dá)(真名昂利?貝爾)的墓志銘則毫無幽默可言。這位法國19世紀(jì)前期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生前為自己擬定的墓志銘是這樣的:“昂利?貝爾,米蘭人,寫作過,戀愛過,生活過。”乍看起來,這一墓志銘實在平淡無奇,但只要對司湯達(dá)的生平略有所知,便不難體味這其中的深刻含義。司湯達(dá)在少年時期曾深受信奉啟蒙主義思想的外祖父的影響,無限神往法國大革命的歲月。17歲那年,他騎上一匹駿馬翻山越嶺去追趕拿破侖的遠(yuǎn)征軍,此后便隨軍在歐洲大陸轉(zhuǎn)戰(zhàn)。他曾目睹過1812年莫斯科熊熊烈火,也曾參加過1813年抗擊歐洲郡主六國的第六次反法聯(lián)盟的戰(zhàn)爭。他經(jīng)歷過拿破侖的極勝時期,也體驗過帝國失敗的痛苦,拿破侖始終是他心目中的英雄。為了不在他深惡痛絕的波旁復(fù)辟王朝中生活,他曾一度僑居意大利,后因與意大利反政府的燒炭黨人過從甚密而被驅(qū)逐出境,回國后的司湯達(dá)生活相當(dāng)貧困,他不得不到一個外國小城做法國領(lǐng)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是司湯達(dá)一生的志趣,他的作品《紅與黑》、《呂西安?婁凡》(《紅與白》)、《帕爾馬修道院》等都是不朽名著。司湯達(dá)的作品有著十分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他善于從政治的角度觀察和分析現(xiàn)實,真實地再現(xiàn)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和階級關(guān)系的變化,使小說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善于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擅長細(xì)致的心理刻畫,使人物形象鮮明而豐滿。在文藝?yán)碚摲矫?,司湯達(dá)也有建樹,他的著名論文《拉辛與莎士比亞》是19世紀(jì)初最早提出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主張的文藝?yán)碚撝髦弧Kf:“貝爾先生是當(dāng)代高人之一。這位第一流的觀察家、這位卓越的外交家,無論是文字,無論是談話,曾經(jīng)多方證明他的見解高超,他的實際知識廣博,結(jié)局只是奇維塔韋基亞的領(lǐng)事,的確令人難以解釋?!彼緶_(dá)曾說,到1880年才會有人讀他的作品(成名作《紅與黑》發(fā)表于1830年),到1935年他才會被人理解,由此可見司湯達(dá)對自己作品的價值是深信不疑的。而對于自己坎坷豐富的一生,司湯達(dá)只謙稱為“生活過”、“寫作過”,這不正表現(xiàn)了作家對待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極嚴(yán)肅的態(tài)度以及對待自己極高的要求標(biāo)準(zhǔn)嗎?!歷史是公正的,他給了這位作家應(yīng)有的地位。他是人們公認(rèn)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這一宏大創(chuàng)作流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色的小說被認(rèn)為是浩如煙海的法國乃至世界小說的名列前茅之作。 (8)我國一位古人說過:人死如燈滅,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是我,什么樣的墓志銘我也不要,冤于我,我不能對駁公堂,褒于我,我不能投桃報李。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的墳?zāi)拐沁@樣,它沒有墓碑和十字架,連名字也沒有刻下,它之只是一個棺材土冢,靜臥在托爾斯泰家鄉(xiāng)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一片林中空地上,但他卻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后人,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拜謁這位偉人的墳?zāi)梗闹锌吹搅送袪査固┑男愿裉卣鳌獦銓?。這種樸實的性格特征在托爾斯泰世界觀發(fā)生巨變的19世紀(jì)80年代初以后表現(xiàn)得越來越明顯。他認(rèn)為廣大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是“老爺們”造成的,他們是罪人,而托爾斯泰自己也罷自己歸到罪人之列。他為自己一生所過的老爺生活而苦惱,因而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用仆人服侍,自己收拾屋子、劈柴、生爐子,自己到井邊汲水,他不喝酒、不吃肉、戒了煙,放棄了打獵的嗜好,他經(jīng)常幫助農(nóng)民耕耘和收獲。為此,俄國著名畫家列賓創(chuàng)作了一幅名畫《托爾斯泰在耕田》,畫中的托爾斯泰像個十足的農(nóng)夫,這正是大作家在田間勞動的真實記錄。1910年10月的一天深夜,為了徹底擺脫貴族式的家庭生活,這位82歲的老人離家出走了。因不堪忍受旅途的奔波勞頓,他病倒在途中的一個小火車站上。在經(jīng)過了幾天痛苦的煎熬之后,托爾斯泰與世長辭。這位一生揭露批判俄國專制暴政,揭露批判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教會的偽善本質(zhì),一生為人民的苦難大聲疾呼的偉大作家向世界文學(xué)寶庫奉獻(xiàn)了一批藝術(shù)精品, 其中包括家喻戶曉的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fù)活》。他贏得了一個文學(xué)家所能贏得的最高榮譽(yù)——世界人民的愛戴。而他那沒有墓志銘的樸實墳?zāi)?,世世代代向人們訴說著托爾斯泰人格的偉大。 (七)蘇東坡做環(huán)餅詩:宋朝紹圣年間,蘇東坡被貶在海南島詹縣。當(dāng)?shù)赜幸晃毁u環(huán)餅的老嫗,她的手藝好,環(huán)餅質(zhì)量高。可是,因為店鋪僻,不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嫗得知蘇東坡是著名文學(xué)家,就請他為店鋪作詩。蘇東坡憐憫她生貧苦,環(huán)餅手藝又委實不錯,就揮筆寫下一首七絕: 纖手搓來玉色勻,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28字,勾畫出環(huán)餅勻細(xì)、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狀。 (八)李白醉撈江月:在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李白與數(shù)位好友在江邊聚飲,大伙邊飲酒邊賞月,忽然,一片云飄過,遮住了月亮。李白見狀,駐盞停杯。挺身大叫:“月亮呢?”朋友逗說:“掉到江里去了?!崩畎住?,隨手抄起一壇酒,跳上江邊一只小船,說:“我去把月亮捉回來?!瘪傊〈蚪娘h去。月影漸移,李白為溫柔的月光所籠罩,怡然忘情,不知不覺,一壇酒飲光了,心里只想著撈月亮。他俯下身去,一觸之下,銀盤碎了,可定睛再看,卻又恢復(fù)如初,于是又高興去撈,忽然一陣狂風(fēng)吹來,小舟被掀翻,等江面風(fēng)平浪靜,李白已不見蹤影。后人有詩贊嘆曰: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yīng)暴落饑蛟涎,便當(dāng)騎鯨上青天。 掌故分門別類,舉不勝舉,我們只有在平時的生活學(xué)習(xí)中處處留心,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不斷進(jìn)步,不斷掌握。 五、典故舉例 (1)山公啟事:晉代山濤任吏部尚書,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親自選題數(shù)人,寫成奏章,密啟皇帝選錄,然后公奏,故舉無失才,時稱為“山公啟事”。見《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后用以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唐.張九齡.《奉和吏部崔尚書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詩》:“山公啟事罷,吉甫頌聲傳?!碧疲钌屉[.《贈宇文中丞詩》:“人間只有嵇延祖, 最望山公啟事來。”后遂用“山公啟事、名賢啟事、山公啟、山濤啟、山公鑒、山濤鑒、山公識”等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 (2)龍陽泣魚:《戰(zhàn)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踉唬骸粍t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踉唬骸沃^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nèi),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后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3)仙山樓閣:《史記.封禪書》:“自威(齊威王)、宣(齊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fēng)輒引去,終莫能至云?!碧瓢拙右住堕L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焙笠蚍Q仙人所居住的仙境為“仙山樓閣”。多用于形容奇異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4)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形容統(tǒng)治者為所欲為,卻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嚴(yán)格要求別人。 (5)千金市骨: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戰(zhàn)國時郭隗以馬作喻,勸說燕昭王招攬賢士,說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三年后得一死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馬。比喻若能真心求賢,賢士將聞風(fēng)而至。見《戰(zhàn)國策.燕策一》。 (6)罵坐灌夫:《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與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賀喜的酒宴上,使酒大罵臨汝侯(灌賢)和程不識以泄怒。后遂用“灌夫罵座、使酒罵座、罵座”指酗酒任性而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quán)勢;用“罵座灌夫”指剛直不屈的人。 (7)漱石枕流: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孫子荊(孫楚)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王濟(jì)),當(dāng)‘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睂O楚認(rèn)為歸隱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塵;漱石礪齒,遠(yuǎn)離人間煙火。后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寫隱居或閑逸生活,或稱品質(zhì)的高潔無塵。 (8)曾母投杼: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戰(zhàn)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又冈唬骸嶙硬粴⑷??!椬匀簟!淠笐?,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焙笏煊谩霸竿惰獭⑷嫱惰?、投杼、曾參殺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讒言三及、三至之讒”等比喻受誣枉。 (9)騎鶴上揚州:唐無名氏《商蕓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貲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嫒摺!睅讉€人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發(fā)財,有的想騎鶴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則想三者兼而有之。后遂用“騎鶴揚州、揚州騎鶴、揚州跨鶴、揚州鶴、腰金騎鶴、纏腰騎鶴、腰纏萬貫、十萬纏腰”等指做官、發(fā)財、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貪婪、妄想,或?qū)懙靡庵录暗靡庵畱B(tài)。 (10)望帝啼鵑:相傳戰(zhàn)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后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后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焙笏煊谩巴邸⑼刍?、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魄、古帝魄、蜀鳥”等指杜鵑鳥;用“子規(guī)啼血、杜鵑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常用以描寫哀怨、凄涼或思?xì)w的心情。 (11)斷送老頭皮:宋蘇軾《東坡志林》卷六:“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真宗既東封,訪天下隱者,得杞人楊樸,能為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樸曰:‘唯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洗笮Γ胚€山?!彪[士楊樸被召,在回答宋真宗問話時,他以佯狂之態(tài),詭稱妻子作詩說他應(yīng)召是被官府捉去,把老頭兒斷送了。后遂用“斷送老頭皮”指被官事所羈,不能自由自在;以“老頭皮”稱老人。 (12)焦尾琴:《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燒火做飯)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眳侨擞猛┠緹鹱鲲?,蔡邕聽見木在火中國的爆裂之聲,知道是上好的木材,便請制成琴,果然琴聲優(yōu)美。因琴尾已焦,人稱“焦尾琴”。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琴、焦桐”等指美琴或比喻歷盡磨難的良才、未被賞識的寶器;用“桐尾焦、桐爨、爨桐、爨下桐、爨下琴、爨下殘、爨下余、爨下焦、良材入爨”等寫良才不得其用,或喻遭受摧殘,幸免于難。 (13)魯女憂葵:漢劉向《列女傳.魯漆室女》:魯國漆室地方有個女子,過了出嫁的年齡還沒有出嫁?!爱?dāng)穆公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嘯?!编徟詾樗爰奕耍瑔栔恰皯n魯君老太子幼”,便笑話她。漆室女說:“昔晉客舍吾家,系馬園中,馬佚馳走,踐吾葵(冬葵,古代的一種蔬菜),使我終歲不食葵……今魯君老悖,太子少愚,愚偽日起,夫魯國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禍及眾庶,婦人獨安所避乎?吾其憂之?!焙笕辏敼麃y。漆室女過了出嫁的年齡沒有嫁人,但她所憂慮的不是個人的事,而是魯國的國家大事。后遂用“魯女憂葵、倚楹嘯歌、倚柱長嘆、漆嘆”等表示對國家政事的關(guān)注、憂慮,亦或表示女大需嫁的意思。 (14)墨子悲素絲:《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蹦右娙窘z而興發(fā)傷感,認(rèn)為白絲可以染黑,可以染黃,染上五色,即成為五色之絲。后遂用“悲染絲、悲絲染、染絲悲、悲素絲、哭練絲、翟子悲、素絲變”等表示受習(xí)俗影響,慨嘆不可自拔。 (15)智差三十里:晉裴啟《語林》:“曹操至江南,讀曹娥碑文,背上別有八字,其辭云:‘黃絹幼婦,外孫蒜臼。’曹公見之不解,而謂德祖(楊修):‘卿知之否?’德祖曰:‘知之?!芄唬骸淝椅鹧?,待我思之?!胸铮芄嫉?,令祖先說。祖曰:‘黃絹色絲,“絕”字也;幼婦少女,“妙”字也;外孫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辭”字也。謂“絕妙好辭”?!芄υ唬骸畬嵢绻乱??!辈芏鸨系陌俗职嫡Z,楊修見之立即能解,曹操行了三十里才悟出,后遂用“智差三十里”謂才智相差很大。 以上這些典故在浩如煙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只能算是幾朵小小的浪花。很多典故,雖然大家用慣熟習(xí)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們平時在閱讀、寫作等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釋義,不積細(xì)流無以成江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讓我們活學(xué)活用,邊學(xué)邊用,學(xué)以致用,在實踐中不斷學(xué)習(xí)、不斷掌握典故和掌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