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重陽(1112年—1170年),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北五祖之一。北宋末咸陽大魏村人,生于地主家庭。早年為儒生,后入府學(xué)中進(jìn)士,善文兼騎射。金天眷元年(1138)應(yīng)武略,中甲科。任氣好俠,不治家業(yè)。47歲時(shí)深感文武無成,憤然辭職。48歲悟道出家。金大定七年(1167)到山東布教,建全真道。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jī)、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后稱全真教七真人。大定九年十月,與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jī)西歸返歸關(guān)中,次年一月歿于大梁(今開封),葬于終南劉蔣村故庵(陜西戶縣祖庵鎮(zhèn)),全真道尊為祖庵。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其所創(chuàng)全真道及關(guān)中、河南、河北、山東大部社會各階層,傳世著作有《重陽全真集》、《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等。
王重陽說:“什么是道?道就是使人覺悟的路,能夠使人走上這覺悟的路而出迷途。學(xué)道必須要由淺入深,從小到大,依照次序做去,才能夠見功夫。但凡初學(xué)道的人,必須先要煉其心性,煉性之道,要達(dá)到無人無我,方得入法。修煉心性既要降龍伏虎,又必須鎖住心猿意馬,使心意歸于靜定。靜定能奪天地造化,能靜則萬慮俱消,能定則一念不萌,心內(nèi)無一毫雜念障礙,空靈無一物,一塵不染,此乃道之大略。
“人的本性是先天就有的,發(fā)生于未有人身之前,出離于失去人身之后。這一點(diǎn)靈性是不生不滅之根,故而叫做靈根。這個(gè)靈根無人不有,只是凡人癡愚自昧,在紅塵中迷失了本性,遂使心中妄念齊生,貪嗔隨著妄念而生并入心,永失其先天本性,也就不聞大道天理了。正所謂苦海無邊,何處是岸!”
“當(dāng)今世上悟道者沒有幾人,行道者少得可憐。 大道無窮,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要使之貫通萬化,不可偏執(zhí)一端,要誠心向道,真心改過,這樣才有益于身心。不誠心向道,道則不成?!?/SPAN>
“修道人必須從修心開始,放下一切雜念,煉成清凈之心,做到寂然不動,收心、守心、定心。要將心修得寂然不動,私欲妄念才可滅凈,私欲妄念凈則陽純陰消,真仙大佛無不從此中得來,皆從消除私欲妄念上下手,這一點(diǎn)絕不可輕視淡忘!”
“這世上許多修道人,只是在事上修,或在貌上修,或在口上修,這樣的修為都離真道相去甚遠(yuǎn),與道毫不沾邊。還有一些修道人,從耳目上修,從肚腹上修,從恭敬上修,他們不知道一切有為法全都不是道,并有失真道之體。還有一些旁門左道之人,有的假說自己是修煉者,有的嚴(yán)重浮躁而缺少鎮(zhèn)靜,有的修行心志迫切而花費(fèi)力量薄弱。他們都各自有病,病在這個(gè)太輕,病在那個(gè)太重,都未自然而然地由衷去做,故樂心猿意馬,顧此失彼,在此憂彼,進(jìn)一寸而退一丈,絲毫未有體悟大道妙趣,而自己卻不知道病情??傊?,他們是人心不滅,道心不徹。人心不滅,就是沒有看淡世俗,衣服恐怕不華麗,飲食恐怕不鮮美,聲名恐怕不彰揚(yáng),才華恐怕不顯露,銀錢貨物恐怕不多,田園屋宇恐怕不廣,一切不能看淡而又有求福之心,時(shí)而有想安靜之意,時(shí)而有貧苦之嘆,時(shí)而有奢侈之思,滿腔私欲,這些都是人心。真正的道心要淡有淡無,淡美淡丑,淡得淡失,淡毀淡譽(yù),淡生淡死,能夠看淡一切,此心用來修道而道可成,用來此心降魔而魔鬼自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