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讓你吃飽,卻不能富”的古老心法 在中國古代政治的深處,隱藏著一個被實踐了兩千年的古老邏輯——不能讓你有錢,但也不能讓你餓死。 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統(tǒng)治哲學。 春秋時,管仲早就點破了這個秘密: 百姓太富,就不再敬畏;太窮,就不再畏懼。 所以,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讓他們“吃不飽,但也餓不死”。 一個既沒余糧、也沒余暇的人,最容易被管理。 他的時間被填滿,精神被消耗,欲望被馴化。 這樣的社會,看似安定,其實是被“精準設計”的穩(wěn)定。 到了商鞅手里,這套理論被推向了極致。 商鞅認為:百姓弱,君王強;百姓窮,命令行。 于是他提出了兩招:
結(jié)果是: 百姓只能耕與戰(zhàn),日夜耗盡力氣。 他們沒有力量思考,沒有時間反抗,也沒有能力創(chuàng)造。 社會因此穩(wěn)固,但也因此凝固。 從諸葛亮到李世民:權術的延續(xù)商鞅死后,這套邏輯并沒有消失,而是被歷代君主奉為圭臬。 三國時,諸葛亮讓劉禪抄讀《申子》《韓非子》《管子》, 劉備臨終前還叮囑:“要學《商君書》?!?/span> 帝王傳承的,不僅是江山,還有那份“控人術”的智慧。 唐朝貞觀年間,魏征上書勸諫李世民節(jié)儉,說百姓已苦。 李世民淡淡一句:“民若無事,則驕奢放蕩。” 于是,繼續(xù)讓百姓勞役奔波。 ——他與管仲、商鞅,何其相似。 宋神宗趙頊最愛讀《韓非子》,自己抄了一本,還請人校對。 侍讀勸他:“此書陰險淺薄,不可常讀。” 趙頊辯解:“我只是想豐富藏書?!?/span> 他當然明白,這類書不能明說,但可以暗用。 從管仲到商鞅,從諸葛到李唐,從趙宋到明清—— 他們都懂一個原則: 要社會不亂,就要讓百姓困在生存線。 被困住的創(chuàng)造力史學家黃仁宇曾在參觀兵馬俑時被震撼。 他驚嘆: 中國古代擁有如此龐大的組織力、規(guī)劃力、執(zhí)行力,為何卻從未孕育出科技革命或文藝復興? 后來他想通了。 那些制造兵馬俑的“藝術家”, 其實全是奴隸。 他們的聰明,被束縛;他們的靈性,只能服務于權力。 當一切創(chuàng)造都為一個人服務, 再宏偉的文明,也終將失去生命力。 兩千年過去,我們依然活在那條“生而不死,窮而不亂”的細線之上。 有人說那是秩序,也有人說那是枷鎖。 可你若讀懂了管仲與商鞅的邏輯,就該明白—— 一個社會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可控”, 而在于讓人敢于創(chuàng)造,敢于思考,敢于自由地活。 |
|
|
來自: 激揚文字 > 《黎民/百姓/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