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預祝大家國慶假期快樂。: ) 2022年開始,我試著做了一個小變化:在國慶假期之前,推薦一些在假期期間可以去做的小事,為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和儀式感。效果似乎還可以。 所以,今年我想繼續(xù)做這件事,幫大家提供一些靈感和方向。 在這篇文章里,我會為假期的每一天推薦一件事情,幫助你更好地把假期利用起來。如果你不知道假期做些什么,不妨參考這篇文章,給自己一些挑戰(zhàn)和任務。 你可以把這6件小事,當成6個「成就」,把它們寫下來,每完成一項,就劃掉一項。我相信,假期后,你一定會有一些不同的感悟和心得。 如果這6件小事全都完成了,那么不妨把第七天作為一個獎勵,讓自己自由地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當然,如果你已經(jīng)有了規(guī)劃,那么也不妨把這篇文章,當成一個參考。如果還有一些空閑時間無所事事,不妨隨意從中取出一兩件,讓自己去行動。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打開生命的可能性,找到一些新鮮感和愉悅感。 ![]() 1. 做一份讓自己充滿期待的興趣日歷 人是一種活在期待里的生物。許多時候,令我們感到開心和幸福的,其實不僅僅是當下過得如何,更重要的或許是對未來抱持著什么樣的希望。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申請了一個年假,想來一場一直向往的旅行,那么距離這個日子越近,你會不會感到越開心?你可能會提前暢想旅行中的見聞和感受,提前沉浸在那種全身心放松的愉悅中,將工作的疲憊和壓力拋在腦后。 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旅行本身,旅行前乃至旅行后的一段時間里,你都會感到更快樂、更滿足。 那么,為什么不把這種方式,放到我們一整年里面,讓自己能夠時不時去「邂逅驚喜」呢? 這就是我之前分享過的一個方法:設計一份屬于自己的「興趣日歷」,把自己喜歡的、想得到的東西、想做的事情,安排在一年的不同日期上,讓它們?yōu)槟闾峁﹦恿推诖小?/span> 不妨先找一個時間,讓自己不受打擾,靜靜地問自己:
然后,把它們均勻地安排在一張空白的日歷上,作為給自己的「階段性獎勵」。 比如:10 月去一個憧憬已久的地方旅行,11 月獎勵自己一樣一直想要的東西,12 月跟許久沒聯(lián)系的老朋友聚個會…… 我們總是給自己太多的任務和目標,總是在給自己提要求,卻忽略了:其實獎勵和快樂,也是需要給自己安排上的。永遠不要忽略了對自己的關懷和愛護。 進一步,你還可以把這張日歷作為一個「夢想收集箱」。當你想要某種東西的時候,就把它安排到某個具體的日子上,慢慢填充這張日歷。 當你疲憊的時候,陷入壓力的時候,就把它拿出來,看一看,讓自己想象一下未來美好的景象,為自己提供力量和支撐。 ![]() 2. 重建身體跟這個世界的連接 如果你像我一樣,平時比較喜歡閱讀和思考,那么你可能存在一個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問題:過度地使用大腦,而忽略了對身體的感知和使用。 這是許多腦力工作者的毛病。日常生活中,他們的大腦總在一刻不停地轉動,緊張地進行著對信息的搜集、處理、分析、判斷……這并不是壞事,但如果過度地依賴這種生活方式,會導致一個不好的后果: 大腦會把更多的資源預算放在「思考」上面,而把更少的預算放在身體上面。 這會帶來什么結果呢?你對身體的感知會慢慢變弱,身體跟大腦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道被關閉。一方面,你的身體可能會變得更弱,或者容易過度疲勞;另一方面,這種身體狀態(tài)的信息又會被阻斷,難以有效被我們感知到。 但與此同時,身體跟大腦并不是獨立的,大腦的運轉實際上極大地依賴于我們的身體狀態(tài)。它無時無刻不在掃描著我們的內部狀態(tài),以此來更好地構建「我能干什么」的預測框架。 因此,對身體的感知變弱,就會同時影響到大腦的工作狀態(tài),讓我們特別容易疲倦,精力不濟,難以集中注意力,隨便做點什么就失去耐心。 所以,想要重建身體跟大腦的鏈接,讓它們能夠更好地協(xié)調工作,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更多地去刺激和運用我們的身體,去感受它傳遞出來的信號。 不妨就從這個國慶假期開始,讓自己走出去,試著打開五感,充分調動身體,重新建立它跟這個世界的連接。 比如: 放下手機,關掉電腦,走到戶外去。打開自己的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看到的色彩,聽到的聲音,聞到的氣味。 試著到有綠化、有樹木、有水的地方走一走,試著讓身體沐浴在寂靜的空氣里,感受陽光的溫度,感受風掠過身體的氣息,聆聽不同角度、不同距離的窸窸窣窣的聲音。 試著開始培養(yǎng)運動的習慣,感受自己肌肉的發(fā)力,感受身體的柔韌性、協(xié)調性、耐力,有意識地控制和鍛煉不同部位的肌肉,讓自己找回對身體自如的掌控感。 ![]() 3. 嘗試跟朋友來一場深入的精神交流 你日常會跟朋友聊些什么?家長里短,工作職場,影視綜藝,時事新聞? 這些都沒什么問題,但是,它們是無法完全滿足你的精神需求的。長此以往的話,你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孤獨感。 這種孤獨感,不是沒有朋友、缺乏陪伴,也不是孤身一人、冷冷清清,而是精神需求難以滿足,無人能夠交流,無人能夠讓你產(chǎn)生心理上的觸動、共鳴和震撼感。 其實,這樣的需求,很多人都有。但是,也許就掩蓋在我們日常的「太忙了」「沒時間」「下次再說吧」的瑣事和彼此禮貌的互相寒暄里面了…… 不妨,趁這個國慶假期,開始做一些改變。 找到一些你覺得能夠跟你有共鳴、能交流的朋友,可以是線上的,可以是線下的,一兩個也行,三四個亦可。跟他們約定一個計劃,比如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按大家的實際情況而定),來一場比較深入的精神交流。 聊什么呢?可以聊你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大家分別去看一部電影,然后分享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和賞析; 大家分別去看一本書,然后分享從這本書里面讀到的心得、想法和感受,以及如何將其運用到實踐的打算; 大家分別去對某個領域做一些資料搜集,然后共同交流對這個領域的意見和看法; 甚至,只是單純地分享每個人這段時間學到的東西、印象深刻的教訓和經(jīng)驗,也是好的:這可以讓智慧在彼此間流轉,互相疊加、強化,形成 1+1>2 的效果。 ![]() 4. 去體驗一次歷史的宏大和敬畏感 你是不是很久沒去過博物館和美術館了? 如果是的話,不妨安排國慶假期的某一天,去看一看、逛一逛。 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主題好,那可以找一個關于我們歷史的展覽,讓自己投入進去,去感受,沉浸,體驗。 為什么呢?因為這個主題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的價值:對于宏大事物的敬畏感。 近幾十年的心理學,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敬畏」這種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把它列為最重要的幾種高級情感之一,跟愛、感恩、道德感等并列。 什么是敬畏呢?簡而言之就是:體驗到一種比個體更宏大、更廣闊的的事物,意識到個體在其面前的渺小,需要重新調整框架以適應它。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體驗到敬畏感,能夠讓一個人變得更平靜,更從容,更謙和,對生活會有更高的感恩和滿意度,面對壓力時也能更加心平氣和。 這就像什么呢,見識過廣闊的世界,你就不再容易為了一點小事而執(zhí)著。敬畏感能極大地拓展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在宇宙、時間、世界面前的渺小,意識到自己所經(jīng)歷和煩擾的一切,只是龐大時間之流里的一點小小漣漪而已。 西方人更多的是從宗教和神秘主義中體驗到敬畏感,但對我們來說,不需要這些,我們恢弘的歷史就足以為我們提供敬畏感了。 不妨去看一個關于文物和考古的展覽,從中感受歷史的宏大和浩瀚。漢,唐,宋,明,再到近代……感受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搏動過的心臟和熱血,感受背后的厚重和蒼茫。 如果打算出門,也可以去其他城市旅游一下,逛一逛知名的名勝古跡和文化遺產(chǎn),來一場沉浸式的體驗。 這種對宏大事物的敬畏感,也許會重新點燃你對生活的熱情。 ![]() 5. 著手開始做一份回憶錄 可能大家看到這個標題會有點詫異:我們又不是名人,為什么要寫回憶錄? 其實,這個回憶錄不是寫來給別人看的,而是寫給自己看的。它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讓你在思考和撰寫的過程中,你能夠清楚地意識到:從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哪些東西對我來講是珍貴的、有意義的,哪些東西只是生命里的匆匆過客。 這可以幫助你為自己的人生構建一個連貫的、有意義的敘事,從而提高對生活意義感和價值感的感知。 它可以讓我們把視野拉長、放寬,不要局限在當下、眼前的時刻,而是去關注自己整個成長的歷程,關注自己整個人生里面跟世界的交互和觸點:你認識的朋友,你做過的事情,你發(fā)出過的聲音,你影響過的他人…… 這些觸點,會形成一張強有力的網(wǎng),讓我們的生命體驗變得更加豐富、充實,從而幫助我們對抗存在主義焦慮。 那么,如何寫回憶錄呢? 可以先從今年開始入手?;仡櫼幌拢航衲昝總€月,我經(jīng)歷過哪些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時刻?做了什么值得記住的事情?認識了哪些人?學習了什么新領域、新技能?有過哪些令我難忘的、非常開心的經(jīng)歷? 先大致整理出一個框架,然后,在閑暇時翻出來,讓自己去充分回憶、代入,把能夠想到的東西寫下來,如實地描述下環(huán)境、行為、感受和心情,不需要很復雜,也不需要追求文采,你是寫給自己看的,而不是出版。 如果覺得寫得很亂,那就等下一次有空的時候再去整理就可以。 你可以把它當成一種放松和解壓的方式,在無聊的時候,或是狀態(tài)不佳的時候,用來讓自己脫離「現(xiàn)在」,沉浸回過去中,去體驗過去的感受,讓疲憊的心靈得到放松。 在這個過程中,你相當于不斷跟自己的內心對話,不斷剖析、揭示和釋放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回憶和感受,讓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更加理解「生命的意義」。 這是一個不斷為生命添磚加瓦、去蕪存菁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找尋生命意義的過程。 ![]() 6. 嘗試開始在網(wǎng)上分享你的見解 我很推崇一個做法,那就是通過輸出來反哺和鞏固輸入。 很多時候,我們看了很多文章、學了很多知識、有了很多經(jīng)驗……但總是覺得很難把它們整合起來,在需要的時候隨時調用,其實很可能就是缺了一個體系化的過程。 而輸出,就是這么一個體系化的過程。它使得我們重新以不同的角度審視我們的知識儲備,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去理解和挖掘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捋出一條邏輯線和結構,編織成一張網(wǎng)。 進一步,當你把你的觀點和見解分享出來,也許還可以幫助到別人,激發(fā)別人的討論,獲得別人的認同,從中得到反饋,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動力。 所以,不妨趁國慶假期,找一天,試著在網(wǎng)上分享你的觀點,幫別人解決問題。 可以在知乎和微信問一問上找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寫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以在豆瓣和微信讀書上針對近期看過的一本書,寫一寫簡單的書評; 可以在小紅書上發(fā)帖聊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分享生活中的心得感悟; 也可以加入一些社群,看看能否參與到討論里,解答別人提出的問題; …… 一方面,你可以借由輸出,來鞏固自己的思維和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種簡單的分享和給予,獲得來自他人的反饋。 這種反饋可以成為你的一個「錨點」,幫助你跟外在世界聯(lián)系起來,來支撐起我們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這能夠使你更好地體驗到跟世界緊密相連的感受。 ![]() 除此之外,你的國慶假期還有什么打算呢? 歡迎在評論區(qū)聊一聊。 |
|
|
來自: 新用戶2417Jh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