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熟能詳?shù)?/span>《西游記》,相信大家都看過,如果你問師徒四人里最難被拿捏的是誰?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孫悟空。從自封齊天大圣到大鬧天宮,他以行動否定天庭的等級秩序,喊出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在五指山被鎮(zhèn)壓后,他并未消泯本性,而是將叛逆轉(zhuǎn)化為取經(jīng)路上的濟困扶危,以火眼金睛識破邪祟,以金箍棒掃蕩不平。有人說緊箍咒就能拿捏孫悟空,聰明的他又何嘗不知戴上金箍意味著什么?他知道人要為自己的所有選擇負責,與其說是唐僧選擇了他,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是他主動選擇的命運。從“自救”到“涅槃”之路,他自始至終從未被任何人拿捏,也未被命運拿捏。其實對于普通人來說也有著值得借鑒的地方,他們的身上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高主體性(High subjectivity); 接觸的人多了,我發(fā)現(xiàn),與人相處,你越這樣,別人越不敢隨意拿捏你。 在心理學領(lǐng)域,高主體性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生命體驗思想情感和行為,擁有強烈的主人翁感。掌控感和責任感的狀態(tài),強調(diào)個體不是被動接受環(huán)境刺激或命運的擺布;而是能夠主動的有意識的感知、思考、選擇、行動和塑造自己的生活,這是很多“大主角”人物的共同特質(zhì)。一方面來說,擁有高主體性的人一般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與覺察,能夠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欲望價值觀,心理優(yōu)勢和局限。此外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思維模式和思維動機,從而擁有相對穩(wěn)定和清晰的自我認同感。另一方面來說,他們有著內(nèi)在控制點(Internal Control Point);他們相信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對生活結(jié)果有重要影響,會將成功歸功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將失敗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此外,高主體性的人還有著高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特質(zhì)。自我效能感屬心理學范疇,指的是個體對自己各方面能力和問題解決效率的評估;一般來說,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動機以及人生選擇有著更強的主動性,而主動上也是號主,這也是高主體性群體的核心特質(zhì)。高主體性的人往往有著穩(wěn)定的自我評價體系與認知,所以他們對待自己往往有著積極的態(tài)度,極易贏得身邊的人尊重,很難被拿捏;拿捏的本質(zhì)就是利用對方的弱點進行心理制衡,而高主體性的人因為對自身有著清晰洞察所以很難給對方“可乘之機”。就比如職場上,情場上有人通過貶低你的方式來控制你時,高主體性的人不會陷入自我懷疑中;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覺察對方的目的,以此為突破口,從根源上瓦解對方的“進攻”。“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說到和做到往往有一定差距,如何才能打造大主角劇本,擁有高主體性呢?首先,主體性始于將評價權(quán)從外界收回,可以嘗試更改內(nèi)在解釋風格,將問題的解釋從被動轉(zhuǎn)換為主動,積極的描述。比如當有的人對你說,“你不適合穿裙子時”,你可以將他的解釋改為:“這條裙子,沒有展現(xiàn)你的獨特特質(zhì)”;當有的人對你說:“你社交能力差”,你可以認為“這個場合未激發(fā)你的溝通潛力”。這種評價重構(gòu)會激活大腦背外側(cè)前額葉,抑制默認模式大腦網(wǎng)絡的自我貶低循環(huán),長期訓練可改變歸因風格;當你將失敗歸因為具體,可變的外因時,那么就很難有人可以拿捏你。其次進行行為激活與強化,個體的主體性也建立于“我能影響結(jié)果”的積極體驗之上,你可以將目標拆解為可操作的“最小行動單元”,試著每天記錄三件積極的事情,比如遇到喜歡的天氣,看到喜歡的風景等,持續(xù)三個月可使決策焦慮下降57%,讓你逐漸重拾人生掌控感。最后高主體性并非源于完美,而是源于勇于“試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管是人際關(guān)系層面還是自我提升層面,都沒有十全十美的選擇,也不要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錯誤,而這也是成長的開始,人生之路,你才是“第一作者”;人生不是被賦予意義,而是由選擇的行為所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