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大奎 歷史有時候真的是很奇妙。 漢高祖劉邦開創(chuàng)大漢江山時,是在知天命的55歲,距他48歲扯起起義大旗也就短短七年時間,便成功拿下不可一世的強秦,開創(chuàng)了四百年大漢基業(yè)。 這是何故? 要知道,劉邦48歲之前,不過就是小小的泗水亭亭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鎮(zhèn)派出所所長,拔高一點也就是不入流的最底層副科級干部。 ![]() 出生于沛縣的劉邦,也就是來自江蘇徐州豐縣很普通的農(nóng)村家庭,他的父親劉太公是自事農(nóng)產(chǎn)的編戶平民,母親劉媼相傳姓王,河南開封人氏,娘家也很普通。 可以說,不愿從事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劉邦純屬妥妥的寒門出身,年輕時平平無奇,還有些放蕩不羈,表現(xiàn)出一副無所謂的地痞流氓模樣。 所幸,那時如同混混的劉邦曾與盧綰一起認真讀書,因仰慕信陵君,后來便以賓客身份追隨擔任魏國縣令的張耳,秦始皇消滅魏國后,馬不停蹄回到家鄉(xiāng)通過試補當上泗水的亭長。 就在這個不起眼的普通崗位上,德行不給力的劉邦一干就是十多年,依舊貪杯好色,還與村里的一曹姓女子有私情,曾育有一子,也就是后來的齊王劉肥。 評價年輕時的劉邦,完全可以用一事無成的一介匹夫定論。 殊不知,如此平平不堪的痞子劉邦,后來卻大器晚成,在短短七年時間便橫掃天下,開創(chuàng)了大一統(tǒng)的又一個雄居?xùn)|方的封建王朝。 這是亂世出英雄,還是劉邦運氣爆棚,踩狗屎運之下戰(zhàn)無不勝,從而雄霸天下? 其實不竟然。 年輕時平平無奇的劉邦之所以年過半百才成就輝煌的人生事業(yè),不僅僅是時也命也,最主要的還是源于性格獨特的他藏有大志,更有非凡的領(lǐng)導(dǎo)力。 劉邦年輕時其實有了不起的雄心壯志,這在他當亭長期間入京看到秦始皇巡游的壯觀場景就曾吐露:大丈夫當如此也。 很顯然,劉邦只是表面上的渣男,他早有宏大理想,只不過一直沒有用武之地,只好委屈求全表現(xiàn)出不堪的生存狀態(tài)。 但嬉笑怒罵的劉邦絕不是滿足于現(xiàn)狀的小人物,只停留在茍且的小日子中得過且過。 畢竟一個沒有遠大理想,甘于平庸生活的普通人,哪可能驚天動地成就一番蓋世霸業(yè)? 并非池中之物的劉邦正是不忘強烈的初心,才在時逢亂世的機會中脫穎而出,有了一飛沖天的可能。 就在劉邦當亭長的第十四年,他奉令押送徒役去驪山修秦始皇陵墓,不期途中遇到暴雨,徒役們逃走了一大半。 劉邦便在路途中的豐邑水澤地停下來請沒有逃走的徒役們飲酒,還豪氣地宣布:大家都逃命去吧,我也得遠走了。 這就是性格獨特且敢于說不的劉邦。 因為劉邦明白,徒役是不得已才逃跑。只因嚴茍的秦律規(guī)定,徒役不按時到達指定的地點服役,都得處死,就是負責押送的差役,也要承擔同樣的責任。 很顯然,秦二世治下的強秦已然是典型的亂世時期:暴政加劇,民不聊生,社會疲敝,矛盾重重,老百姓早就想公開反抗。 一不做二不休的劉邦,其實也不想干這個勞民傷財?shù)耐らL苦差事,只是苦于時機不成熟,沒有找到崛起的方向罷了。 這十多個徒役見劉邦敢于放棄他們羨慕不已的職務(wù),也就站出來向劉邦承諾,表示自愿追隨一塊出走。 ![]() 劉邦由此看到亮光,便毅然決然帶著這十幾個人向芒碭山方向逃匿,打算靜觀其變伺機而動順勢而為。沛縣的年輕子弟聽說后,也有不少人前去投奔。劉邦便在芒碭山安營扎寨,等待時機率眾反秦。 公元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起義,建立張楚政權(quán)后,積極響應(yīng)的劉邦也在芒碭山斬蛇起義,從而順從民意,高舉共同抗秦的大旗。 由此可見,看似平平無奇的劉邦,其實哪是尸位素餐的平庸之輩?素有大志的他還因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更體會百姓疾苦。 如今恰逢秦二世暴政造成的混亂局面,便有了爭取"大丈夫當如此也"的千載良機。 這正是"亂世出梟雄"的體現(xiàn),亦如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梟雄曹操。 不過,若劉邦志大才疏,沒有梟雄的真本事,定然不能夠成就霸業(yè),不過就是虛晃一槍,無法像曹操那樣"青梅煮酒"的。 事實證明,素有大志的劉邦并非紙上談兵,他的領(lǐng)導(dǎo)力其實比梟雄曹操還厲害,這從他極強的社交能力、知人善用的管理能力以及借力打力的運作能力等等方面可以清晰感知。 劉邦在芒碭山響應(yīng)起義后,與人打成一片,擅長于結(jié)交各類人才的優(yōu)勢便充分展現(xiàn)出來。 他不僅得到沛縣主吏掾蕭何、獄掾曹參趕來輔佐,一封帛書就讓沛縣令人頭落地,毫無懸念的被沛縣父老鄉(xiāng)親推為號令義軍的沛公。 還在投奔景駒的路途中遇上熟讀《太公兵法》的大才張良后,與之相談甚歡,張良由此心甘情愿竭力幫助劉邦打天下。 劉邦極強的社交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劉邦知人善用的管理能力更是一絕,可謂無可匹敵的三軍領(lǐng)帥。 他在芒碭山起義后,妹夫樊噲奉陽奉陰違的沛縣縣令相邀共舉起事,一番談話,劉邦便感知沛縣令不可靠,妹夫還蒙在鼓里。 將計就計的劉邦趕回沛縣,由蕭何精心書寫的一封煽情書信射往城內(nèi),就讓城內(nèi)的沛縣父老為之動容,當即殺了縣令,打開城門擁立劉邦為沛公,與暴秦公開對立。 在率眾反秦的大道上,劉邦又果斷聽從謀士蕭何石破天驚的建議,拜只是個小兵的軍事天才韓信為大將軍,得到重用的韓信由此幫助劉邦攻城掠地,還在垓下之戰(zhàn)一舉打敗勇冠三軍的楚霸王項羽。 這就是慧眼識人、知人善用的劉邦!正是他善于發(fā)掘和利用人才,為打下江室江山夯實了不可或缺的基礎(chǔ)。 切如劉邦稱帝后與群臣在洛陽南宮時對"漢初三杰"的評價:"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第三,劉邦借力打力的運作能力更彰顯了他從市井草民逆襲為一代帝王的特殊本事。 劉邦當上沛公后,有了一小股實力,便去投奔當時力量雄厚的項梁。入駐咸陽,更是高舉為楚懷王伐罪的大旗,還信守承諾,制定贏得民心的"的約法三章"。 打項羽時,劉邦也沒有一個人單打獨斗,而是聯(lián)合各路諸侯集體出動。 后來重返關(guān)中揮師東出,剪除異姓王,依舊是合力出擊,通過"聯(lián)盟、外交"等手段,穩(wěn)扎穩(wěn)打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最終后來居上,實現(xiàn)漢室天下一統(tǒng)。 ![]() 這就是善于借力打力的梟雄劉邦。 綜上而言:大器晚成的劉邦之所以在一沒背景二無武藝的狀態(tài)下驚天逆襲,實現(xiàn)平民到皇帝的人生傳奇,除了時運與大志外,究其原由主要得益于他超強的領(lǐng)導(dǎo)力,能集結(jié)并駕馭"謀圣"張良、"治世能臣"蕭何、"兵仙"韓信等一大批堪稱絕配的文臣武將全力輔佐。 劉邦由此譽為"史上最會打仗的皇帝",他逆襲成功的經(jīng)驗也告訴世人,單打獨斗的項羽只能是悲情英雄,唯有形成合力的統(tǒng)帥,才能發(fā)揮團隊成員的最大潛力,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更讓自己華麗轉(zhuǎn)身,成為當之無愧的王者,霸氣側(cè)漏的領(lǐng)袖人物。 是為嘆,乙巳年八月十九日于象山腳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