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我們說薛瑄的《游龍門記》(五千字的長文,敬請各位看官耐心賞析) 《游龍門記》 出河津縣西郭門〔1〕,西北三十里,抵龍門下〔2〕。東西皆層巒危峰 〔3〕,橫出天漢〔4〕。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然相望 〔5〕。神禹疏鑿之勞 〔6〕,于此為大。 〔1〕河津:今山西汾水北岸。郭門:外城門。 〔2〕龍門:又名禹門口,位于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陜西韓域東北,分跨黃河兩岸。其山兩峰壁立,上合 下開,黃河徑流其間,形如門闕,故名。傳說為大禹所鑿。 〔3〕危峰:高聳的山峰。 〔4〕天漢:銀河,此處指云霄。 〔5〕儼:恭敬莊重的樣子。 〔6〕神禹:夏禹。夏后氏部落聯(lián)盟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采用疏導的方法,立下了不朽功勞。死后被百姓奉為神。 出河津縣外城的西門,往西北走三十里路,便到達了龍門的山腳下。這里東西兩面都是重疊的山巒和高聳的山峰,直插云霄。黃河從西北的山峽中奔涌而出。在龍門這里,黃河沖斷山脊,穿崖而過。黃河兩岸峭壁陡立,莊重地對望著。大禹鑿山疏水的功勞,在這里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 開篇“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北三十里,抵龍門下”,寫行蹤之遙遠,同時交代龍門山的位置,為下文寫景鋪墊?!皷|西皆層巒危峰,橫出天漢。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睂懰娭?,突出龍門地勢的險峻、景觀的壯麗。這雄偉奇麗的河山,使人不禁想起遠古時代夏禹疏通河道、消除洪患的歷史功績。在薛瑄看來,大禹治水的功勞中,以開鑿龍門最為偉大。有此一筆,就揭示了龍門勝景深刻的社會歷史內涵。這一部分是對龍門風貌的總勾勒 由東南麓穴巖構木 〔7〕 ,浮虛駕水為棧道 〔8〕 ,盤曲而上。瀕河有寬平地 〔9〕 ,可二三畝 〔10〕 ,多石少土。中有禹廟,宮曰“明德”,制極宏麗 〔11〕 。進謁庭下,悚肅恩德者久之 〔12〕 。庭多青松奇木,根負土石 〔13〕 ,突走連結 〔14〕 ;枝葉疏密交蔭,皮干蒼勁偃蹇 〔15〕 ,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 〔16〕 ,相持不相下。 〔7〕穴:鑿洞。構:架,搭。 〔8〕浮虛:懸空。棧道:又稱棧閣,是在懸崖絕壁上鑿洞架木鋪板而形成的通道。 〔9〕瀕:靠近。 〔10〕可:大約。 〔11〕制:規(guī)格,式樣。此處指建筑的規(guī)模。 〔12〕悚肅:敬畏。悚:恐懼的樣子。 〔13〕負:抱持。 〔14〕突:穿行,伸展。 〔15〕偃蹇:高傲的樣子。 〔16〕離立:并立。離:相并。 從東南山腳鑿巖為穴架設起木梁,懸空凌駕在水面上做棧道,上山的人便由此盤旋曲折而去??拷舆呌幸粔K寬平的地方,大約有二三畝左右,石頭很多,土很少。此處有一座禹王廟,殿名叫“明德”,建造得極其宏偉壯麗。走進院中瞻仰,使人久久地誠懇而又嚴肅地思念大禹治水的功德。院中有許多青松奇樹,樹根都抱持著土石,穿行交錯地連結著。樹的枝葉疏密交織成蔭,樹皮枝干蒼勁挺伸,其形狀如同果決剛強的樣子,好像一些壯士并列站著,雙方爭持而不相上下。 宮門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 〔17〕 。步石蹬,登絕頂。頂有臨思閣,以風高不可木〔18〕 ,甃甓為之 〔19〕 。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三面觸激,石峰疑若搖振。北顧巨峽,丹崖翠壁,生云走霧,開闔晦明 〔20〕 ,倏忽萬變。西則連山宛宛而去 〔21〕 。東視大山〔22〕,巍然與天浮。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 〔23〕 ,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帆浪舸〔24〕,渺茫出沒。太華、潼關,雍、豫諸山 〔25〕 ,仿佛見之,蓋天下之奇觀也。 〔17〕危:高聳。半流:中流。 〔18〕不可木:不能使用木材。 〔19〕甃甓:用磚砌成的墻壁。甓:磚。 〔20〕晦:昏暗。 〔21〕宛宛:蜿蜒曲折。 〔22〕大山:指太行山。 〔23〕石洲沙渚:河中的石島沙灘。洲:水中陸地。渚:小洲。 〔24〕舸:大船。 〔25〕太華:華山,古稱西岳,在今陜西華陰。潼關:關隘,在今陜西臨潼,扼陜西、山西、河南的要沖,形勢險要。雍:古代九州之一,今陜西、甘肅、青海的一部分。豫:古代九州之一,約為今河南省一帶。 宮殿門口的西南方向有一座石峰,高聳在河的中流之上。從石階往上走,到最高峰頂上,有一座亭子叫“臨思閣”,因為山高風大不能使用木料,所以全部用磚石砌成。倚靠著閣門往下俯瞰,下面的大河奔騰湍急,而孤峰三面受洪流的沖激,好像被沖得有些搖動。往北觀望那巨大的山峽,紅崖綠壁,云生霧繞,云霧散開與合攏,呈現(xiàn)出昏明不同的景色。而轉眼之間,又千變萬化。往西看是連綿的大山,蜿蜒曲折地伸向遠方。往東看是太行山巍峨挺拔,高聳云端。往南看是洪流滾滾,無邊無際地漫流。河中間的石島沙洲,河兩側的高原斷岸,村莊上的炊煙,叢林邊的薄霧,疾風中的輕帆,巨浪中的大船,在煙水迷茫之中若隱若現(xiàn)。站在這里,可以隱約看見華山和潼關以及雍州、豫州的許多大山,大概這是天下最雄奇的景觀了。 這一部分開始對龍門山峽景物進行具體描繪。隨著薛瑄游覽的腳步所至,畫面徐徐展開: 沿著“浮虛駕水”的棧道“盤曲而上”,作者來到靠河邊的一塊二三畝大的平地上。這里有一座禹廟,廟名叫“明德宮”(取《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意),建筑極為宏偉壯麗。懷著對夏禹的崇敬之心,薛瑄“進謁庭下,悚肅思德者久之”,突出表現(xiàn)了對夏禹的無比敬仰之情。薛瑄又把筆觸集中到對庭中景色的描寫上:“庭多青松奇木,根負土石,突走連結,枝葉疏密交蔭?!边@幾句觀察細致,又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十分生動形象。至“皮干蒼勁偃蹇,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則更將客觀景物人格化,使之形神畢現(xiàn),惟妙惟肖,大有呼之欲出之勢。從禹廟出來,薛瑄登上“危出半流”的石峰?!拔3觥倍?,寫出了石峰的險峻。接著,便將筆鋒轉向峰頂?shù)呐R思閣: 因為風大,其閣不能用木料建造,而全用磚石砌成。倚靠著閣門往下俯瞰,只見大河奔騰湍急,孤峰三面受洪流沖激,危巖好像在動搖。而往北看,那巨峽一帶“丹崖翠壁”,云霧開闔,氣象萬千;再往西看,則是“連山宛宛而去”;往東看,是大山“巍然與天浮”;往南看,是“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帆浪舸,渺茫出沒”。這里,抓住四面景物的特征,調動多種描摹手法,把眼前之河山寫得活靈活現(xiàn),各具神態(tài)。至于更遠的“太華、潼關、雍、豫諸山”,則非目力所能及,故云“仿佛見之”,可見用筆之精確。這樣,由近而遠,虛實結合,畫面顯得更加鮮明生動。景色之奇美已使薛瑄心曠神怡,贊嘆不已。此時著一筆“蓋天下之奇觀也”,薛瑄和讀者的感受盡在不言之中。 下磴,道石峰東〔26〕,穿山崖,橫豎施木 〔27〕 ,憑空為樓。樓心穴板〔28〕,上置井床轆轤 〔29〕 ,懸 汲河 〔30〕 。憑欄檻,涼風飄灑,若列御寇馭氣在空中立也 〔31〕 。復自水樓北道,出宮右百余步,至右谷,下視窈然 〔32〕 。東距山 〔33〕 ,西臨河,谷南北涯相去尋尺 〔34〕,上橫老槎為橋 〔35〕 ,踏步以渡 〔36〕 。谷北二百舉武 〔37〕,小祠匾曰“后土”〔38〕。北山陡起,下與河際 〔39〕 。遂窮祠東 〔40〕 ,有石龕窿然若大屋 〔41〕 。懸石參差,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42〕,若肝肺,若疣贅 〔43〕 ,若懸鼎,若編磬 〔44〕 ,若璞未鑿 〔45〕 ,若礦未爐 〔46〕 ,其狀莫窮。懸泉滴石上,鏘然有聲。龕下石縱橫羅列:偃者〔47〕 ,側者,立者;若床,若幾,若屏;可席,可憑,可倚。氣陰陰 〔48〕 ,雖甚暑,不知煩燠 〔49〕 。但凄神寒肌,不可久處。復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歷石梯上。東南山腹有道院 〔50〕 ,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勝。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51〕 ,并東山而歸 〔52〕 。 時宣德元年丙午 〔53〕 ,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楊景端也 〔54〕 。 〔26〕道:取道。 〔27〕施木:架設木梁。 〔28〕穴板:板上穿洞。穴:控洞,作動詞用。 〔29〕轆轤:汲取井水的起重絞盤。 〔30〕 :繩子。汲河:汲水于河。 〔31〕列御寇:即列子,戰(zhàn)國時鄭國人,道家。相傳他曾向風仙學習法術,能乘風而行。馭氣:駕駛 清風。 〔32〕窈然:幽深,幽遠。 〔33〕距:抵,到。 〔34〕尋: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35〕老槎:老樹的樹身。 〔36〕踏步:小步。踏:兩腳相接,以極小的步伐走路。 〔37〕武:古代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 〔38〕后土:土地神,又指祭祀土地神的社壇。 〔39〕際:邊,接近。 〔40〕遂:由此。 〔41〕石龕:石室。龕:供奉佛像或神像的小屋。窿然:像幽深的窟窿似的,此處指半拱形。 〔42〕獸吻:野獸的嘴唇。 〔43〕疣贅:俗稱“瘊子”,指多余的肉瘤。 〔44〕編磬:古樂器名,用石頭或玉制成。由十六個發(fā)音不同的磬,按照它們聲音的高低而編排懸 掛,用小木槌擊奏,故稱編磬。 〔45〕璞:未琢之玉。 〔46〕爐:冶煉。 〔47〕偃者:仰臥的。 〔48〕氣陰陰:冷氣森森。 〔49〕煩燠:煩悶燥熱。燠:暖。 〔50〕山腹:半山腰。 〔51〕渡:禹門渡,在河津西北約三十里,即古時的龍門關。 〔52〕并:傍,沿。 〔53〕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1426—1435)。 〔54〕楊景端:生平不詳。 走下石磴,從石峰東邊走過去,穿越山崖,則是橫豎架設木梁凌空建造起來的一座閣樓。樓心板上鑿出一個洞,洞上架設著井欄和轆轤,轆轤上懸吊著一條汲水的繩索。扶著閣樓的欄桿遠眺,清涼的江風輕輕地吹來,令人精神爽快,真有些像列御寇駕著清風立在虛空中的感覺。再從閣樓北面走出明德宮一百多步,到右邊的山谷往下看,一片陰暗幽深。此處東邊靠山,西面臨河,峽谷的南北兩壁相距有八尺左右,峽谷的上方橫著一根老樹的樹身作為渡橋,人們過這座橋,需要邁著極小的步伐輕輕地走過。從峽谷再往北走,大約一百來步遠,有一座小祠堂,門上的匾額上寫著“后土”二字。祠北的山峰陡峭突起,山腳與大河的湍流相接。走到祠堂的東端,有一座幽深得像大房子的石龕,里面懸垂著的乳石長短不一,奇形怪狀,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鳥的翅膀,有的像野獸的嘴唇,有的像動物的肝肺,有的像多余的肉瘤,有的像懸掛著的大鼎,有的像編磬,有的像未經雕琢的玉石,有的像未經冶煉的礦砂。它們的怪異形狀無窮無盡。石龕頂上有懸泉,淅淅瀝瀝往下滴水,墜落在下邊的凹石上,鏘然發(fā)出響聲。石龕下面奇石縱橫羅列,有仰臥的,有側臥的,有直立的,有像臥具的,有像幾案的,有像屏風的;可以坐,可以靠,可以斜倚。石龕里涼氣陰冷,即使是在酷熱的暑伏,也感覺不到燥熱,還覺得心冷膚寒,不能在此停留太久。又從獨木橋往明德宮的左邊走,踩著石階往上登,在東南半山腰有一所道觀,地勢跟臨思閣不相上下,在這里也可以眺望河山的景勝。于是從石梯上走下棧道,站在河邊觀望了一會兒禹門渡口,然后便沿著東山的山腳走了回來。 這一天是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的人是楊景瑞。 薛瑄步下石級,沿石峰東邊小道走去,穿越一石崖,見一座以橫、豎木凌空架起的水樓。樓板中間開一洞,上置井床轆轤,掛著繩索,可從河中打水。薛瑄倚樓憑眺,“涼風飄瀟,若列御寇馭氣在空中立也”,感到十分暢快。這一筆寫出了薛瑄獨特的感受,而且也烘托出了水樓構筑的奇巧。此后簡要交代至右谷,渡槎橋,抵達“后土”小祠的經過,接著便以大量比喻,描繪石龕的景物。如寫石龕“懸石參差”之形,說是“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取喻狀物,栩栩如生,真是狀難寫之景于目前的絕妙之筆。寫縱橫羅列的龕下石,則用“偃者,側者,立者;若床,若幾,若屏;可席,可憑,可倚”幾個排比,動靜結合,姿態(tài)各異。薛瑄筆下的龕中氣候,仿佛把我們帶到另外一個天地。這里幽暗潮濕,即使在酷熱的暑伏,也不感到煩悶燥熱,只覺得“凄神寒肌”,不能久留。然后交代歸途情景,與篇首照應,勾畫出這次游覽的全過程,畫面清晰而完整。 薛瑄的《游龍門記》以游蹤所至為線索,寫來生動有序,層次清晰,歷歷如畫。對各個景點之間的距離、方位的敘述,略中有詳,重點突出。文字簡潔,氣勢充沛,令六百年后的我們讀來還是感到意蘊深邃,妙趣橫生。 每日精讀一篇文章 只為提升你的品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