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稀記得,杜子曾經(jīng)曰過的,人嘛,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把這話再濃縮一下,書就是路,路就是書。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差不多。2024年檢史有幸和大兄弟們一道走過南昌、青甘、云南、開封……伴隨著一路的歡聲笑語,即將步入2025年! 










 如果在中國古代歷史南北爭霸的用戶場景中提煉中原地區(qū)“國家級”的兵家必爭之地,自東向西前三甲毫無疑問分別是徐州、壽陽(今安徽壽縣)和襄陽。南方政權占據(jù)這三個要點,即可進退自如,可攻可守;而一旦這三個要點落到北方政權手里,南邊兒的大佬就該睡不著覺了。這是因為這三個要點分別對應著自古以來三條北統(tǒng)南的戰(zhàn)略通道—— 東線自徐州沿泗水南下,過淮河走中瀆水道便可抵達江北的廣陵;中線從壽縣出發(fā)南下合肥,過巢湖、經(jīng)濡須水可進抵長江。西線從襄陽出發(fā),要么沿漢水奔武漢;要么沿陸路取江陵;同樣可以進抵長江。北方多戰(zhàn)馬,只要把騎兵送過長江,統(tǒng)一指日可待。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通常指秦嶺-淮河一線,這條線以北是北方,以南是南方。這一點在集中供暖上體現(xiàn)的特別明顯。秦嶺-淮河以北城市居民家里都有暖氣,以南就未必了。不過秦嶺和淮河不是連著的,中間有個大豁子,這就是南陽盆地。南陽盆地大略是由秦嶺延伸出來的伏牛山脈、武當山、荊山、大洪山、桐柏山脈圈兒起來的、總面積5萬平方公里左右的一塊兒低地。這塊兒低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河流密布;土壤肥沃,適合耕種;所以南陽盆地很早就被開發(fā)了(換句話說,這地方能養(yǎng)住大量的人口)。 如前所述,從襄陽南下,走水路,可沿漢水向東南直抵武漢;走陸路,沿荊山、大洪山之間的宜(城)荊(門)通道,一路就能推到江漢平原的核心江陵、飲馬長江。襄陽向東,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兩山之間是著名的隨(州)棗(陽)走廊;過隨州后經(jīng)安陸也可直達武漢。如果不去武漢,在安陸折向東北方向是大梧縣,大梧縣向北則是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之間的信陽通道。而襄陽向北,那可就厲害了;正北方向是南陽盆地的核心宛城;過宛城經(jīng)東北方向的方城夏道便可通向洛陽。宛城向右轉即是武關道,順著這條路便可通往關中。宛城向東,便是廣袤的豫東平原。襄陽就處在這么一個要命的生態(tài)位上,交通四通八達,南接江漢、東南臨漢口、信陽;東北出中原;正北連洛陽,西去漢中、長安。也正因為位置重要,中原一旦進入戰(zhàn)亂模式,襄陽不可避免的就會被刮噠著。從漢末關羽北伐開始到1948年襄陽戰(zhàn)役為止,幾千年下來,圍繞襄陽展開的爭奪不計其數(sh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