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眩暈癥的中醫(yī)治療,簡單實用可操作性強,易學易記,希望都能掌握,輕松解決問題。 一、坐著好些,基本不昏,站起來則頭昏,眼睛發(fā)黑。 苓桂術甘湯 【現(xiàn)代用法】 茯苓20g 桂枝15g 生白術20g 炙甘草10g 用4碗水煎成2碗水,分3次喝。 【出處】《金匱要略·卷中·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條文】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病機分析】假設消化道這塊有太多的痰,把中焦這塊都塞住了,血要上到頭提供氧氣就很難,所以就頭暈了治療就是要把消化道的痰飲排掉。 用這個方子治療可能不會立刻有效,因為中焦的濕痰要慢慢排。 二、不管坐、站、躺著都很暈,感覺天旋地轉。 澤瀉湯 【現(xiàn)代用法】 澤瀉20g 生白術10g 【用法】2碗水煮成1碗水,一次喝完。 【出處】《金匱要略·卷中·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條文】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病機分析】用澤瀉湯把血液里不要的水分排掉了,腦部缺氧的感覺就會好很多,眩暈就緩解了。 三、治眩暈的通用方 半夏白術天麻湯 【方劑出處】《醫(yī)學心悟》 【組成】 法半夏10g 生白術10g 天麻5g 陳皮5g 茯苓5g 甘草3g 大棗10g 用3碗水煎成1碗,分2次服 【分析】治療痰厥頭痛眩暈的有效方。 黃煌《中醫(yī)十大類方》列出其主證 頭痛、眩暈、頭重壓感;腹脹,大便薄或先干后溏肌肉松軟,浮腫感,或經常浮腫或易出汗;舌質紅或淡紅,舌體較大,苔膩或微黃膩。 本方的眩暈癥狀及整體情況均較真武湯為輕。 四、睜開眼睛時暈得厲害,閉上眼睛好很多 防眩湯 【現(xiàn)代用法】 黨參9g 法半夏15g 當歸30g 炒白芍30g 熟地黃30g 生白術30g 川芎15g 山茱萸15g 天麻6g 陳皮2g 【用法】5碗水煮成2碗,分2次喝。 【出處】 《醫(yī)學集成·卷三》 【病機分析】 這種情況稱為“腦虛”,腦虛引起的眩暈平時的調補一定要補充膽固醇,吃豬油拌飯、生雞蛋黃(半熟的荷包蛋)這些。 五、少陽病的頭暈--口苦、咽干、目眩的表現(xiàn),早上起來比較口苦 小柴胡湯 【方劑出處】《傷寒論·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現(xiàn)代用法】 柴胡24g 黃芩9g 法半夏12g 人參15g 炙甘草15g 生姜15g 大棗20g 【用法】用水6碗,煮成3碗,去渣,再煎成1碗半,分2-3次服。 【病機分析】早上起來感到口苦,兩側肋骨這邊有隱痛。 中醫(yī)的少陽區(qū)塊對應西醫(yī)講的淋巴系統(tǒng),小柴胡湯特別清到人的淋巴 對于西醫(yī)講的內耳迷路水腫引起的眩暈有效,可以去掉那個水腫。 月經期間發(fā)作的頭暈或者頭痛,均可用小柴胡湯處理。 六、暈車、暈船的那種眩暈,頭暈目眩伴惡心嘔吐 小柴胡湯+五苓散 七、頭重腳輕的暈眩 真武湯 【方劑出處】《傷寒論》 【現(xiàn)代用法】 茯苓15g 炒白芍15g 生白術10g 生姜15g 炮附子10-15g 【用法】水4碗,煮1小時以上,煮成2碗,分2次服 【加減】暈眩比較明顯的,加天麻9g,生麥芽6g,龍齒24g 【分析】這種情況通常發(fā)生在高血壓的病人身上,有時會覺得頭好像塞住一樣,本方又治頭暈又治高血壓。 聯(lián)系到西醫(yī)考慮小腦平衡功能低落所致的頭暈。 【注意】用真武湯期間一定不能吃生冷的東西,不吃水果,喝的水要比體溫高一些才可以,否則藥物就失效了 八、腦子里長了腦瘤引起的頭暈 土茯苓煎水喝 【功效】土茯苓燥土瀉濕,壯骨強筋,止泄斂腸,極有殊效。善治癰疽瘰疬,楊梅惡瘡。 【分析】土茯苓有很強的剔骨搜風作用。每次用60g以上煎水服。 九、癲眩吐涎沫 五苓散 【現(xiàn)代用法】 豬苓、澤瀉、生白術、茯苓、桂枝,按照比例3:5:3:3:2打成細粉,每次吃3-5g,用熱開水吞。如果有水逆的情況就放在稀飯里面吞。 【出處】《金匱要略·卷中·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病機分析】頭眩的同時吐酸水,咸咸酸酸的口水一直涌上來,有的人肚子底下會感覺到有脈搏在跳動。 這種情況西醫(yī)的解釋是:腦子里面有小的水腫造成的異常放電,嚴重的就叫癲癇病。用五苓散把腦中的水腫排干。 十、眩暈、幻覺、失眠、認知功能減退。 黃連溫膽湯 【現(xiàn)代用法】 黃連5g,姜半夏10g,茯苓15g,陳皮10g,姜竹茹15g,炒枳殼10g,干姜5g,大棗10g。水煎,分兩次服。 《丹溪心法》,無痰不作眩。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 《時方歌括》言“二陳湯為安胃祛痰之劑,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虛熱,枳實以除三焦之痰壅,熱除痰清而膽自寧和”,又記載“治熱嘔吐、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 黃連溫膽湯出自《六因條辨》,乃溫膽湯去大棗、加黃連而成,進一步加強了清膽的作用,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主治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