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朝初期,清太祖建立侍衛(wèi)制度,隨著皇權的加強,等到康熙時便有了特設的御前侍衛(wèi)。而在眾多侍衛(wèi)中,有一人極為特殊,備受青睞,正是被王國維稱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納蘭性德。 說起納蘭性德,或許率先想起的是他那幾段為人津津樂道的紅塵情事,先與青梅竹馬生離,自此宮門相隔,緣分盡斷。又與新婚妻子死別,此后碧落黃泉,再無相見。 他的感情生活,總是極盡波折,因而筆下所寫大多凄婉纏綿,不論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還是“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無一不是沉湎于情愛中的喟嘆。
于是世人先入為主,以為他只是個風流公子。事實上,他卻是一位德才兼?zhèn)?、仕途平順的賢能之士。 納蘭性德出生豪門,又與皇家沾親帶故,是名副其實的權貴之子,然而他卻并不紈绔,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年紀輕輕便已高中進士,所編書籍備受帝王賞識,后來更被康熙留在身邊,晉升為一等侍衛(wèi),多次隨帝出巡,一路上隨康熙南征北伐,游歷四方,詩詞唱和,備受重用。 故而,他的筆下不僅有感人肺腑的情愛嘆惋,更有壯闊蒼茫的邊塞描摹,其中一首尤為著名,毛主席更評道:“看出興亡?!?/span>接下來,邀君共品此篇佳作。 《蝶戀花·出塞》 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 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公元1682年,納蘭容若奉命前往黑龍江附近,考察沙俄情況,此行歷盡艱辛,但卻收獲頗豐,進一步增加了康熙親征敵國的決心,并取得最終勝利。 在遠赴邊塞偵查的途中,納蘭性德有感于一路見聞,遂提筆寫下這首《蝶戀花·出塞》。 上片寫眼前之景,起筆便見蒼茫戰(zhàn)場:“今古河山無定據(jù)。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span>古往今來江山興亡都無定數(shù),眼前仿佛重現(xiàn)戰(zhàn)場征伐,烽煙滾滾,號角連綿,戰(zhàn)馬嘶鳴,一片肅殺之氣。 開篇即議論,自古以來,征伐不斷,無數(shù)英雄人物輪番上場,你爭我奪,然而這大好河山卻從不曾獨屬于誰,它永遠屹立,看這人間分合。如此深重的歷史喟嘆,著實令人感慨萬千。 緊接著,納蘭性德放眼全局,提筆描?。?span>“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遠遠望去,黃沙漫天,滿目荒涼,不知與誰訴說,時光輾轉,唯剩那幾株楓樹,在秋風中再度染紅霜葉。 秋意蕭瑟,紅楓遍布,不禁使人想到這片疆土中曾爆發(fā)過的戰(zhàn)爭,血流成河尸橫遍野,殘忍而凄涼。 下片抒情,寫盡心中所感。“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span>千百年來,這片土地上有過太多的愁苦凄涼,將軍留有豪情,征人落下血淚,閨婦訴盡思念,而這金戈鐵馬之地,亦是當年昭君舍身求和走過的路。 于是納蘭性德不禁脫口問道:“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span>時過境遷,昔日昭君出塞,促使兩國和睦多年,然而昭君死后卻仍葬于異地,終生難歸。 不知這出塞和親的昭君對自己的祖國究竟有多深的情感?可惜歲月悠悠,無人可答,只有那夕陽余暉深深映照著山林之中的綿綿秋雨。 此番陳情,既是對昭君胸懷大義的欽佩與緬懷,更暗含詞人自身對家國的表白與情深。 他有建國立業(yè)的抱負,卻也不愿見血海尸山的殘酷,于是在滿腔豪邁中,便添了幾分柔情與無奈,讀來予人深思。 歷史興衰,王朝更迭,總會伴隨著烽火硝煙。于是便有了百姓流離,哀鴻遍野,其中悲涼觸目驚心。 自古以來,戰(zhàn)爭總是不可避免,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span>惟愿世間再無征伐,皆為和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