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①納蘭性德侍從康熙皇帝出塞之作。②無定據(jù):無定、無準。
(1)上闋描寫了哪些景物?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5分)
(2)末句有什么作用?這首詞包含了那些情感?(6分)
答案:(1)上闋描寫了畫角、牧馬、西風、紅葉等景物。(2分)營造了壯闊、悠遠、荒涼的意境。(3分)(意思對即可)
(2)末句用景物描寫終結(jié)全詞,用“深山夕照”“深秋雨”兩個意象拓展凄清悲涼的意境,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含蓄雋永。(3分)這首詞包含了山河無定的興亡之感,對“青冢黃昏”憐惜、悲憫之情,由“夕照”“秋雨”而生的蕭索之感等。(3分)(意思對即可)
納蘭性德悼亡傷逝之詞哀感頑艷,令人不忍卒讀,邊塞行吟之篇則清怨蒼涼,另是一番風味;但一個“情”字卻是共同的。謝章鋌說:“長短調(diào)并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賭棋山莊詞話〉)而讀這首詞,深知謝氏此言不虛。
【注釋】: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與副都統(tǒng)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詞人時年二十九歲。
【分析】: 詞的標題為《出塞》,當是詩人到關外巡察時的作品。他翹首遠望,滿目荒涼,于是想到古往今來興亡盛衰的情景。他從畫角悲鳴,戰(zhàn)騎來往的景象中深深感到,誰也不能永久地占住河山,永葆富貴。每一個王朝,也都是來去匆匆,也象塞外的牧馬飄忽,丹楓易老一樣。跟著,他從自己的出塞,聯(lián)想到漢代昭君出塞的情景,覺得自己空有鐵馬金戈,氣吞萬里如虎的氣慨,但最終也會和王昭君一樣,"獨留青冢向黃昏"而已。很清楚,詩人的目光,縱橫百里;詩人的思路,上下千年。其意境悲壯闊大,絕不是那些只慣于吟詠"小橋流水","繡轂雕鞍"的詞客所能同日而語。正因為納蘭性德能從李后主乃至蘇、辛的詞中吸取養(yǎng)素,所以,一旦走出了他的"珊瑚閣","鴛鴦館",便能發(fā)人之所未發(fā),撮取"夜空帳燈"、"萬帳穹廬人醉"的豪邁景色,吐露出"試看英雄碧血滿龍堆"、"不道興亡命也豈人為"的慷慨情懷。
譯文:古往今來,山河之上不會存在永久的界限。角聲中,牧民頻繁的在這片土地上來來去去。而這其間觸目的荒涼,誰能說的清?唯有西風肆意吹著那蒼老的丹楓。這片土地上留下的那些幽怨之情應是無法計數(shù)的。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與副都統(tǒng)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那時他二十九歲。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與副都統(tǒng)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那時他二十九歲。雖然,實際上是由塞外的荒涼景象,聯(lián)想起當年出塞和親的王昭君。青冢就是昭君墳,從古至今邊塞上總是為了土地和國土不斷爭斗,牧馬代表塞外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一次次打進中原又一次次的離開,留給絕塞的只有滿目的荒涼。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昭君的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總起句,它是詞人的感嘆。此句橫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慨。從中可以看出史學家的深沉,哲學家的睿智,以及文學家的深情。情語之后,緊接以景語:“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詞人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感的邊塞景物圖。這既是眼前的實景,又使人聯(lián)想起歷史上的一幕幕活劇。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有“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等等,等等。畫角聲聲,牧馬頻驟,這不正是“今古河山無定據(jù)”的形象寫照嗎?歲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當詞人風塵仆仆,奔走在邊塞道路上的時候,只間滿目荒涼,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楓葉在蕭瑟西風中飄搖,似乎在訴說著無窮的幽怨……詞人仿佛聽見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吶喊,也仿佛聽見了“出師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仰天長嘆……詞人仿佛看見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聽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哀傷旋律……不論是肝腸如火的英雄,還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論是彪炳青史的古賢,還是俯仰古今的來者,都籠罩在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請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煙雨……詞作以景作結(jié),“深山”、“夕照”、“秋雨”等意象渲染了一種凄清、空曠的氛圍,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