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糧很好,幾乎所有人都應該多吃。 原因有 3 點: 但是我們在買粗糧的時候,特別容易買錯。 結果粗糧的優(yōu)點沒享受到,反而吃下了太多高 GI、高能量食物,堪比直接吃米飯、白糖了。 下面 8 種是最常見到的「偽粗糧」,千萬別買錯了缺點:支鏈淀粉多,吸收快升糖快 大黃米、糯小米、糯玉米等黏糯的主食,確實是粗糧,也有膳食纖維和微量營養(yǎng)素等優(yōu)勢,是不錯的主食選擇。 但如果想用它們控血糖,就不太合適了…… 它們的升糖指數(shù)(GI)可能比白米飯還高。 粘性主食黏黏糯糯的口感,主要來自于豐富的「支鏈淀粉」,有 2 個特點: 分子間空隙多,更容易糊化(更軟爛好熟); 與消化酶接觸的位點更多,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結果就是升高血糖的速度更快、GI 更高,控血糖人群可得少吃。 缺點:原有結構被破壞,消化吸收加快
如果是無糖的雜糧粉雜糧糊糊,食用方便,其實也挺不錯的。 問題還是在升血糖上…… 這是常見的粗糧正常做飯和打成糊粉之后的 GI,打成糊糊之后,頓時從低 GI 食物迅速變?yōu)楦?GI,升糖指數(shù)堪比白米飯了。 大多數(shù)粗糧都有一個特點:難煮。粗糧顆粒內(nèi)部很緊密,淀粉被膳食纖維等成分層層包裹,水分不容易進入內(nèi)部。 研磨成粉之后,膳食纖維雖然還在,但層層包裹的結構被瓦解,可消化淀粉也就暴露出來。 被研磨得越細,暴露出的可消化淀粉比例就越高,加熱后更容易糊化(更快熟),與淀粉酶接觸的面積也越大,就越容易被消化吸收,升高血糖的速度也就越快。
想控血糖,還是盡量別把雜糧做成糊糊啦。 缺點:膨化處理使谷物結構發(fā)生變化,消化吸收加快 膨化處理會改變谷物的結構,像擠壓式膨化呈片態(tài)結構,氣流式膨化呈蜂窩狀結構。谷物顆粒原本緊密的結構變得更「疏松」,更加容易消化吸收,升高血糖的速度也加快了。 比如,可可米 (家樂氏)GI 為 77、卜卜米(家樂氏)GI 為 88。 缺點:為照顧口感加入大量油和糖,熱量飆升 粗糧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口感通常比較粗糙,加工時通常會加入油脂,讓口感更細膩一點,更容易吃下去。 拿某電商平臺銷量 Top 5 的粗糧餅干來看,100 克里有 6.2 克膳食纖維,的確不低。 但再看下配料表的前五項:植物油和添加糖,哪個都沒少放。脂肪含量高達 33%,和薯片有得一拼。 
吃這些膳食纖維的同時,也吃掉了相當于 3 碗飯的熱量??! 缺點:是麥粉、玉米粉等「精白」淀粉制成的「合成」麥片,不是真全麥 很多麥片打著燕麥麥片的美名,但配料表第一位并不是純燕麥。 例如下面這款麥片,配料表排名第一的麥片,其實是用小麥粉、玉米粉等精制谷物粉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合成麥片」,燕麥只在里面占了一小丟。 為了提升口味和香氣,第 2 位加植脂末,第 3 位加白砂糖…… 一番操作下來,熱量攀升、GI 升高,粗糧的好處消失得無影無蹤。 
真麥片,關鍵有 3 點: 缺點:主要成分是升糖指數(shù)高的糯米,還會添加白砂糖和油 八寶飯看起來啥粗糧都有一點,實際上是當之無愧的高 GI 食物,排在前頭的白糯米、紫紅糯米都是升高血糖的一把好手。 
剛出鍋的熱糯米飯,血糖反應是非常高的,超過白糖,更高于普通粳米。體外試驗發(fā)現(xiàn),20 分鐘就達到了淀粉的分解高峰。 很多八寶飯中還會添加果葡糖漿、白砂糖、蜜餞等,精制糖含量不低。 吃完一大碗(一般是 300~400 g),幾乎攝入了 700~800 千卡熱量,堪比 4~6 碗米飯。 缺點:當心配料表第一名還是面粉,其實就是「加了料」的白饅頭
這是某品牌全麥饅頭的配料表,排名第一的「全麥粉」其實是小麥粉加麥麩組合而成的,并不是真正的全谷物。 排名第二的就是白砂糖,比水加得都多,全麥粉的作用不見得發(fā)揮出來,而白砂糖對升糖的帶動作用卻是實實在在的。 買的時候注意看配料表,優(yōu)先選擇第一名是全麥粉等粗糧粉的,更重要的不要添加太多白砂糖等配料。 缺點:粗糧只是點綴,本質(zhì)還是精制面食 類似上面的雜糧饅頭,市面上很多粗糧面包,粗糧只是看起來健康的點綴,真實的身份還是精制面食、加工點心。 例如下面這款紅豆吐司,每 100g 熱量為 325 千卡,堪比 2 大碗米飯。 
配料表中,含量排名第一的是小麥粉(面粉),第二是水,接著就是白砂糖,紅小豆的量比油脂還少。 為了照顧口感,還增加了食用油脂制品等,這些都在增加食物的熱量,拉低健康指數(shù)。 選雜糧面包時,盡量選擇配料表中第一位為全麥粉等粗糧粉的,同時注意糖和油脂,最好無額外添加或少添加的。 粗糧挺好,但粗糧制品真的魚龍混雜。 目前對于粗糧產(chǎn)品,還沒有一個非常嚴格而準確的定義,很多食物都可以自稱粗糧以假亂真。 買到錯誤的產(chǎn)品,不僅不能幫助控制血糖和熱量,反而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健康,還多花了「健康」的冤枉錢。 要想選擇到真正的粗糧,關鍵看這 3 點: 配料表排名第一的是全麥、燕麥等全谷物; 沒有或盡量少添加糖和油; 沒有進行過度加工,比如磨成粉、煮的太爛等;
可以用這 3 個標準對照一下你自己在吃的粗糧,是不是真正「粗」。 [1] 中國營養(yǎng)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22. [2] 楊月新.中國食物成分表 標準版.第6版/第一冊.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9.[3] 劉芳,曾悅,劉波,范志紅.加工方法對紅小豆碳水化合物消化速度的影響.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5[4] 盧家燦,梁曉麗,范志紅等.不同烹調(diào)方式淀粉食材的血糖反應和飽腹感反應.中國食品學報,2021[5] 董洋,范志紅,劉雅莉.焙烤打粉雜糧的淀粉消化組分及餐后血糖反應.中國食品學報,2016[6] 胡玉華等.擠壓膨化技術在谷物加工中的應用糧油魚飼料工業(yè).2014.[7] 李璐等.擠壓膨化對谷物營養(yǎng)成分的影響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6.[8] 中國營養(yǎng)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2022) [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22.[9] Saiyavit Varavinit et al.Effect of Amylose Content on Gelatinization, Retrogradation and Pasting Properties of Flours from Different Cultivars of Thai Rice.Starch,2003.University of Sydney.GI food advanced search : http://www./foodSearch.php[10] 潘海坤,王淑穎,范志紅.糯小米和大黃米的餐后血糖反應和飽腹感評價.中國糧油學報,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