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設想一下,
 如果一個孩子補償自卑感會發(fā)生什么?
 →
 克服自卑感的【無能】會強化它們,
 導致【自卑情結】的產(chǎn)生。
 →
 具有【自卑情結】的人
 對自己評價很低,
 感覺無助,
 而且無法應對生活的要求。
 →
 阿德勒發(fā)現(xiàn)
 來找他進行治療的許多成年人
 在童年時期都有【自卑情結】。
 →
 這種【自卑情結】源于兒童期的三種因素:
 【機體自卑】【溺愛】及【忽視】。
 →
 阿德勒認為,
 身體器官的缺陷通過
 個體努力補償這種缺陷來塑造人格,
 就像阿德勒本人對童年身體的自卑,佝僂病的補償。
 →
 比如,
 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
 很可能會努力發(fā)展出眾的運動技能。
 →
 歷史上有很多這種補償?shù)睦樱?/span>
 例如,
 古希臘政治家德摩斯梯尼克服口吃
 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演說家。
 →
 第 26 任美國總統(tǒng)病懨懨的西奧多羅斯福
 成年后成為身材很好的模特兒。
 →
 20世紀 80年代中國青年的揩摸張海迪
 小時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zhàn)前,
 她沒有沮喪,沒有沉淪,
 以頑強的毅力與疾病作斗爭,
 最終成為一名著名的殘疾人作家。
 →
 此外,
 一個人可以通過
 發(fā)展身體其他部位的力量
 來彌補先天的缺陷,
 比如盲人可能發(fā)展出特別敏感的聽覺。
 →
 1910年,
 阿德勒注意到,
 【心理自卑】和【生理自卑】一樣,
 也會導致補償。
 →
 阿德勒指出,
 人一生下來是完全依賴他人的,
 因而天生就有一種【自卑感】或【虛弱感】。
 →
 這種【自卑感】推動一個人去獲得力量,
 以戰(zhàn)勝這種感覺。
 →
 在其早期的理論中,
 阿德勒強調【力量的獲得】
 是克服自卑感的一個途徑。
 →
 后來,他提出,
 人們通過【追求完美】或【優(yōu)越感】來戰(zhàn)勝自卑感。
 →
 【自卑感】
 既可以是一種促進成長的積極因素,
 也可以是一種消極力量,
 這完全取決于人們對它的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