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文章當中,阿偉哥反復(fù)講述了先天和后天,對待和流行,體數(shù)和用數(shù)的關(guān)系,這都是邵雍“先天之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我們理解很多易學問題的鑰匙。例如,中醫(yī)學中的“三陰三陽”,或者“六經(jīng)”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易學的問題。古人增加“陽明”和“厥陰”,把“二陰二陽”搞成“三陰三陽”,不是閑得無事可干,而是有深刻的數(shù)理內(nèi)涵。這就像人類發(fā)明十進制一樣,是源于人們有十個手指,可是如果我們向更深的層次去思考一下,人類為什么會有十個手指,而不是八個或者十二個呢?人類發(fā)明十進制,表面看上去是對人體器官的模擬,其實質(zhì)是宇宙自然規(guī)律的反映。先天對待,后天流行,二為體,三為用,這是宇宙萬物的大法則。再用音律舉例,“加減一倍”,增減一個“八度”,這是體;“三分損益”,產(chǎn)生五音六律的分別,這是用。這不是人為的規(guī)定,都是宇宙最本質(zhì)規(guī)律在我們?nèi)粘J挛镏械姆从场S纱耍覀円簿蜁靼坠湃藢⒁袈芍糜谏鐣钪兄匾牡匚坏脑蛄税伞?/span>再用八卦來舉例,邵雍說:“體者八變,用者六變?!薄?strong>震兌始交也,故當朝夕之位;離坎交之極也,故當子午之位;巽艮雖不交而陰陽猶雜也,故當用中之偏位;乾坤純陰陽也,故當不用之位。”先天對待,因此先天八卦中,天地、水火、山澤、雷風兩兩對應(yīng);后天流行,因此后天八卦中,以“帝出乎震”為首,至“成言乎艮”為尾,首尾相接而成“圓道”。先天對待而生,因此先天八卦,講天地,講日月,為“二”,后天交合而生,因此后天八卦有“乾坤生三男三女”之說,為“三”。體者八變,用者六變。因此,后天八卦中國,三男三女陰陽雜合,為“用”,乾坤兩卦,純陰純陽,“當不用之位”。陰陽、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體數(shù);三才、五行、六氣、九宮、十二經(jīng)、三十六宮、六十甲子、三百六十日,用數(shù)。這樣羅列出來,朋友們看出了“體數(shù)”和“用數(shù)”的秘密沒有?“體數(shù)”的秘密就是——分與合,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合則返中,分則無窮。 “用數(shù)”的秘密就是——生與死,陰陽交合,生死相續(xù),圓道循環(huán),如環(huán)無端。再回到從“二陰二陽”到“三陰三陽”的問題上,我們看看《內(nèi)經(jīng)》是如何說的:在《素問·陰陽離合論》中,黃帝也發(fā)出了和我們一樣的疑問:“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yīng)之。今三陰三陽不應(yīng)陰陽,其故何也?”翻譯一下就是“三陰三陽這種說法,為什么和陰陽的兩分法不能相應(yīng)呢?”岐伯回答說:“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用我們上面的語言說就是:“陰陽是對待法,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合則返中,分則無窮,這是體數(shù)”。 岐伯接著說:“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天地交而生三陰三陽;天地交合于東西,“未出地者”,陰陽未交,太陽、厥陰;“出地者”,陰陽已交,少陽、陽明、太陰、少陰。陰陽為“二”,其變?yōu)椤?strong>三”,這就是“陰陽之變,其在人者”;所謂“亦數(shù)之可數(shù)”,三才,六氣、十二經(jīng)、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之謂也。岐伯進一步解釋說:“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陰陽????,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span> 離,陰陽未交;合,陰陽相交。三陰三陽之離合,陰陽交與不交。《易·系辭上》:“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 ”開,辟戶,陽氣上發(fā);闔,閉門,陰氣下降;樞,門軸,陰陽交合之機。陽以開為離,以闔為合;陰以開為合,以闔為離。故太陽、厥陰為離,陰陽不交;陽明、太陰為合,陰陽相交,少陽、少陰,陰陽交合之樞紐。“陰陽????”,????,言氣之往來也?!?strong style="letter-spacing: 1px;white-space: normal;">積傳為一周”,后天陰陽一氣之流行而成“圓道”。“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天地合氣,名之曰人,氣,天之用,形,地之用;形氣交,而為人之用。由此可知,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皆為天地合而形氣交的產(chǎn)物。本文及前文是應(yīng)幾位長期關(guān)注阿偉哥并喜好中醫(yī)的朋友,針對“六經(jīng)”的提問而作答的。實話來說,“六經(jīng)”的問題,看似簡單,其實蘊含的易理極深,絕不是為了對應(yīng)十二經(jīng)脈之類而臆造出來的,如此說,其實是不明就里,倒因為果的結(jié)果。這也是阿偉哥在“品位醫(yī)道”系列之后,立馬寫“易學雜談”系列的原因,兩者相互印證,方能有所發(fā)明。這兩篇算是“易學雜談”系列的番外篇,后面阿偉哥將會把焦點重新放到“邵雍”身上,繼續(xù)探討他的“元會運世”。喜歡,就到我的公眾號看看
阿偉哥只把真正的干貨給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