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余 清末民初,在這個“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的時代,身在其中的那一批中國人,就像行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路里,摸索、撞墻、回頭、左沖、右突、彷徨、掙扎,甚至平躺... ... 很多人在這里成名立萬,如黃興、蔡鍔、孫中山。 也有很多人在這里淪為笑柄,如袁世凱、張勛。 也有很多人背了一身罵名,如本文的主人翁,他在這段夜路里,左沖右突,站在上帝視角一看,令人唏噓不已: 他大半生都在堅持君主立憲,找來找去覺得袁世凱就是那個明君,然后傾力擁立之; 袁世凱很快失敗淪為笑柄后,他又轉(zhuǎn)頭去支持孫中山,走向共和; 孫中山去世覺得國民黨無望后,他又再次“移其志”,在周總理的介紹下秘密加入共產(chǎn)黨,并為我黨的地下工作做了不少實事。 在世人眼里,他一生未曾有恒志,所以有人說他一生在找風口,在投機取巧。 但他在1929年,正是國民黨大搞“白色恐怖”時入的黨,他自嘲地說: “有人說我一輩子投機,我這次是投殺頭的機,投滅族的機?!?/p> 他是誰? 就是說出“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近死。”的湘潭人——楊度。 而這所有的一切,得從他18歲中舉開始講起。 ![]() (一)兩個重要的人與一門影響他一生的學問底層民眾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一般是兩種人: 一種是膽子大的,如那些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 一種是讀書好的,如楊度。 楊家世代務農(nóng),后來因曾國藩在湖南招募湘軍,楊度的爺爺帶著他叔叔就去參軍了,爺爺在戰(zhàn)斗中去世,叔叔死里逃生最后做到了總兵。 正在此時,10歲的楊度父親去世,過繼給了叔叔。 總兵的官職可不小,過繼后的生活及學習條件自然也不差,且叔叔非常喜歡這個侄子,再加上楊度確實天資聰慧。 1892年,17歲時楊度考取了秀才,并在第二年就中了舉人。 18歲的舉人,要是讓范進聽到,估計棺材板都錘爛。 1895年,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康有為與梁啟超集結1300余名舉人,聯(lián)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這標志著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聯(lián)名的舉人中,就有楊度。 雖然“公車上書”只是歷史的一個普通的瞬間,但歷史的一粒塵埃落在個體頭上,就會變成一座山或者一條路。 楊度在這次運動中,獲得了一條路,認識了兩個改變他人生軌跡的人: 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梁啟超。 當然了,此時只是小嘍嘍的楊度,并沒有入這兩人的法眼。 “公車上書”失敗后,21歲的楊度回到湖南,命運之門再次敲響,敲門者是誰? 是做過曾國藩幕僚的一代大儒王闿運,他看到了楊度的才氣,精通經(jīng)學、史學、文學的王闿運親自拜訪,要收這個后生為關門弟子。 楊度欣然同意。 而王闿運要教給楊度的是一門絕密學問——帝王之術。 這門學問,可以說影響了楊度的一生,直到遇到周總理的那一天。 帝王之術學了6年之后,27歲的楊度覺得已經(jīng)沒有啥新東西了,在王老師的強烈反對下毅然東渡日本,想繼續(xù)學一些新的東西。 在這里,他遇到了好多牛人,并與他們徹夜長談,互道理想。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國父孫中山。 但二人的政見完全不一致。 ![]() (二)與國父政見相左,但君子能和而不同東渡日本后,楊度再次遇到了近十年未見的梁啟超,讀到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楊度感慨萬千,為之作了一首“姊妹篇”,這就是轟動全國的——《湖南少年歌》,其中最有名的兩句是: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strong> 之前,他與梁啟超只是點頭之交,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交往,兩人真是英雄惜英雄,相談恨晚,梁啟超稱楊度為“國士”。 而文人們稱他倆是“天下至好”。 就是這樣的“天下至好”在后面,卻因理想反目,梁啟超罵楊度——下賤無恥! 當然了,這是后話。 在日本的這段時間,楊度與黃興是同學,還結識了胡漢明、蔡鍔,當然還有孫中山。 兩個政見不一的人,卻能徹夜長談,孫中山確定只有暴力革命能拯救中國,而楊度的理想是和平演變,搞君主立憲就能拯救萬民于水火。 但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約定:
君子和而不同,但誰失敗了,就放棄主張去權力協(xié)助對方。 也正是這個時候,楊度把同學黃興介紹給了孫中山,黃興的才能以及在革命中的作用,稍微了解點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楊度的才氣和對同學、朋友的真摯讓他在日本華人圈子里建立了威望,1905年,30歲的楊度被選為留日學生會的總干事,回國拜見另一位湖南大佬——張之洞。 從此,楊度與清廷搭上了關系,他君主立憲的實踐機會,慢慢來了... ... ![]() (三)君主立憲,乳臭未干的宣統(tǒng),不是楊度眼里的合適君主楊度回國拜見張之洞,提出了“官紳籌辦”的辦法幫助大清收回了粵漢鐵路的自辦權。 第二年,也就是1906年,大清派往“歐美日”的考察團回國,既然是出去考察,那就得交考察報告,但官員們出去就像來了一場公費旅游,回來還是一老門子漿糊,完全寫不出來,怎么辦? 那就找搶手,誰? ——大才子楊度、梁啟超。 也正是楊度的兩篇關于西方憲政的文章,為大清搞君主立憲定下了基調(diào)。 1908年,33歲的楊度做官了,雖然只是候補四品,但他有資格出入頤和園,為那些皇親國戚們講什么是憲政法治。 但當楊度看到這些木魚疙瘩,且他非常清楚,這些既得利益的捍衛(wèi)者,怎么會放棄利益來搞立憲呢? ——大清內(nèi)部阻力太大,搞立憲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1911年,清廷在外界壓力下,還是不得不推出內(nèi)閣制度,但名單一出,天下嘩然,包括36歲的楊度在內(nèi),只有6個是漢人,其他的全是滿族的皇親國戚。 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fā)。 200多年的大清壽終正寢之后,本來對這些昏庸無度的沒落貴族不抱希望的楊度,倒沒有多少悲傷,雖然這個朝廷剛剛給了他官爵。 他相信,之所以君主立憲沒搞成,不是“立憲”的問題,而是“君主”的問題。 沒多久,他就找到了那個他認為合適的君主——袁世凱。 ![]() (四)君主立憲,終究是一場夢早在1905年”公車上書“時,楊度與袁世凱就有了交集,且后面一直有很深的來往,比如去頤和園給貴族們講憲政,就是袁世凱一手操辦的。 在楊度眼里,袁世凱是個很有能力且對他很不錯的人。 而在袁世凱眼里,楊度確實是個絕世天才。 就像在日本時與梁啟超,與孫中山一樣,楊度對袁世凱也有心心相惜之感。 你看載灃做了攝政王排擠袁世凱,并讓他回鄉(xiāng)養(yǎng)病,袁世凱立即就像一只綠頭蒼蠅,世人唯恐避之不及。只有楊度,還如往常一樣與之聯(lián)系,在袁世凱離開北京返鄉(xiāng)時,也只有楊度為之送行。 不僅如此,楊度還冒天下之大不韙地去鄉(xiāng)下看袁,在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更是直接干脆住在了袁的家里,成了他的幕僚。 后來孫中山的革命軍與袁世凱的北洋軍對峙的時候,又是楊度深度參與了”南北調(diào)?!?,把袁世凱推到了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的寶座上。 而此時,楊度僅僅38歲。 到此,楊度簡直就是人生贏家,應該算是人生巔峰了。 但在他心里,一直蠕動著的還有那十年前學成的絕技——帝王之術。 他要像明朝初期的姚廣孝給皇子朱棣送一頂“白帽子”一樣,也要給袁世凱也送一頂。 更關鍵的是,他覺得袁世凱在細節(jié)中,透露了此意。 1913年,國內(nèi)形勢一直在提醒楊度,那個時刻就要到了:
于是,就像前面把袁世凱推到大總統(tǒng)的寶座一樣,楊度想再次把袁推到皇帝的寶座上。 楊度不僅寫了《君憲救國論》來證明專制制度能救民于水火,還發(fā)動大批袁世凱周圍的人鼓吹君主立憲的好處,最后整個北京城都在“請愿”,請求袁世凱當皇帝。 楊度把北京的勢造得異常高漲,大有“你要是不做,我就撞死在你門前”的趨勢。 袁世凱以為北京之外的地方,也如北京一樣“請愿團”一波接一波,于是自信滿滿地“順應民意”,走上了那條不歸路。 1915年,袁世凱稱帝。 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 全國頓時一片嘩然,罵聲一片,罵的對象除了袁世凱外,當然還有楊度。 留日時的好友蔡鍔與之反目,當年稱楊度為國士的梁啟超罵他下賤無恥,就連家鄉(xiāng)湖南的鄉(xiāng)紳們,對楊度也是一片罵聲。 此倒行逆施之舉引發(fā)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癥不治而亡,據(jù)說死時高呼: “楊度誤我!” 君主立憲,終究是開歷史倒車,終歸是一場夢,此時的楊度,就像他老師王闿運說的: “徒挨一頓罵耳!” 什么好處都沒撈到,白白挨了全國人民一頓罵。 ![]() (五)思想從立憲,轉(zhuǎn)變到共和袁世凱死后,黎元洪一坐上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的位置,第一件事就是通緝這個維護封建帝制的領頭人。 雖然楊度說:政見不同,但也是中華民族子民應有的權利。 但他最后還是躲到了青島。 此時的他似乎看空了一切,開始鉆研佛法,且好像很有些效果。就連1917年張勛再次復辟帝制,請他出山時,他的回復是:
袁世凱的那一次,應該是真?zhèn)恕?/p> 但只過了一年,當他得知自己被赦免時,他的思想就開始從立憲-空門,然后到了共和,他去找了孫中山。 于是,就像幫助袁世凱一樣,楊度又開始竭盡全力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比如作為孫中山特使游說軍閥張宗昌支持北伐。 國父感慨地說: “楊度,能履行政治家的諾言?!?/p> 這個諾言,就是當年一起在日本時許下的,誰先失敗,就去全力輔佐另一方。 1922年,47歲的楊度加入國民黨。 但還沒等楊度開始發(fā)力,孫中山就病亡了。 這一次,楊度該何去何從? ![]() (六)與杜月笙相互仰慕,與李大釗相見恨晚,最后加入了共產(chǎn)黨國父逝去之后,國民黨派系斗爭嚴重,楊度在國民黨已沒有待下去的空間。 但因為五四期間,在報紙上看過一個人的文章,及后來與之交談中發(fā)現(xiàn)這個人極富思想和人格魅力。 從帝制-空門-共和,已蹉跎半生的楊度決定——加入這個人的組織。 這個人就是李大釗,這個組織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 而他為我黨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提前知道并通知過李大釗張作霖要抓他。 1927年,張作霖在北京東交民巷抓了很多人,其中之一就有李大釗。 而在這之前,楊度通過前半生的那些關系就知道了張作霖那晚會有行動,并告訴了李大釗,但當時李大釗覺得張還沒有那么大的膽子去使館里抓人,所以就沒走。 當李大釗被抓后,楊度調(diào)動之前所有關系游說,并把北京和青島的房子都變賣了,就只為營救李大釗。 但萬分可惜,最后沒有成功。 1928年,已經(jīng)53歲的楊度直接去了上海,成了青幫頭目杜月笙眾多門客中的一員,杜月笙本是泥巴里的泥鰍,對那些跳過龍門的人青睞有加。 楊度自然是杜月笙歡迎的,給他一棟宅子,及每月高額的開銷費用,而作為回報,楊度給他寫一些文章,比如杜家祠堂落成時,楊度就專門為之寫了一篇《杜氏落成頌》,并為這個落成典禮的前前后后嘔心瀝血。 但是,楊度到杜月笙門下只是一個幌子,他到此是經(jīng)過黨組織商量批準后的結果,其目的是幫助共產(chǎn)黨人渡過難關,并收集情報。 1931年,幫助杜月笙完成祠堂的落成典禮后兩個月,楊度就去世了。 享年56歲。 但他共產(chǎn)黨的身份,直到1975年才大白于天下。 那時周總理得知《辭海》正準備籌劃出版,專門讓秘書去找《辭海》的編輯部:
而在這之前的34年里,在世人心中,楊度: 就是一個保守的、落后的,維護封建帝制的保皇黨形象,被世人唾罵。 (完) 《辭?!分械臈疃龋?/spa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