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注高效學習,深度思考,自我成長 ▲ 大家好,我是Mien。 最近在細讀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阿德勒心理學系列,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被討厭的勇氣》和它的姊妹篇《幸福的勇氣》這兩本書。讀的過程中有太多的話想說,索性寫成一個十日談系列,一邊給大家介紹里面的主要內容,一邊來把我想說的話慢慢嘮給大家聽。 今天是聊阿德勒的第4天。昨天聊了阿德勒心理學中被廣為人知的“課題分離”。今天跟幾個朋友討論起來,再多補充幾句吧。 前文提到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是課題分離的本質。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差在后者,其實不然,更多人其實是失敗在了前者。有的時候因為馬看上去難以馴服就覺得不可能能成功帶它去河邊,有的時候是明明自己走錯了路將馬帶到了一條污水河邊還納悶為什么這匹馬按頭下去都不肯喝水。喜歡阿德勒卻只看到他說課題分離就舍本逐末了,他更多其實在講的,是如何帶馬去正確的河邊的道理。老想著偷懶將責任歸咎于馬,這其實是更多人在犯的錯誤,一定要十分留心。
接下來我們進入今天的正題。課題分離被阿德勒定位成了人際關系的起點,而人際關系的終點,則是“共同體感覺”。今天我們就好好來聊聊這個“共同體感覺”。 阿德勒認為,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指標。要想理解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以人際關系的最小單位——“我和你”為起點。具體的做法就是,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selfinterest),即以自我為中心,變成對他人的關心(socialinterest)。 阿德勒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絲毫不會主動融入共同體中,因為在他們眼里,一切他人都是”為我服務的人“,根本沒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動。 但是,無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須用自己的腳主動邁出一步去面對人際關系課題;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么”。只有付出了才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一、什么是共同體? 前文我們說到共同體的最小形式是“你和我”,那么共同體完整的定義是什么呢?阿德勒的建議是:將共同體理解為無限大,或者說理解成整個宇宙。 大家不必拘泥于宇宙這種大的沒邊兒看上去也不太可能給人們帶來歸屬感的共同體,這其中的重點在于,阿德勒希望我們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體,不要因為在眼前的共同體中遇到挫折而否定自己。我們要時刻意識到自己還屬于別的共同體,屬于更大的共同體,例如國家或地域社會等,而且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貢獻。 不拘泥于眼前的共同體的另一個意義在于,當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我們可以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這一原則。 比如說在你的學校教師是絕對的權力主導者,但那種權力或權威只是通用于學校這個小的共同體的一種常識,其他什么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會”這個共同體來考慮的話,你和教師都是平等的“人”。因此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絕。
二、建立橫向關系 OK,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人際關系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那么這中間是什么呢? 答案是建立橫向關系。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在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說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所謂的橫向關系,就是指平等的關系。 比如說,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不可以批評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但不可以表揚這一點看上去就有點讓人難以信服了——要知道表揚型的教育幾乎已經成為育兒中的金科玉律了。 為什么不能表揚呢?大家仔細體會,表揚和真誠地表示感謝、尊敬或者喜悅的話是有顯著區(qū)別的。表揚這種行為更深層的含義是“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人表揚他人的目的本質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希望被別人表揚或者反過來想要去表揚別人,這其實都是一種把一切人際關系都理解為“縱向關系”的證明。 表揚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假如一個會因為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那就等于是從屬于縱向關系和承認“自己沒能力”。因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承認自己沒有能力,就會缺乏價值感,永遠挽回不了我們面對課題的勇氣。 我們最后再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在人際關系里,不能夠表揚,也不可以批評,因為評價別人的話全都出于”縱向關系“,而我們必須建立起“橫向關系”。還有,我們只有能夠感覺自己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