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唐代是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唐詩是詩歌發(fā)展的巔峰之作。因此我們品讀唐詩的時候,就不要輕易忽視任何一位詩人的作品。盡管一些默默無聞的詩人,不如“詩仙” 李白、“詩圣”杜甫、“詩王”白居易、“詩佛”王維等名氣大,但是他們的唐詩,卻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沉淀,讓他們名垂青史,甚至是一詩成名。 譬如,崔顥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張繼的《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就是典型的一詩成名。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小兒垂釣》,亦是這類唐詩作品。只不過它的作者胡令能曾經(jīng)修鍋匠的身份,為它更添一份魔幻罷了。
《小兒垂釣》 作者: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據(jù)唐代范攄《云溪友議》記載,胡令能,唐貞元、元和時期人,是莆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中牟莆田)的一位隱士。年輕的時候因為家中貧寒,主要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后來傳說胡令能一日夢到有仙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內(nèi)之,遂能吟詠成詩?,F(xiàn)流傳于世的作品,僅有四首七言絕句。這首《小兒垂釣》最為知名,且年年被選入課本,人人會背。 胡令能這首詩與兒童釣魚有關。事實上,唐代眾多類型的詩歌中,與兒童有關的作品,只占極少一部分。而能像胡令能這樣,通過典型細節(jié)的描寫,極其傳神地再現(xiàn)兒童那種天真無邪的童心、童趣的作品,就屈指可數(shù)了。反而在宋詩中,以楊萬里為代表詩人,創(chuàng)作了不少關于兒童的名篇佳作。所以無形中,《小兒垂釣》也就更顯可貴了。 全詩從形神兩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垂釣小兒的形象,言辭流暢,清新活潑,寥寥數(shù)語便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圖畫,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拿鑼憙和募炎鳌?strong>詩歌的大意是:一個頭發(fā)蓬亂的小孩子正在學垂釣,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遇到有人問路,他老遠就招著小手,因為不敢大聲應答,唯恐魚兒被嚇跑。
詩的前兩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即一個頭發(fā)蓬亂的兒童正在學習垂釣,他側著身子坐在青苔上,野草映襯著他的身影。首先,“蓬頭”是對兒童外貌的描寫。我們都知道對于山野孩子來說,頭發(fā)蓬亂再正常不過了,反而如果打扮得干干凈凈,就沒了垂釣的那份可信度,以及兒童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的一面。 其次,“莓”,是一種野草;“苔”,即苔蘚植物?!拜Α倍?,主要是為了突出這位兒童選擇垂釣的地方,是一個陽光罕見、人跡罕至的地方。如果生活中有垂釣經(jīng)驗的人,就會知道這樣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地方,是一個很理想的釣魚去處。由此可見,這位“蓬頭稚子”有著他的聰明之處。最后,“側坐”二字說明他不顧形態(tài),也從側面突出了他垂釣的專心致志。 正因為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兒童不拘形跡得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所以才有了詩的后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即遇到有人問路的時候,他老遠就招著小手,因為不敢大聲應答,唯恐魚兒被嚇跑。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詩人略去了路人詢問的具體地點,以及兒童招手的方向,不是說他沒有告訴路人怎么走,而是為了不驚擾魚兒,以動作代替了語言。 很顯然,從其動作和心理來看,這位兒童不僅天真無邪,還機警聰明。縱觀胡令能這首詩,雖然篇幅短小,也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就如同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就將兒童的那份純真、童趣、聰明,表達的淋漓盡致。而詩人能夠抓住生活中,這樣一幅常人不會太關注的畫面,也說明了胡令能童心未泯。 |
|
|
來自: 閑云野鶴qpab3u > 《名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