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譯文] 頭發(fā)蓬亂的小兒學釣魚,側(cè)身坐在有莓苔的陰濕地方,那里野草長得很高,掩映了小兒的身體。 [出典] 胡令能 《小兒垂釣》
注: 1、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2、注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
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野草。
苔:苔蘚植物。
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回應,答應,理睬。
![]() 3、譯文1:
一個扎著蓬頭小孩學著大人釣魚,側(cè)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大聲答話。
譯文2:
個蓬頭發(fā)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cè)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
![]() 4、胡令能(785-826年),唐詩人,隱居圃田(河南中牟縣)。唐貞元、元和時期人。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gòu)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現(xiàn)僅存七絕4首。
![]() 5、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兒在水邊學釣的情景,形神兼?zhèn)?,意趣盎然?/SPAN>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熬]”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fā)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皩W”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cè)坐”姿態(tài),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皞?cè)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cè)坐,而非穩(wěn)坐,正與他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jié)構(gòu)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tài),但“側(cè)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后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拿鑼憙和募炎鳌?/FONT>
![]() 6、唐朝的胡令能(785-826年),是個補鍋的,人稱“胡釘鉸”。補鍋的居然會寫詩,據(jù)他自己解釋:有回夢見神仙打開他的主機,放入一卷文化內(nèi)存,一醒來,就會寫詩了。這種解釋,本來就很有詩意。
胡令能在底層混,當然寫的是底層的生活,《小兒垂釣》就是其中一首。蓬頭的小孩學垂釣,綸者,就是絲線。小朋友選了個好地形,身影掩映在草叢和苔蘚中,像在打伏擊戰(zhàn)。正凝視水面等魚兒上鉤呢,卻有過路的人問路,哎呀呀,別驚走俺的魚兒,于是,小朋友遙遙地招手,不敢大聲答應人。這孩子呀,說他老辣嗎?卻顯出幼稚來;說他幼稚嗎,卻顯出老辣來。可愛全從這幼稚與老辣的相互映照中來。 不是補鍋的,寫不出這樣貼近民眾生活的兒童詩;不過是一介補鍋的,卻能寫出如此精美的詩,唐朝的文化,真是強大得了不得。
7、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孩童時代會給人們一生留下美好回憶。中國古代詩詞中,描寫童趣的作品俯拾皆是,那些活靈活現(xiàn)的描寫,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又興味悠然。 描寫童趣最著名的詩句當數(shù)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北憩F(xiàn)幼男幼女一起嬉戲、天真無邪的場景,讓讀者一下子聯(lián)想到自己小時候過家家等游戲情景,也由此誕生了沿用千百年來的兩個成語,那就是“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這兩個成語如今仍被廣泛應用,仍可體會那種最真摯、最純凈的美好情感。 描寫童趣最多的是游戲場景,什么釣魚、捉蝶、捕知了、放風箏等等,這些熟悉的場景讓人們深感親切,也表現(xiàn)出千百年來永遠不變的純樸童心。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本突铎`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小兒釣魚時的情景。楊萬里“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睂懙氖亲降喝摘氂械陌蝗簧鷻C和孩子奔忙疾走的純真模樣,相映成趣,讓處在生活壓力中的現(xiàn)代人不由心生向往。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睂懙氖遣吨?,猶如一部簡短電影,傳神而有趣。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睂懗龊⒆觽兎艑W歸來時放風箏的動人情景。 通過日常小事表現(xiàn)孩子童趣,那更是隨手拈來,自然成篇。如施肩吾“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還有崔道融“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倍际沁x取兒童日常生活細節(jié),用白描手法,筆端充滿感情,輕憐愛撫之意表露無遺。 鄉(xiāng)村孩子玩耍之余會為父母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最普遍的是放牛,牧童在很多詩歌中都有描述。例如陸游“鉏犁滿野及冬耕,時聽兒童叱犢聲”,黃庭堅“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雷震“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等等都是。除了放牛還有其它勞動場景,例如楊萬里“留許枝間慰愁恨,兒童抵死打黃梅”,陸游“婦女窺籬看,兒童拾穗歌”,梅堯臣“鵝鴨出欄去,兒童臨水驅(qū)”,更有辛棄疾的“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生動描寫。 這些詩歌,內(nèi)容都很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淺白如話,讀來朗朗上口。不管是游戲還是勞動,從中都可以看到童心可掬,童趣盎然,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純真與好奇,以及充滿奇思妙想的獨特世界。
8、我國的釣魚文化淵源流長.古代的垂釣者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9、童年的每個故事總是那么美妙。高鼎《村居》的詩,總是牽引著我的思緒再一次飛回那桃花源般的美麗日子?!安蓍L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崩收b完畢,滿書的漢字都活躍起來。是啊!你看,春天來了,村外西溝的壩面上擠滿了一堆堆的小伙伴,清清的泉水用叮咚聲響把孩子的歡笑變成了歡唱。“蓬頭稚子學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焙钅艿摹缎捍贯灐凡灰彩俏覀兺曜詈玫膶懻?。這可垂釣的小河,總是游動著猶如我們一樣自由自在的小魚,細竹竿和大頭針做成的釣魚工具是捕捉著不到大魚的,一條小魚上鉤,也會讓我們歡呼雀躍。村外西溝壩上的水依舊那么平坦如砥光潔如玉,它映著我兒時那段刻骨銘心的情感,那種情感至純至真,即使受了欺負流下的眼淚也會變成清洗委屈的液體。時間讓我漸漸忘卻了童年的往事,故鄉(xiāng)的景物便成了我記憶的留聲機:傍晚炊煙中母親呼喚孩子回家的聲音,光棍漢從田間返回時寂寞的歌唱,少女在河邊悠閑懷春的嘻笑聲……使我深陷在過去的記憶之中無法自拔,不由自主地向村小學走去,去尋找一種對我心靈最大的安慰。村小學不知何時已經(jīng)拆了,原址上建起了一戶戶嶄新的農(nóng)家小院,覆壓了村里許多人童年朗朗的讀書聲和快樂的玩笑聲,讓我心里感到了極大的失落。
10、不經(jīng)意間,推開記憶之門,找尋我童年的喜怒哀樂。
11、哲學家叔本華說過:得不到就會痛苦,得到了又會厭倦,生命有如鐘擺,永遠搖擺在痛苦與厭倦之間。這樣說起來,幸福只是暫時的,而痛苦是永恒的,這樣活著未免太累,所以當哲學家還是不好。
12、看電視看報紙上網(wǎng)看新聞,最怕看到虐待兒童特別是教師傷害幼童的消息??墒?,怕什么偏來什么,摔女童、扇耳光、針扎腿、封童嘴,而且還是幼兒園女老師干的!真叫人膽戰(zhàn)心驚渾身發(fā)涼!
|
|
|
來自: hjmhjmhjmm > 《唐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