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草藥略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中藥里有很多以地域為名的品類,比如懷山藥、滇三七、北柴胡等等。但這些冠有地域名字的中藥,更多是“道地藥材”的含義,也就是說某味中藥以某個地方出產(chǎn)者最佳。 但同樣是有地域名字,貝母里有浙貝母和川貝母之分,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就不能簡單地以“道地藥材”來解釋,而是有不小的功用差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貝母”,屬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棱砂貝母的鱗莖。一般生長在溫帶高山、高原地帶的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里,入藥者直接生用。 先說說川貝母:? 歷代本草家認為,川貝母性味苦甘微寒,能入肺、心二經(jīng),主要有清熱、化痰、散結(jié)等功用。 1、清熱化痰: 川貝母常用于潤肺止咳,適合各類虛勞咳嗽、肺熱燥咳或痰熱咳嗽。由于它性寒味微苦,所以能清肺、泄熱、化痰,而味甘質(zhì)潤所以又能潤肺止咳,尤其適宜于內(nèi)傷久咳、燥痰、熱痰之證。 如果是肺虛勞嗽、陰虛久咳而有痰者,常與沙參、麥冬等配伍。 如果是肺熱肺燥引起的咳嗽,常和知母配伍,如二母丸。 如果痰熱較甚,可與蛇膽汁配伍,如蛇膽川貝飲。 2、清熱散結(jié): 川貝母還有一個清熱散結(jié)的作用,常用于瘰疬瘡腫及乳癰、肺癰。川貝母的清熱散結(jié),尤其適合熱郁痰結(jié),如痰火郁結(jié)之瘰疬,常與玄參、牡蠣等配伍以化痰軟堅,代表方劑如消瘰丸; 如果是熱毒壅結(jié)之瘡癰、肺癰、乳癰等,常與蒲公英,魚腥草等配伍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 我們再說說浙貝母:? 它屬于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的鱗莖,入藥時一般切厚片、或杵碎后使用,又叫象貝母。 本草家認為,浙貝母性味苦寒,也能入肺、心二經(jīng),這一點和川貝母差異不大。 《本草正義》認為,浙貝母蓄寒泄降而散結(jié)?!秳e錄》還認為它可以“止煩、熱、渴、出汗”,認為這些都提示它的泄降除熱作用。 和川貝母的差異在于,浙貝母性味苦寒,且有辛散之氣。所以雖然也能除熱泄降,但還能散郁。更適合風熱、溫熱、時氣熱邪,這是由于它“寒能勝熱,辛能散邪”的性味特點所決定的。 雖然,浙貝母和川貝母同樣也有清熱化痰、散結(jié)等作用,表面看上去似乎可以互相替換。但實際上,在真正掌握了它們的人眼里,兩者的運用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簡而言之,那就是浙貝母相比川貝母更苦寒,瀉熱的作用更強,尤其兼具辛散,散結(jié)的能力也明顯。 1、清熱化痰:更適合風熱、燥熱、痰熱咳嗽常與桑葉、前胡、瓜蔞、知母等配伍。 2、清熱散結(jié):對于各種瘰疬、癭瘤、癰瘍、瘡毒、肺癰,取其苦寒清泄之性,以開郁散結(jié),常與玄參、牡蠣、海藻、昆布、連翹、蒲公英、魚腥草、蘆根等配伍。 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來說,歸納起來,浙貝母和川貝母的區(qū)別有如下幾點: 川貝母潤燥強于浙貝母; 浙貝母清熱強于川貝母; 浙貝母散結(jié)強于川貝母。 因此,看到一張?zhí)幏嚼镉胸惸傅臅r候,我們就要結(jié)合實際證候來區(qū)分,才能做出更正確的選擇。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明顯的燥熱咳嗽,顯然更適合川貝母。如果是風熱傷肺的咳嗽,那么就更適合浙貝母。 貝母(川貝母、浙貝母)和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相對來說,貝母苦寒清熱,功專治肺,更適合熱痰、燥痰;半夏辛溫散寒,專在肺脾,更適合于寒痰、濕痰。兩者一寒一熱、一潤一燥,各有所長。 但不管哪一種貝母,根據(jù)中藥的配伍經(jīng)驗如“十八反、十九畏”,貝母是不適宜和烏頭配伍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