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賜履按:說來也有趣,讀通鑒,居然讀到了韋小寶千方百計尋找的《四十二章經(jīng)》;翻佛教資料,竟然發(fā)現(xiàn),“豬八戒”并不是吳承恩瞎編出來的,歷史上真有這么一號人物,不覺莞爾。讀書的樂趣,亦在于此。 《后漢書》上對佛教何時進(jìn)入中國,記錄并不多,我參考了蔣維喬先生的《中國佛教史》,撿有意思的內(nèi)容給大家說說哈。 公元65年,漢明帝劉莊下詔,犯了死罪的人,可以用縑來贖罪(縑讀如堅,是一種細(xì)絹)。沒過多久,楚王(首府彭城,江蘇省徐州市)劉英派郎中令送三十匹黃色、白色的細(xì)絹給封國宰相,并表示,我自從當(dāng)了蕃王,做了很多錯事,犯下不少惡行,這次見到皇上的詔書,打心眼兒里歡喜,特地奉上縑帛,以贖我的罪行。 楚王劉英何許人也?他是劉莊的異母弟弟。光武帝劉秀一共生了十一個兒子,郭皇后五個,陰皇后五個,還有一個不怎么受待見的許美人生了一個,就是這位楚王劉英。 封國宰相向朝廷匯報了此事。劉莊批復(fù)說: 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dāng)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指在家受五戒的男性佛教徒)桑門(指佛教僧侶,"沙門"的異譯)之盛饌 這一段很短,但挺有意思,咱們一點一點解釋哈?!逗鬂h書·楚王英傳》載,劉英這個人,從小就喜歡游俠,養(yǎng)了很多賓客。隨著年齡漸長,他開始對黃老之學(xué)感興趣,同時呢,用佛教的規(guī)矩齋戒祭祀。晉人袁宏注解說,所謂的浮屠,就是指的西域天竺國的佛,“佛”對應(yīng)于漢語就是“覺”,意思是要讓眾生有所覺悟。佛教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wù)清靜。修為高的稱為沙門。沙門在漢語中大約是“息”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除去欲望,歸于無為。佛教主張,人死之后精神不滅,靈魂還在,可以投胎轉(zhuǎn)世,前世行善還是為惡,全都會有報應(yīng),所以他們提倡行善修道,苦煉精神,達(dá)到無生無我的境界,也就成佛了。佛身長一丈六尺(大約3.7米),渾身金色,項上有日月光輝,變化無方,無所不入,無所不在,普度眾生。 回到劉莊這段話上,意思是說,劉英既崇尚黃帝、老子的學(xué)說,也膜拜佛教的法門,齋戒又特別虔誠,一戒就是仨月,還向神發(fā)過誓言,他能有什么嫌疑?他能干什么壞事?他需要贖什么罪?把他呈上之物退還,用以款待佛門弟子。 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明帝時期,已經(jīng)有和尚進(jìn)入中國了。之前的史書,還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佛”、“浮圖”、“沙門”這樣的專門術(shù)語。那么,有史可查的佛教,是什么時候到達(dá)中國的呢? 公元60年,明帝劉莊做了個夢,見到一個金人,身長丈六,頭上有白光,在皇宮大殿之間飛行。劉莊很驚詫,上朝以后,就問臣下,夢見的是什么東東。有個叫傅毅的大臣說,應(yīng)該是天竺國的佛。于是,劉莊就派中郎將(一說是郎官)蔡愔(讀如音)、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出使天竺。使節(jié)團(tuán)回到洛陽后,帶回倆沙門,一個叫迦葉摩騰,一個叫竺法蘭。另外,還從天竺拉回來很多經(jīng)書,這些經(jīng)書都用白馬馱回來的,因此,在洛陽城邊上修了一座寺院,名為白馬寺,給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居住。中國有僧寺自此始,佛教開始在中原傳播,在天子、諸王和顯貴當(dāng)中,楚王劉英是先行者,最先喜好佛教。 下面講一個好玩兒的事兒。佛教進(jìn)入中國后,刺激產(chǎn)生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雙方一直打,大約在南北朝時,佛系炮制了一套叢書,叫《漢法本內(nèi)傳》,把道教損得夠嗆。書中說,迦葉摩騰、竺法蘭到洛陽后,五岳十八山的道士,于公元71年(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上奏朝廷,要與和尚們現(xiàn)場較量一番,看誰的理論正確、法術(shù)強大。明帝劉莊一看,嘿,這事兒好玩兒,立即批準(zhǔn),專門派尚書令宋庠(讀如翔),傳旨佛道兩派,在白馬寺斗法。道士們很興奮,一下子來了六百九十多位,在白馬寺南門外筑三個祭壇,西邊的放上符箓書(符箓這種東西,是道士們做法時用的道具,香港電視劇經(jīng)常有道士畫符鎮(zhèn)鬼,就是其中的一種,呵呵),中間的安置黃帝和老子的書,東邊的擺放祭器、食物。和尚們則于道路西側(cè),安置佛舍利、經(jīng)書、佛像。爾后,道士們宣稱,在祭壇上點火,圣物都不會被燒毀。結(jié)果火一起,道士們的東西,剎那間燒了個灰飛煙滅,而佛家的舍利卻發(fā)出五色光芒,在空中飛舞,迦葉摩騰本人,更是飛升天際,各種神神怪怪,也都在天空中顯示。所有旁觀者,全都看傻了,有二百多宮里的婦女,都不當(dāng)宮女了,哭著鬧著要出家。于是,朝廷修了十個寺,七寺為僧寺,三寺為尼寺。僧寺建于洛陽城外,尼寺建于洛陽城內(nèi)。有個道士叫費叔才的,以法力不及和尚,竟然愧憤而死。 迦葉摩騰、竺法蘭來華,這個事兒當(dāng)為真。哥兒倆在白馬寺譯了很多佛教經(jīng)典,其中,就包括我們耳熟能詳?shù)?/span>《四十二章經(jīng)》,呵呵。 《四十二章經(jīng)》全名為《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是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把佛所說的話記錄下來,一共選集了四十二段話,有點像儒家的《論語》。 蔣維喬先生指出,從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華后,一直到漢桓帝時安世高、支婁迦讖(讀如襯)來華之前,八十年間,中國的正史中,再沒有一句話提到佛教。但是,中國人知道有佛教這個東西,應(yīng)該更早一些。 例子頗有一些,我們僅舉一例: 據(jù)朱士行《經(jīng)錄》載,秦王政四年(公元243年),西域沙門室利房(一作釋利防)等十八人,帶著佛經(jīng)來到中國,嬴政見這些人長得奇形怪狀,都抓起來扔大獄里了,過了不久,全部驅(qū)逐出境。 哈,你道這個朱士行是誰?就是二師兄啊! 朱士行,三國時代高僧,生于公元203年,死于公元282年。公元250年,印度律學(xué)沙門曇河迦羅到洛陽譯經(jīng),在白馬寺設(shè)戒壇,朱士行首先登壇受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漢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經(jīng)求法的僧人。 你道朱士行出家后的法號是什么? 八戒。 哈哈哈,朱八戒是從這里來的,我敢打賭,吳承恩寫《西游記》時,一定研究過朱士行。 朱八戒出家之后,在洛陽鉆研、講解《小品般若》,感到經(jīng)書寫得不明白,估計是以前的譯者就沒弄明白,看不懂的內(nèi)容刪了很多,以致經(jīng)文詞意不明,前后不連貫。朱八戒聽說西域有完備的《大品經(jīng)》,就決心遠(yuǎn)行去尋找原本。 公元260年,八戒從雍州(長安縣西北)出發(fā),越過沙漠到達(dá)于闐(新疆和田一帶),果然找到《大品經(jīng)》梵本。他就在那里抄經(jīng),一共抄了九十章,六十多萬字。公元282年,八戒派弟子把抄寫的經(jīng)本送回洛陽,自己仍留在于闐,后來在那里去世。 佛教的經(jīng)文和傳說,本就帶有神秘色彩,進(jìn)入中國的時間,我們不必過于拘泥。總之呢,按照蔣維喬先生的觀點,中國人知道佛教這個事兒,應(yīng)當(dāng)在漢武帝通西域之后。至明帝劉莊時,有天竺人來華,朝廷對他們很是禮遇。至于確定佛教之傳來期,當(dāng)以安世高、支婁迦讖來華時算起。 【還等什么,趕緊關(guān)注我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