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羌族源于西北,在歷史發(fā)展中與其他民族不斷融合

 昵稱55301288 2021-06-23

羌族起源于青海河曲、煌水及甘肅大夏河、洮河、渭水上游一帶的高原草原,以放牧羊群為主要經濟來源,也以羊為圖騰,是炎帝神農氏姜姓的一個分支。姜羌本為同字,音義也同。羌人部落繁多,主要分布于青、甘、藏、新、滇、川西、陜北、寧夏及黔西廣大地區(qū),故通常稱為西羌。

其支系先后曾建立過白狼、牦牛、笮、東女、蘇毗、吐蕃、西夏、南詔、羅鬼、自杞、宕昌、后秦、確斯羅、不丹、泥婆羅、古格等政權,還有許多受中央帝國管轄的西北、西方、西南各土司。羌族除大部分演變成為華夏族和漢族外,一部分分遷西南與土著各族融合而形成彝、藏、納西、基諾、哈尼、普米、傈僳、怒、阿昌、拉祜、基諾、緬、景頗、獨龍、僜、門巴等族。

羌人的來源

羌人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神農氏姜姓,翦伯贊《先秦史》以周之始祖后稷出自姜嫄。《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惫手茏逡浴敖睘槭甲婺?。按“姜”、“羌”古為一字,“羌”字甲骨文,從羊,從人。意指牧羊之人群。至“羌”字之變體為“姜”,不過變從“人”為從“女”。此種變體,在甲骨文中,為常見之例?!扒肌弊纸鹞淖鞴P,從羊從女,學者釋作姜,實為羌字之變體。

故《詩》所謂“姜嫄”,實即“羌嫄”。周族既以羌族女子為始祖母,故其為諸羌之一分支,實無疑義。《詩·大雅·思齊》云:“文王之母,思媚周姜。”則周族又嘗以周羌自命。羌為西夏之族,故周族以“夏族”為其“先民”。羌人乃炎帝神農氏之裔,故姬姜世代通婚達三千年之久。

周武王伐商,就曾與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組成聯(lián)軍進行誓師。偽孔傳云:“羌在西?!笨追f達《尚書正義》云:“此八國皆西南夷也?!薄墩f文·羊部》:“羌,西方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p>

《風俗通》亦稱:“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人, 因以為號?!?/p>

周初的羌人是附屬于周王朝的。《詩·殷武》云:“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后漢書·西羌傳》:“武王克商,羌、髳率帥會牧野?!庇终f:“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周代羌人一直向周朝進貢,如《逸周書·王會解》說:“氐、羌鸞鳥。

《漢書·地理志》:“隴西有氐道、羌道。氐,夷種名。羌即西域婼羌之屬。”《括地志》:“隴右岷、洮、叢等州,西羌也?!秉S玠《汲冢周書序》:“羌,古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秉S氏之說乃本于《后漢書·西羌傳》之“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于析支,至乎河首,綿地千里”,楊建新認為:“古代羌族應該是當?shù)赝林c遷來的苗民,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最后形成了古代的羌族?!?/p>

三苗中的首領蚩尤也出自姜姓,乃炎帝的一支。舜所遷的即這一支中的一部分三苗人,遷回其炎帝始居地青海、甘肅之間的河曲和三危山,人數(shù)并不是太多。故劉先照說“這系神話,可供參考,但不足為據(jù)”。

羌人在晉以前從未形成國家,都是分散成眾多的部落,故《后漢書·西南夷傳》云:“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秴问洗呵铩な丫吩疲骸柏怠⑶?、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xiāng),多無君?!庇帧读x賞》云:“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系累,而憂其死不焚也?!?span>說明氐、羌同俗。有謂氐、羌同種,有不同種者,但有一條,當氐人西遷入甘南與羌人雜居后已互相融合,所以往往氐、羌互稱和連稱。

秦漢時期的羌人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強大,不斷向西拓展境土,并多次征伐西方的羌戎各部落。《后漢書·西羌傳》載:“羌無弋爰劍者,秦歷公時為秦所拘執(zhí),以為奴隸。不知爰劍何戎之別也。后得亡歸,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巖穴中得免。

羌人云:'愛劍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與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婦。女恥其狀,被發(fā)覆面,羌人因以為俗,遂俱亡入三河間。諸羌見爰劍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為豪?!紕讨镄螅煲娋葱?,廬落種人,依之者日益眾。羌人謂奴為無弋,以爰劍嘗為奴隸,故因名之。其世世為豪。

秦穆公

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欲復穆公之跡,兵臨消首,滅狄豲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shù)千甲,與眾羌絕遠,不復交通。其后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牦牛種,越嶲羌是也;或為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忍及弟午獨留中,并多娶妻婦。忍生九子為九種,午生十七子為十七種,羌之興盛從此起矣。及忍子研立,時秦孝公雄強,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駟率戎狄九十二國朝周顯王。研至豪健,故羌中號其后為研種、及秦始皇時,務并六國,以諸侯為事,兵不西行,故種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將兵略地,西逐諸戎,北卻眾狄,筑長城以界之,眾羌不復南渡。”

秦穆公以后,西北羌人迫于秦的愈加嚴重的軍事壓力,于是在原來的向外流動路線基礎上,開始了更大規(guī)模、更遠距離的遷徙,構成羌人歷史及我國西北、西南民族史上的重要時期、當時有的向西發(fā)展,“出賜支河曲西數(shù)千里”,這支“與眾羌絕遠,不復交通”的羌人,即是“絕遠未嘗往來”的“發(fā)羌”、“唐旄”。

他們后來成為藏族先民一部分。有的則可能長途跋涉到了新疆天山南路,成為后來文獻上所記載的“婼羌”的組成部分。也有少數(shù)可能北遷至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此外,還有大量羌人繼續(xù)向西南移動.如越嶲羌、廣漢羌、武都羌等。這些遷徙的羌人與當?shù)卦械木用窆餐?。由于自然條件的差別,有的處河谷地帶,有的據(jù)丘陵地區(qū),有的則在深山密林之中,加上其它因素的影響,決定了他們走上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有的強大,有的弱?。换蜣r耕,或畜牧;或與漢族同化,或與土著結合。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面貌,為我國多民族大家庭增添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西南、西北地區(qū)民族日趨繁多,然而其中一些民族在語言及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居住建筑、神話傳說等方面,卻有許多的共同點,并都可以從古羌人那里找到一定的線索,這證明了他們都與古羌人有著族源上的聯(lián)系。

西漢初年,進入中原的羌人已與漢族融合;未進中原的羌人,分布于隴西、甘南、河湟一帶,“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產牧為業(yè)。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十二世后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后母,兄亡則納厘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它禁令?!詰?zhàn)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澳秃唷瓔D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

冒頓

漢初,匈奴單于冒頓強盛,臣服諸羌。漢武帝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shù)千里。漢武帝成功地截斷了羌胡(匈奴的聯(lián)合,安定了西部邊境,并利用羌人部落紛立互不統(tǒng)一之機,逐個擊破羌人部落而征服了羌人,以至在羌中設立護羌校尉,以統(tǒng)治羌人。

在整個東漢時期,大大小小的羌族起義與東漢帝國幾乎是終始的,波及到今甘肅、青海、寧夏、陜西、川北和山西北半部等廣大地區(qū)。最后,護羌校尉段潁經五年奮戰(zhàn),“凡百八十戰(zhàn),斬三萬八千六百余級,獲牛馬羊等四十三萬七千五百余頭”,費用八十余億,白骨相望于野。建寧元年168年,段穎終于平定了羌族的起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羌人

魏晉時,西北的大行政區(qū)劃略有變更,即將雍州隴西五郡及益州廣漢屬國的陰平劃為秦州。從此,秦州包括隴西、南安天水漢陽、略陽、武都、陰平六郡,各郡或多或少有羌族雜居其間。

雍州包括京兆、馮翊、扶風、安定、北地、新平治今陜西彬縣、始平七郡,其中馮翊、北地、新平、安定四郡的羌族最多。涼州包括金城、西平治西都,今青海西寧市、武威、張掖、西郡治今甘肅永昌西北、敦煌、酒泉、西海八郡,其中金城、西平二郡自古都是西羌的根據(jù)地所在。

此外,還有益州的汶山郡,在岷江兩岸也是一個廣大的羌族聚居區(qū)。以上與羌族有關的州郡的政治區(qū)域,由晉至北周變動不大。

河湟地區(qū)自遭東漢多次征剿之后,在曹魏時已經呈現(xiàn)一種戶口離散、城鄉(xiāng)凋零的悲慘景象。

姜維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西平人魏光領導郡內諸羌起兵,殺死西平太守嚴苞。明帝太和元年227年,西平人麴英起兵,殺死臨羌縣令。景初二年238年,燒當羌王芒中、注詣又起兵反魏。齊王正始年間240——248年,蜀將姜維出兵隴西,與曹魏爭奪秦、涼二州的羌民,隴西、南安、金城、西平四郡的羌酋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率眾萬余落,叛魏附蜀,攻圍城邑,連年不解。涼州著名的盧水胡酋治無戴也起來策應,圍武都郡城。涼、秦二州因此遭到了很大的破壞。

西晉以后,十六國中有半數(shù)以上的各部族政權統(tǒng)治過河湟地區(qū),并在那里進行過多次殘酷戰(zhàn)爭,這些對于羌民顯然是不利的。前涼和后涼直接統(tǒng)治過河湟地區(qū)的東部311——397年。前涼的王公貴族多兼任護羌校尉,直接統(tǒng)治羌民,把羌民編為軍隊,統(tǒng)率他們到各地打仗。他們強迫統(tǒng)治下的羌漢人民建筑宮殿,修理城郭,有時還強迫人民“徙石為田,運土殖谷”,因此引起勞動人民的普遍反對。

他們?yōu)榱诉M攻秦隴,趁境內大荒、谷價踴貴之時,把倉里積蓄的谷帛借給人民,秋收以后,人民以三倍或加倍的谷帛納還,其不能付此高利貸者,至于“簿賣田宅”。從此可知前涼統(tǒng)治階級是如何剝削漢羌人民了。前涼在河湟地區(qū)建置的郡縣鎮(zhèn)戍很多,其中除舊置或改名的郡縣不計外,西平郡的樂都和邯川戍,晉興郡治今青海樂都東南的臨津、臨障、廣昌、遂興、罕唐、左南諸縣,皆前涼時新建。

前涼占領河湟地區(qū)后,便強迫西??さ那济裢忉?,經過羌民的多次反抗,最后才把羌民安置在樂都一帶。繼前后涼后統(tǒng)治河涅地區(qū)的,就是南北涼。南涼為鮮卑禿發(fā)烏孤所建,初居廉川堡今青海樂都東;攻下后涼的樂都、涅河、澆河三郡后,便遷都于樂都,不久又遷都于西平今青海西寧)。

自利鹿孤繼位后,南涼的政治有幾個特點:第一、他們征伐河西的郡縣時,經常掠奪那里的大批農民,移置河湟地區(qū)從事農業(yè)生產;第二、相反地把西平、湟河二郡精于騎射而拙于農業(yè)的羌胡三萬多戶,移置河西諸郡,以保衛(wèi)疆界;第三、又把漢人分置在城鎮(zhèn)之內,“勸課農桑,以供軍國之用”;同時又設立一些學校,教育貴族子弟。這些作法對于河涅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顯然是有利的。

乞伏國仁

當南涼衰微的時候五世紀初,西秦和北涼又來爭奪對河涅地區(qū)的統(tǒng)治。西秦為隴西鮮卑乞伏國仁所建,初居勇士川今甘肅榆中東北。他的繼位者都金城,或都苑川西城今甘肅靖遠西南,或都譚郊今甘肅臨夏西北,后來又遷都于枹罕。乞伏國仁及其子熾磐攻滅南涼414年后,在河湟地區(qū)置涼州于樂都,商州于澆河,沙州于湟河,河州于枹罕,這都是羌人的分布地區(qū)。

從此可知河湟羌漢人民建設這一地區(qū)所付出的勞動是很大的。當西秦從東南方面攻滅南涼時,北涼王沮渠蒙遜亦率兵南下,攻取湟河、廣武二郡。北涼匈奴人沮渠蒙遜曾出兵攻打西秦的樂都、西平兩郡,但不久就退回河西。此后經十五年431年,西秦被夏所滅,又八年439年,北涼被北魏所滅。此后,今青海西寧的東部和東南部地區(qū)屬于北魏。

十六國及北朝時,西南部尚有一大國,即吐谷渾王國。此國的統(tǒng)治階級,前期主要是東胡鮮卑,到了晚期貴族之中亦有拓跋鮮卑和匈奴赫連氏,而其所統(tǒng)治的部民,則主要是羌人。到了吐谷渾王國的晚期,慕利延立436年,國勢日衰。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拓跋燾出兵來伐,慕利延初奔白蘭,繼至西域,滅于闐王國。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涼州刺史史寧約突厥木桿可汗分道出兵攻吐谷渾。突厥可汗從北道入,擊吐谷渾之賀真城;史寧由東道入,擊樹敦城,二城俱下,然后會兵于青海湖附近。此賀真、樹敦二城當在青海湖北吐谷渾王夸呂所逃的南山附近。

北周于建德五年576年征伐吐谷渾后,河淳地區(qū)的郡縣略復北魏舊時的形勢。西魏在都州的廣威縣置澆河郡,隋大業(yè)五年609年,伐吐谷渾,其王伏允奔西山。于是西??たぶ我朴谕鹿葴唶贾钩?,統(tǒng)縣二:宣德、威定,皆在青海湖以西。

從前涼到隋代二百八十多年間,河湟羌民在各族政權的統(tǒng)治下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

羌族最古的主要分布區(qū)在青海東部的河涅地區(qū)。從前幾千年起就向外遷徙,分布在黃河流域各地。在前四、五世紀時,又有大批的羌族從賜支河曲南下,向長江流域的上游遷徙,分為三支,就是武都地區(qū)的參狼羌、廣漢地區(qū)的白馬羌以及越嶲地區(qū)的氂牛羌。

直到現(xiàn)代,黃河流域和長江上游各地的原有羌族絕大部分都漢化或藏化了,只有四川西北部松潘和茂汶羌族自治縣還有四萬三千多羌民保存著羌族原有的語言、文化、風俗和宗教信仰。

羌族在漢代以前就從黃河上游的賜支河曲徙至岷江。從周到秦統(tǒng)治岷江上游諸族的主要是蠶叢所建的蜀國政權。這一政權在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被司馬錯所滅,但其勢力一直保持到秦末漢初。

隋唐時期的羌人

開皇九年589年,隋朝結束了十六國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統(tǒng)一中國。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既是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中華民族組成部分的羌族,由于歷史上各代的遷徙,與漢族等的錯居雜處,在這一時期,又有很大一部分融合到漢族之中。

例如從魏晉以來,居住或陸續(xù)遷到雍、秦、涼三州一些主要城鎮(zhèn)的羌民,已經逐漸漢化,融合到漢族之中。因此,到隋、唐時,羌族主要聚居地區(qū)已大大縮小。

隋朝疆域圖

隋代初年,把北周在岷江上游和黑水流域所置汶、翼、扶、覃四州合為一州,初稱汶州,繼以此州“西夷交會”,改名會州,設一總管,統(tǒng)十一縣,包括兩萬四千多戶。從開皇九年589年會州總管姜須達的《通道記》以及十一縣的名稱考之,自雜谷腦以西并未設縣,故知兩萬四千多戶,沒有包括大多數(shù)的冉駹在內,其中主要的部族是羌族。

唐代初年,分會州為松、翼、會三州。貞觀年間改會州為茂州,以州北十二里之茂濕山得名。從武德末年到貞觀初年,在松、茂二州設置兩個都督府。松州都督府初時是為鎮(zhèn)攝吐谷渾和黨項,屬隴右道。后來吐谷渾衰微,黨項內屬,始割屬劍南道以備吐蕃。

茂州都督府初時的任務是內而統(tǒng)治羌民,外而鎮(zhèn)攝西山八國,后因吐蕃內侵,始與松州聯(lián)合,共御吐蕃。每一都督府之下管轄了若干正式的州縣和非正式的羈縻州。茂州都督府最初只有一個正州,即茂州,管四個縣,共三千三百多戶,主要是羌民。

黨項羌和吐谷渾境的羌族居于唐朝與吐蕃之間,所以在七世紀時,此兩種羌民成為唐朝與吐蕃爭奪的目標。

宋元時期羌人

唐咸通末,《敦煌行室遺書》第一冊《張氏勛德記》殘卷載:“河西劫復,猶雜蕃、渾,言音不同,羌、龍、溫末雷威懾伏?!?span>張義潮收復河隴之地,不久即為回鶻、吐蕃、溫末、龍、羌等所據(jù)。宋為了對付西夏,便積極招撫西北羌人。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一月,靈州部送歲市官馬,賂所過族帳物粗惡,羌人恚不受,知州、比部郎中張全操捕得十八人殺之,沒人其兵仗羊馬,戎人遂擾。上遣使資金帛撫賜其族,與之盟,始定。召全操下有司之,決杖流登州沙門島”。因此羌人在宋朝正確的民族政策感召下,紛紛投附宋朝,從而削弱了西夏南擴的勢力。

李憲

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乘西夏內訌之機,熙河經略使李憲等收回蘭州,羌人降附甚多。為“固降羌之心”,遂建蘭州城及各類堡壘。“城蘭州及展置戍壘之后,羌人相繼降附者已數(shù)萬帳”。元符二年1099年,設鄯州青海西寧市、湟州樂都縣,知州趙隆引湟水澆地數(shù)萬頃;將軍何灌開廣利渠,溉田千頃,促進了生產,“羌豪信服,十二種戶三萬六千,愿比內陸”。

元代羌人微弱,近漢人之地大多已融入漢族;而近蕃人游牧之地又多融入番族,以后成為藏族;也有因受蒙古人統(tǒng)治而人蒙古族者。羌人的分布范圍越來越小,而影響很小,故史籍記載極少。

明清時期羌人

明代時,羌人僅有零星記載。明代設西寧、河州、洮州、岷州等衛(wèi),還“遠番四衛(wèi)”:安定、阿端、曲先、罕東。以統(tǒng)轄包括羌人在內的各個民族。如“罕東衛(wèi),在青海東北……以處西關別種”。這些羌人大多已被吐蕃所蕃,到民國時已成為藏族了。

《明史·西域二》:嘉靖八年1529年,洮州、岷州的羌人和其他族共同暴動,攻臨洮、鞏昌,明王朝官吏曾比較了漢代趙充和段颎對待羌人的辦法,最后認為“且剿且撫”更為適宜,次年二月“遣人開示禍?!瓝岫ㄆ呤濉薄8?、青交界區(qū)的羌人,后多融合入漢族之中。

到今天,羌族人口約85000人1978年,主要分布于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有一部分分居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川北等地。1990年,北川縣有羌族58098人。幾乎絕大多數(shù)不通羌語,全采用漢文、漢語夾雜一些羌語詞匯。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