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學(xué)者稱《傷寒論》是一部津液大論。所謂津液,是人體一切流動著的體液的總稱。 此言細(xì)究不甚妥?!秱摗犯剖且徊俊八闭摗:我匝灾?? 中醫(yī)認(rèn)為,水與津液是不同的物質(zhì)。津液是具有生理作用的“水”,不具有生理作用的“廢水”,自然非“津液”。換而言之:飲入體內(nèi)的“水”,需要化成“津液”,才可被吸收與利用。此過程,古以“氣化”稱之若各種原因?qū)е隆八换颉?,則成“廢水”(水毒、水飲),反而有害于健康。《傷寒論》論“津液”,更論“廢水”之診治。 此論非筆者獨得,清代醫(yī)家鄒澍早已先發(fā)。其在《本經(jīng)疏證》一書“澤瀉”條中,將水分為“生水”與“熟水”,已蘊含上論之意。在鄒澍先生看來,“生水”需經(jīng)“氣化”成“熟水”,方有滋養(yǎng)機體的作用。水不氣化,則會導(dǎo)致各種病癥。 不過鄒澍先生文風(fēng)較為艱澀難懂,甚不易理解。今將鄒澍所論“水之生熟”附于下,供同仁參用。 ———— 《本經(jīng)疏證·澤瀉》節(jié)選 當(dāng)計其水之生熟矣。何謂生熟? 夫已經(jīng)輸脾歸肺者,熟水也;未經(jīng)輸脾歸肺者,生水也。 熟水已曾泌別精華,但存水質(zhì),故直達之,使下出可矣; 生水者天真未離,精華未去,故必引之使上而后下,乃不失其常耳。 淡滲之物,皆行生水者也,較之直使下降者不同。 蓋水之生者,就其性則歸壑趨海而走極下,逆其性則過顙在山而反極上,從無橫溢墾嚙于中而為患者,故小便不利,嘔渴悸眩者,多用二苓、澤瀉。 第更當(dāng)別其猛怯之殊,怯者依土作崇,則以二苓得氣化于中土者治之可也,其猛者,則所謂過顙赴壑,非得澤瀉生于水中得氣,化于水出生氣,以上朝究復(fù)反本還原者不可。 心下有支飲,是沿路攔截,生水肆其威于上,所謂過顙者也,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氣,是中無統(tǒng)攝而陷洼者也,二者均未經(jīng)氣化而停,又何能不使先就上而后下趨哉,其理固如是,非張隱庵、陳修園所能撰也。且是義也,核之于本經(jīng),亦無有不合者。 蓋惟其無一滴生水不化,斯無一滴熟水不行,遂無一滴精微不歸于所當(dāng)歸之處,馴至肺得之而氣裕,肝得之而力強,脾得之而肥,腎得之而健,乳得之而通,耳得之而聰,目得之而明,面得之而生光,莫非精微之奉養(yǎng),至風(fēng)寒濕痹得之而解,水得之而消,又莫非滓質(zhì)之流行。 夫水惟化而后能潤,有水氣而仍渴,即可見水之不化,矧渴則飲水,水入口即吐,五苓散之所主也,猶不可見水之不輸脾歸肺耶? 是水有生熟之說,不為謬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