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陽郡,是荊州最引人注目的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南陽郡是東漢所有郡國中人口最多的郡級行政區(qū),以140年的數(shù)據來說,高達243萬,東漢的在籍總人口為4900萬出頭,僅南陽一郡就占了5%,與在十三刺史部中人口排名第十的幽州刺史部相當。荊州亦依托南陽郡的存在,成為了天下第一大州,人口總數(shù)為628萬。南陽郡包含南陽盆地和隨棗走廊。漢水南邊的襄陽不是南陽郡的南大門,而是南郡的北大門。 ![]()
![]()
![]()
![]()
![]()
![]()
![]()
![]()
![]()
水系歸屬是劃定行政歸屬的重要標志。那些地理相鄰、地形相似,又可以通過水路連接的板塊,更容易在地緣屬性上趨同。南陽盆地能夠被劃入荊州,在于其整體為漢水及其支流所覆蓋。源出秦嶺與大巴山間的漢水,在盆地西南側的丹江口市境內流出山地,然后東南向經襄陽市,由荊山與綠林山之間的漢水走廊,注入江漢平原和長江。而南陽盆地所收集的雨水,又通過丹水、淅水、湍河、白河、唐河、滾河等河流,呈放射狀的在襄陽匯入漢水。 對于一個板塊來說,周邊山地的存在有利有弊。山地的存在,可以增強板塊的獨立性,使之能夠更多按照自己的軌跡發(fā)展。而如果山地過高、過密,又會影響到它對外交流的效率。獨立丘陵屬性的綠林山生成的兩條河谷地帶(漢水通道和隨棗走廊),這就是南陽郡歸屬荊州的第二個理由。 如果說有一個行政板塊,有機會與江漢平原爭奪南陽盆地的話,那肯定是其東北方向的中原板塊了。并且贏了。原因是南陽處于南北氣候分界線的北部。這使得整個地區(qū)的生產、生活習慣,更多與其東、北方向的中原地區(qū)趨同。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這個地理單元與中原之間的阻隔力同樣很弱。從地理本意來說,所謂“中原”指向的是秦嶺以東、山東丘陵以西、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這片位于天下之中的大平原。以南陽盆地在東面所接的這部分“中原”來說,屬于淮北地區(qū)。在兩漢的行政建制中,這一地區(qū)所建制的正是幾乎可以被認定為“中原”代名詞的“豫州”。淮北地區(qū)與南陽盆地之間的地理分割線,是桐柏山脈與伏牛山脈之間的一連串丘陵。桐柏山脈本身屬于大別山脈在西北方向的延伸,伏牛山脈亦屬于秦嶺在東部的延伸。兩段延伸屬性的山脈本身,就不會過于高密。它們再向外延伸的丘陵,雖然可以充當漢水和淮河之間的分水嶺,但注定不會天然具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屬性。關于這條分水嶺,我們有一個看起來不那么地理的名稱-方城夏路?!跋穆贰庇置跋牡馈?。指的是“諸夏”進入南襄盆地的道路。所謂“諸夏”意指是先秦時源出周王室的同姓諸侯國。在周人入主中原之后,與關中平原隔秦嶺相望,又直通中原的南襄盆地,成為了周王朝擴張的重點地區(qū),并在江漢流域分封了一批以姬姓諸侯為主的諸侯國。由于楚人的活動范圍是在南陽盆地西側,即漢江通道及西江漢平原。這些由“夏路”進入江漢流域的諸侯國,主要分布于隨棗走廊一帶,史稱“漢陽諸姬”。這當中,當下最為知名的當屬出土了“曾侯乙墓”的隨國(目前認為,曾國就是隨國)。除了戰(zhàn)略上壓制楚人以外,周人如此重視漢陽地區(qū)的經營,還有一個更直接的經濟原因,那就是“銅”。是自殷商開始,鄂東南丘陵東部的大冶境內就是重要的銅礦出產地(目前有大冶市銅綠山古礦遺址)。青銅在當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獲取這些重要資源,無論是當日的殷人還是后來的周人,都有很大的動力維護一條從中原通往鄂東南地區(qū)的戰(zhàn)略通道。正是因為有銅礦這一重要戰(zhàn)略物資的催化下,先秦時才形成了漢陽諸姬的地緣政治格局。而興起之地缺乏銅礦的現(xiàn)狀,也讓最初還不那么強大的楚國,沒有成為周人必須征服的對象。這些珍貴的礦石正處在前面解讀過的鄂國境內。公元前9世紀,攻滅鄂國后的楚國開始成為周王朝那些嫡系諸侯的強勁對手。直至公元前7世紀,史書記錄下了“漢陽諸姬,楚實盡之”的文字。 再來說說什么是“方城”。如果說夏道指的是穿越這條分水嶺的諸多道路,那么方城則是楚國在控制南襄盆地后,沿淮、漢水嶺而修建的,擁有很多方形城池的防御工事。這樣一套依托山勢而構筑的防御體系,通俗點說就是楚長城。此后,那些曾經幫助周人進入江漢之地的“夏路”,變身為楚國的“方城”,并成了楚國爭霸中原的堅強后盾。楚人的地緣政治遺產,不僅讓荊楚之地得到同屬漢水流域的南陽地區(qū),更將淮源屬性的信陽地區(qū)納入自己的范疇。同樣基于這段歷史,南陽地區(qū)成為了最早被中原王朝所開發(fā)的長江流域板塊。相近的氣候類型,不僅讓南陽盆地成為華夏文明進入長江流域的橋頭堡,亦使得這一地區(qū)在消化北方所導入的農業(yè)技術時,較之長江流域的其它地區(qū)要更為容易。由此亦使得南陽郡在兩漢時期,能夠成為了人口第一大郡。當然,后來隨著鐵器的普遍使用,及受衣冠南渡的影響,長江乃至珠江流域的地緣潛力得到釋放。南陽地區(qū)在人口潛力上的優(yōu)勢也就不復存在了。如此之長的開發(fā)史,使得南陽地區(qū)在東漢時期能夠領有36個縣,僅次于與之隔“方城夏路“相望的豫州汝南郡的37個(汝南郡人口210萬,人口排名第二)。可以說,漢水和涢水以及它們的每一條支流邊上,都分布有縣治。涢[yún]水,源于大別山麓的大洪山,涢水是漢水東面最大的一條支流,流經隨州、安陸(因安陸古時為德安府,故涢水在安陸及以下段也稱府河)、云夢,至應城與云夢交界的蝦咀分流,西支(原主要河道)經應城長江埠、漢川北部至新溝注入漢水,東支由云夢入孝感澴河至武漢諶家磯注入長江。 襄陽并沒有成為南陽郡的政治中心,原因在于南陽郡與南郡之間的分界線,在這個位置上是以漢水為界,使得位于漢水之南的襄陽被定位為南郡的北方門戶。今天襄陽歸于湖北,而大部分南陽盆地歸于河南的南陽地區(qū),與當年的設定遵循著同樣的邏輯。 “宛城”,行政上為“宛縣”,“南陽”,名字源起于秦國占據此地后所設置的“南陽郡”。伏牛山脈以南、漢水以北的位置,是其得名的依據。而在此之前,南陽一名更多指向的是春秋時晉國所控制,后來為韓國所繼承的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南陽”地區(qū)。最終得到“南陽城”之名的宛城位于漢水支流白河西岸。這條源出伏牛山南的河流,在南陽盆地的中部接納了一條由西北方向而來的支流“湍河”。其后在接近漢水之時,又與東北方向而來的“唐河”合流而成“唐白河”,最終在襄陽北部注入漢水。 南陽襄陽之間是當年劉備為劉表鎮(zhèn)守北境時呆了七年的“新野”縣。中原政權攻擊線路是,先攻取南陽城屬性的宛縣,然后再順白河而下進攻襄陽。新野,就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一個板塊的守護者并不需要開發(fā)和維護那么多的通道,過多的選擇只會增加防御成本。楚人所選定的這個出入南襄盆地和中原的隘口,被稱之為“繒關”(又稱“大關口”)。這串山體總體上呈現(xiàn)為內外兩層。其中充當淮、漢兩水的分水嶺的是內層,丘陵線。而出于增加防御縱深目的,當年的楚長城主要依托的是外層丘陵修筑。這使得后來荊州的控制線在此實際向分水嶺以東延伸了一點。扼守主通道的“繒關”則處于內層丘陵之間。從地理上看,這個位置可以被認定為是桐柏山脈與伏牛山脈的分割點。在諸多穿行于丘陵之間的“夏路”中,繒關所指向的通道不僅較寬,而且位置最靠近北方。無論是從洛陽盆地,還是鄭州-開封所代表的中原腹地,打通一條連接南陽盆地的交通線,繒關所代表的隘口是最為便捷的一條,前者可沿平頂山、汝州所處的汝水河谷直通洛陽;后者則經由被曹操定為根基之地的許昌中轉??曣P所處的位置,在漢朝時建制有名為“堵陽”的縣級行政區(qū)。基于其位置,當年楚長城沿線修筑的方形城池中,繒關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以至于到了北魏時期,這一地區(qū)的行政名被更名為“方城”,其后幾經廢置演變成現(xiàn)在的河南省方城縣??梢赃@樣說,狹義的“方城-夏路”指向的就是這個樞紐點。在這個樞紐點與宛城之間,還有一個大家所熟知的三國地標--博望坡。三國演義中,博望坡之戰(zhàn)被認定為是諸葛亮登場后的第一戰(zhàn)。不過在歷史上,博望坡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202年,而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才被劉備請出山的。所以這場戰(zhàn)爭其實與諸葛亮無關。當下在方城之東是汝河南源(淮河支流),西側則是唐河源頭屬性的潘河。而在兩千年前,潘河更有可能是在博望坡之南與白河相連。由此打造出以白河沿線的:繒關-宛城-新野-襄陽這四個戰(zhàn)略要點為依托的,貫穿整個南襄盆地的水、陸通道。當下由丹江口取水的“南水北調”工程,在南陽-方城段的走向,能夠幫助我們還原這條戰(zhàn)略通道當年的風采。另一個能夠讓大家感受到繒關歷史地位的,是幫助荊州確定方位的“衡山”。以“衡陽”來定位荊州的方位,地處湘中的“衡山”顯然是沒辦法自圓其說的(如果用此衡山定位應該描述為“衡陰”)。這意味著,在九州概念設計者的認知中,衡山并不是后來被認定為南岳的湖南衡山,而更可能在南陽盆地北部的伏牛山脈中。那么這樣一個很可能是最早南岳的古衡山,位置究竟在哪呢?這樣一座與荊州位置定位有著密切關系的衡山,位于當下的河南省南召縣與湖北省方城縣交界之處。屬于汝河源頭之一的“澧水”(又作灃水或酆水)與白河的分水嶺。由于行政上為白河上游的南陽郡雉縣所轄,在當時又稱為“雉衡山”。地理上看,雉衡山正是伏牛山脈的最東端。再往它的東南方向,便是繒關扼守的“方城夏路”。古人在認定名山之時,山勢是否險峻、風景是否壯麗并不是衡量標準,而是需要它們在地緣政治層面成為一個坐標。能夠被賦予特殊含義的山體,無一不是能夠俯瞰一條重要的戰(zhàn)略通道。從這個角度來說,雉衡山如果當年南下的周人認定為南岳,是符合地緣政治邏輯的。
長江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磯約340km的河段稱為荊江。荊江大堤上起荊州區(qū)棗林崗,下至監(jiān)利縣城南,全長182.35km。堤防保護范圍包括荊江以北,漢江以南,東抵新灘鎮(zhèn),西至沮漳河的廣大荊北平原地區(qū)。荊江大堤始建于東晉。目前堤身高度一般為10~12m,最高達16m。長江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已堵的調弦口)向洞庭湖分流逐年減少。有數(shù)據表明,“1998年荊江的最高洪水位超過海拔45米,而江漢平原的一般地面高程是海拔30米,最低處只有海拔20米”。即使在枯水冬季,如2005年11月20日,在荊江大堤北岸熊河鎮(zhèn)過祥村(音),就發(fā)現(xiàn)堤外江水水位明顯高于堤內的田地、房屋?,F(xiàn)居住在德國的水利專家王家洛稱:“如果在洪水過程中,荊江南大堤有一處崩岸潰堤,則南岸洞庭湖平原不保;如果北大堤有一處崩岸潰堤,則江漢平原不保?!睆暮币硕嫉胶显狸?,直線距離不到200 千米,荊江卻來來回回走過了400 多千米的路程。以藕池口為界,荊江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上荊江河道微彎,河道相對固定。下荊江則曲流發(fā)育,在只有80 千米的直線距離內,長江迂回曲折繞了16 個大彎,河道長度達到了240 多千米。 |
|
|
來自: 動靜極致 > 《中央檔案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