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候還在你懵懂的年紀(jì),已經(jīng)有人編織謊言騙了你。比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就是今天的襄陽,你一定深信不疑吧? ![]() 古代南陽,有兩個名稱,就是“南陽”與“宛”,今天的南陽依然簡稱“宛”,南陽與宛互指,如“宛洛古道”“京宛合作”等等。 ![]() 古 代記載南陽時,有時指的南陽整個轄域,如《史記·貨殖列傳》有:“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薄度龂尽酚小澳详枒艨跀?shù)百萬”的記載。有時候“南陽”指郡治南陽城,又稱宛城,就是以宛城為中心,加上城郊這一塊兒地域。例如歷史上諸葛亮“躬耕于南陽”,就在南陽西郊的臥龍崗,曹操“困于南陽”,也稱作“戰(zhàn)宛城”,就是曹操與張繡,在南陽城那次戰(zhàn)斗;又如甘寧“往依荊州……因居南陽”,說的是甘寧投奔荊劉表,居住在南陽城等等。 ![]() 文中這些南陽范圍不一定完全一致,但包括郡治宛城并以宛城為中心的一塊兒地區(qū)則是肯定的,史書記載的所有“南陽”都不可能將郡治排除在外,而另指一個不屬于南陽管轄的地方。 ![]() 而襄陽的“古隆中”,原名阿頭山,秦漢時期,屬于荊州南郡中廬縣,公元190年,劉表到荊州做刺史時,拆分中廬縣,新設(shè)襄陽縣,屬于南郡管轄,阿頭山又劃到南郡襄陽縣轄域。劉表又將荊州刺史部設(shè)在襄陽縣。 ![]() 一直到208年,這一時期,荊州南郡和荊州南陽郡的轄區(qū),在襄陽一帶,一直按漢水為界,涇渭分明。后來襄陽逐漸向北擴(kuò)大,管轄地域越過了漢水。但是處于漢水以南的阿頭山“古隆中”,自古以來,從來就沒有屬于漢水以北的南陽郡管轄過,因此他與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是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