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兩三天了,還適合用桂枝湯、麻黃湯嗎? 這個問題,胡希恕這樣回答:疾病發(fā)展到二三天的時候,如果病向內傳往了其它經,就會有一些征兆,由表傳內,傳至陽明經就會有陽明經證像;傳到少陽經則會有少陽癥狀,陽明、少陽經的癥狀沒出現,說明這個病還在表,沒有內傳。 中醫(yī)大夫在臨床上,最常見到的就是太陽病二三日時,病就傳入少陽經,高熱不退,全身沒勁,胸脅悶脹,嘔逆,脈浮細。 患者感覺傷寒,經過二三兩天還沒好,如此病要往內傳,就難免會有預兆,看不到陽明證和少陽證的出現,那個它就是不往里傳。#健康守護者# #老當益壯# 胡希恕還強調:傷寒不嚴重的病人,只要醫(yī)生處方恰當,在太陽病的初期階段就可以治愈; 傷寒嚴重的患者,不論你醫(yī)術多高,在太陽病時處方正確,也只能在太陽病時挫其兇勢,一般多數患者在傳至少陽病的末期或陽明病的初期才能痊愈。 那么,為什么還要提升醫(yī)術呢? 如有醫(yī)者的經方水平不夠,若經誤治,雖然是原來不內傳彎的輕證,也可使因誤治誤時而內傳,讓患者多承受幾天的難受。 若醫(yī)術不高的醫(yī)者,碰到重證患者,再加上治法不恰當,那就不堪設想了。這里雖然論述的傷寒,但其它急性病的初期,亦多發(fā)作太陽病,當亦不逾這種規(guī)律。輕病重病,傳與不傳,醫(yī)生必須心中有數。這就是強調為何我們醫(yī)者,一定要學好《傷寒論》的原因所在。 這些都是胡希恕先生多年的親身體會,認清疾病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指導臨床及認識六經有重大意義。他重申傳與不傳是根據癥狀反應,不是根據患病日期來看,用不用桂枝湯麻黃湯,得隨證來分析。學胡老的經驗,是我輩從醫(yī)路上少走彎路的捷徑,多看書,多讀《胡希恕經方專家》能幫助初學者迅速提高臨床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