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歡迎來到歡丸媽媽,我是陳霜。 今天我們開始讀論語第十六篇《季氏篇》。 ▲子曰:長按圖片,可轉(zhuǎn)發(fā)至朋友圈 季氏準備去攻打顓臾。顓臾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小國。冉有、子路來見孔子說:“季氏準備對顓臾發(fā)兵了?!庇惺掠陬咊?,這是一種很委婉的說法。 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歸罪于你嗎?顓臾,上代的君王曾經(jīng)任命它主持東蒙的祭祀,而且它的國境早就在我們最初被封時的疆域之中,是和魯國共存的屬地,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東蒙就是蒙山,在現(xiàn)在山東蒙陰以南。 冉有說:“是季氏要這么干的,我們兩個本來都不同意?!?/span> 孔子說:“冉求,古代史官周任曾經(jīng)說:‘能夠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才去任職;如果能力不夠,那就應該停止。’遇到危險而不支撐,快摔倒了還不攙扶,那還要助手干嘛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牢籠里跑出來,占卜用的龜殼和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 冉有說:“顓臾的城墻很堅固,而且離季氏的采邑費縣很近?,F(xiàn)在不奪取它,以后一定會給子孫后代留下禍患?!?/span> 孔子說:“冉求!君子就討厭這樣,不說自己貪得無厭,卻要找其他的借口。我是聽說過,無論諸侯還是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而要擔心財富分配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而要擔心境內(nèi)不安定。這里按照意思,應該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如果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nèi)和平團結(jié),便無所謂人多人少,國家安定,就不會顛覆。做到這樣,遠方的人民還不歸服,就修仁義禮樂讓他們來。他們來了,就要讓他們安心?,F(xiàn)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倆輔佐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讓他們來,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之內(nèi)使用兵力。我擔心季氏的憂愁不在顓臾,而在魯君呢!”蕭墻,是指古代宮室內(nèi)作為屏障的矮墻,現(xiàn)在我們還在用這個詞,指代內(nèi)部。臣子到了宮室的蕭墻就應該肅然起敬,這個蕭就通肅。當時季氏把持著魯國的朝政,和魯國國君的矛盾很深,也知道魯君想要收回主權(quán),因此擔心顓臾憑借有利的地勢而幫助魯國,于是想要先下手為強,攻打顓臾。孔子這句話,就說出了季氏的真實想法。 這里我們重點講一下就字。就字在大象字卡的木部/橙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 就是個會意字。左邊的京,是和高有關(guān)的一個象形字,像是人工堆起來的一個高高的土丘、土堆。尤,從小篆的字形我們也能看出來,和又字很像,也就是說有一只手。兩邊一組合,就像人以手攀援,到高的地方去居住。本來的意思是靠近高處。 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季氏篇的第一章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span>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span>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郑嵍环?,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span>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span> 還學了一個將就的就字,謝謝你的留言和轉(zhuǎn)發(fā),我們下次再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