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文學之八:松尾芭蕉1 松尾芭蕉(1644-1694 年),本名初房,初號桃青,后改號芭蕉,又名釣月軒、泊船等,伊賀國上野人。他父親原是一個下級武士,后來從農村到城市以教書為生。芭蕉十幾歲時到一個大武士家里做侍童,他侍奉的小主人特別喜愛" 俳諧連歌" ,并師從當時著名的俳諧宗師北村季吟,因為芭蕉是小主人的伴童,也就得到了學習俳諧的機會。經過學習,他的日文、漢文的文學修養(yǎng),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他23歲時,小主人突然病死,這給芭蕉以很大打擊;再加上其它原因,他決定放棄將來取得武士資格的打算,離開了大武士家。幾年后他的俳諧創(chuàng)作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并且他取得了俳諧師的資格。早期創(chuàng)作曾受貞門派、談林派俳諧影響。芭蕉一生喜歡清幽,他居住在遠離江戶鬧市的郊外深川,并結廬隱居(芭蕉庵),過著簡樸困頓的生活。從41歲起直到他逝世的10年,他大半是在徒步旅行中度過的。途中訪山尋水,遍歷名勝,也接觸了社會的各個方面,這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形成他自己的" 蕉風" 俳句。經過幾次大旅行之后,他的身體衰弱,后來還是在旅行途中病逝于大阪。 他一生著有《芭蕉俳諧七部集》,大多是每一次旅行之后把途中創(chuàng)作的俳句結集而出的。有《冬日》、《春日》、《瓢》、《猿蓑》、《炭包》等等?!抖铡?/span>(1684年)是芭蕉俳句創(chuàng)作的轉折點,標志著蕉風俳句的建立。  芭蕉的文學成就主要在于使俳句成為日本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他之前,俳句一般稱為" 發(fā)句" ,是" 俳諧連歌" 的首句。也就是說發(fā)句是作為俳諧連歌的一部分來欣賞的,由于" 俳諧連歌" 具有即興、滑稽、游戲的特點," 發(fā)句"也有一定的文字游戲的特點。雖然在芭蕉之前" 發(fā)句" 已經從連歌中分離出來,作為獨立的詩歌形式存在,全詩有17個音節(jié)(分成" 初5"、" 中7"、" 下5"),但是仍然沒有根除連歌的模式。芭蕉建立" 蕉風" 以后," 發(fā)句" 完全獨立成為最短小的詩歌形式,從本質上脫離了連歌。首先是在俳句的運思方面,俳句多表現出幽雅、靜寂、雋永的特點;其次在用詞方面,要求有" 俳言" ,也就是要求有漢語、俚語(民眾的口頭語言),但是和歌不能把漢語、俚語入詩;其三是要求每一首俳句都不能缺少" 季語" ,即要有大家公認的代表季節(jié)的語詞,從" 季語" 中暗示出自然的季節(jié)時間,從而引發(fā)出季節(jié)變換的感慨,亦從自然景色變化中托物言志,抒發(fā)情懷。由于俳句非常短小,在藝術手法上多用象征、暗示、跳躍等,體現出凝煉含蓄的特點。" 蕉風" 是芭蕉俳句創(chuàng)作的主要美學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一、閑寂、哀憐、余情。這幾個詞都是俳句創(chuàng)作理論上的主要美學概念。 閑寂這一美學理念,表明了芭蕉在俳句方面的審美理想和追求。他的俳句常常在意境上表現枯淡閑遠、寂寥高古的美。哀憐就是悲哀美,是以佛教無常觀為基礎,哀嘆人生無常,世間萬物的流轉不息,生命的存在,美妙的顯現,無不瞬息即逝,由此感發(fā)瞬間即為永恒生命的悲嘆。余情是表現含蓄美。在極為凝煉的意象描繪中,寫出豐富的韻旨,無限悠遠的美感。正是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古池靜幽幽, 倏然青蛙破水入, 水聲清悠悠。" 這是俳句史上公認的名句,芭蕉本人也認為這首俳句能夠代表他的俳句水平。在他病重臨終之前,他的門徒要他留下辭世之作,芭蕉說古池句是他俳句的發(fā)端,可以作為辭世之作??梢姶司涫前沤秳?chuàng)作的一個豐碑,最能顯示芭蕉的藝術風格,具有閑寂、纖細、余情的境界,重點描繪的是寂靜的意象。在萬籟俱寂的環(huán)境中,有一泓古池,池面猶如鏡子,沒有一絲波痕,而池潭年代久遠,古字更加突出了池水的靜。但是一只青蛙撲嗵一聲跳入寧靜的水面,頓時池水泛起微微漣漪。那聲音清悠徹耳,然后聲音慢慢消失。漣漪漸漸平復,一切復如初始,靜謐輕柔。句中以動寫靜,以靜顯動,動與靜構成全句的意象結構的主體。也許原本并沒有人注意到古池的安靜,但是那悅耳的入水聲,反而使人意識到那里的靜寂。青蛙是此句中季語,表明生長時節(jié)的到來,因此青蛙的入水給如死一般根本不能使人意識到的恬靜,帶來了一絲生機,這一生機才使那里的寂靜,成為有生命的靜柔。句中有視覺形象,也有聽覺形象,然而在藝術的想象中它們全都聯結起來,共同創(chuàng)造出靜美的意象,讓人覺得那里的寧靜仿佛無限透明,仿佛用肉眼就能看見;那青蛙跳水聲音也仿佛無限透明,又似乎可以看見那透明的聲音,能夠看見從青蛙跳水處傳來的聲音蹤跡,那蹤跡又像透明的水波緩緩消失,直到看不見。 其實句中并沒有直接描寫這么多的內容,原句只有5 個實詞:古池、蛙、跳、水、聲,但是以極為含蓄濃縮的手法,表現了豐富的內含。句中的余情之美確實有司空圖所謂" 韻外之致" 、" 味外之旨" 的美。哀憐之美也顯現其中,此句塑造的意象是一瞬間的構成,又在一剎那消失,實際上正如前文所說水聲的消失不僅僅是聲音的消失,還意味著與此同時寧靜也將消失,因為它不會為人的意識所捕捉。因此瞬間的閃現和消失,給人以無限的哀憐感,嘆人生的無常,永恒的、美好的只存在于瞬間之中,也只有瞬間才顯現出永恒、美好。此句不愧是不朽佳句。" 暮秋枯木瘦, 烏鴉枝頭落。" 這是一首比較典型的閑寂美的作品,暮秋時節(jié)的枯淡、沖遠、凄涼,是全句著力勾勒的意象。它所透露的和古池句一樣,是禪宗的寂幽。這一寂幽是通過暮秋的自然景象來達到具象的顯現,秋色已近終,冬天快來臨,大地一片蕭瑟,綠葉已凋零,那早已枯死的樹顯得比往日更為瘦骨嶙峋,在這凄凄的景象中,偏偏落下一只黑色烏鴉,宛如雕塑一般,凝然不動。因此烏鴉顯得格外醒目,更增添了幾分凄蒼,由此表現出鉆心透骨的幽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