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客遙 一、最美風(fēng)景、永恒藝術(shù) 1 “初唐四杰”中他的詩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來源于《易經(jīng)》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他就是駱賓王。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jù)說這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詠鵝》就是此時所作。 鵝是被人們很早就飼養(yǎng)、馴化了的“家禽”,由於它具有體態(tài)潔美、性格溫順、忠實主人、通解人意等優(yōu)點,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 ![]()
2 因為王羲之被後人尊為“書圣”,所以,引起了文人、騷客們的廣泛關(guān)注。 詩人李白詠道:“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大文豪韓愈在“石鼓歌”中稱道王羲之的字說:“數(shù)紙當(dāng)可換白鵝”;唐代著名書家李群玉“善草書,性喜養(yǎng)白鵝”。 他們以為書法可以從鵝的形象中得到啟發(fā);畫家更不甘落後,他們用生花的妙筆、用絢麗的色彩,精心繪制鵝們在飲、啄、棲止時的各種姿態(tài),并將它們置身於苑囿、花圃之中。 而駱賓王對于鵝的喜愛超越了所有文人的思想禁錮,是最純粹的情感! 世人稱他為”神童“是因為他在七歲那年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流傳千古,那些歷史文人的評判是多么得膚淺與可笑。 但他的確應(yīng)該被成為”神童“,因為他”神“在:不會趨之若鶩盲目跟隨,不會阿諛奉承彎腰諂媚,不會自命不凡故作清高,不會仕途坎坷借物抒懷。 不難想象,一個孩子在如詩如畫的自然美景中,是多么得自由自在?。∵@才駱賓王的”神“之所在。 試問一下,你有多久沒有像孩子一樣歡笑了? 駱賓王在他七歲的時候,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脫口而出:”鵝,鵝,鵝“,時的意趣盎然,讓我們歷歷在目。 每一個天真的孩子都會在看到他喜歡的事物后,欣喜若狂地把內(nèi)心的激動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出來。 3 這讓我想起了,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展廳里有這樣一件藏品,在秦始皇陵園的七號陪葬坑出土了青銅天鵝,天鵝的脖頸長長地彎曲著,整體的形象非常美麗優(yōu)雅,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銹跡斑斑但是依然不能掩飾它的美。 當(dāng)德國雕塑家圖比站在這尊千年以前的青銅天鵝前,淚流滿面地說:”這是我見過的最偉大的雕塑,它在這里等待了我千年,更讓我想起了背下來的第一首古詩——《鵝》。 青銅鵝雕塑的是線條之美,駱賓王的描繪的是文學(xué)之美。 所以雕塑家必須要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捕捉自然界中的各種形象,提煉出具有個性的線條才能創(chuàng)造永恒的藝術(shù)。“ 駱賓王能夠把他童年最快樂的瞬間用文字記錄下來,分享給全世界的人欣賞,這才是世間最美的風(fēng)景。 1 駱賓王的父親曾經(jīng)擔(dān)任青州博昌縣令,但很早便去世了,所以駱賓王早年流離失所,寓居博山,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
641年,22歲的駱賓王參加了科舉。初唐時期的科舉制度還不夠完善,更加注重門第關(guān)系。由于很多學(xué)子事前就通過各種關(guān)系鋪平了中舉的道路,而駱賓王卻不屑于使用這些歪門邪道,最終的結(jié)果就只能是憤恨落榜。多年以后當(dāng)他回憶起那段往事,用洋洋灑灑的詩句把所有的情感在《帝京篇》中淋漓盡致地抒發(fā),“古來榮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難分?!?/span> 的確如此,自古以來功名利祿就像天上的浮云,人生的禍福相互依存難解難分。 2 科舉無門之后,駱賓王開啟了他漫長的求職生涯。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六子、道王李元慶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收他做門客,讓他炫耀展現(xiàn)一下才華以得到皇帝的重用,他卻在《自敘狀》中寫道:“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己之長,言身之善;靦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jié);此兇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 翻譯過來就是:道王爺,承蒙您看得起,讓我“自敘所能”,但我認為這是故意讓我掩飾自己的不足,鼓吹自己的長處,這樣做豈不是會讓我駱賓王背上“冒進”、“貪祿”的惡名?我認為這上會擾亂國家公務(wù)員管理制度,下不符合正人君子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有德之士怎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呢?! 最終恥于自炫,辭不奉命,任性的駱賓王辜負了領(lǐng)導(dǎo)一片好心,讓他當(dāng)成了驢肝肺,完了還義正言辭地把領(lǐng)導(dǎo)教訓(xùn)一頓,駱賓王的答案也讓我們看到了他性格中非黑即白,孤傲耿直的一面,我們要記住他的這個性格特點,因為以后他還將因此失去更為寶貴的人生機會。后拜奉禮郎,為東臺詳正學(xué)士,而從軍西域,久戍邊疆的經(jīng)歷始終是未解之謎。 在上世紀(jì)80年代末,研究者王增斌寫過一篇文章《駱賓王從軍西域考》,指出唐人郗云卿(讀音切)《駱賓王文集序》及《新舊唐書》的駱賓王本傳都對從軍西域一事只字未提。后來清朝乾嘉時期的大學(xué)者陳熙晉是最早研究駱賓王的權(quán)威,一大原因則是他們都是浙江義烏同鄉(xiāng),留下了著名的《駱臨海集箋注》。他在作注時揭露,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吐蕃入寇,罷安西四鎮(zhèn),名將薛仁貴為邏娑大總管。當(dāng)時,已經(jīng)年過五旬的駱賓王在奉禮郎和東臺詳正學(xué)士任上,以事見謫,于是從軍西域。 駱賓王出塞后在軍中未能取得任何功名。詩中慨嘆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感慨自己的遭遇不如西漢的蘇武,也不如東漢的崔骃。自己高昂的邊塞建功立業(yè)的豪情消失了,揮筆寫道“城上風(fēng)威冷,江中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span> 他一個人登上邊塞的城樓,刺骨的寒風(fēng)穿不透一身鐵甲,當(dāng)可以讓鐵甲變得更加冰冷,慢慢滲透進孤獨的內(nèi)心深處,無法訴說的痛苦,化作籠罩江面的霧氣,視線模糊了,在淚水中,隱隱約約聽見了鼓瑟吹笙的旋律,看到了霓裳羽衣的舞姿…… 翻越天山。面對宏偉壯觀的天山景觀,他聯(lián)想長安的諸多情景,嘆息自己未到歸期,身在邊地,度日如年。 在庭州蒲類的渡口,駱賓王流露著暗淡心境,同時也稱贊“燕頷會封侯”的班超。 這就是《夕次蒲類津》:“晚風(fēng)連朔氣,新月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钡臒o限感慨。 最后,駱賓王在西域任期將滿,回想三年的邊塞生活,他嘆息比西漢霍去病自感慚愧,比東漢名將班超相差甚遠。他迷戀在京城的享樂和虛名,對個人的事耿耿于懷。這就是著名的《在軍中贈先還知己》:“蓬轉(zhuǎn)俱行役,瓜時獨未還。魂迷金闕路,望斷玉門關(guān)。獻凱多慚霍,論封幾謝班。風(fēng)塵催白首,歲月?lián)p紅顏?!?/span> 為什么駱賓王的邊塞詩會流露比較低沉的情緒?這也顯得有些讓人不解,因為以駱賓王一生的軌跡和為人,他是典型的唐代充滿豪俠氣質(zhì)的文人,實在很少流露這樣的情緒。盡管當(dāng)時他年過五旬,萬里奔赴塞外其實也沒有灰心喪志,反而他是主動投軍報效朝廷的,為此,他還寫了一首詩給掌管人事的吏部尚書裴行儉。但是,此次從軍為“安撫”西域各部族,并無多少實際功勞,恐怕實在與駱賓王出塞的初衷相違背。 他內(nèi)心里是一個積極功名之人,之前他的仕途一直不順利,早年投身科舉時還名落孫山,并且受人排擠。但是,當(dāng)他歸隱數(shù)年以后,生活變得十分困難。為了改變命運,再次往長安趕考謀職,這一次終于獲得一個奉禮郎的小官,在朝廷集會時負責(zé)安排各種事務(wù)。顯然,對于滿腹才華的駱賓王來說,太過大材小用。 因此,年過半百,萬里赴戎的舉動,是一個眼看垂垂老矣的詩人最后的機會,但是,三年下來換得的是一場空,駱賓王的心境自然難以平復(fù)。 3 現(xiàn)實虐我千百遍,心中信仰猶未變。駱賓王一直是滿懷抱負的人,即使仕途坎坷,屢遭貶謫,哪怕挨到了兩鬢斑白的年紀(jì),也不會忘記自己內(nèi)心的初衷:“ 諸葛才雄已號龍,公孫躍馬輕稱帝。 五丁卓犖多奇力,四士英靈富文藝。” 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從蜀中返回長安,升調(diào)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總算感到朝廷對他日益重視,他以為從此將迎來人生的轉(zhuǎn)機,可以盡心盡責(zé)的報效朝廷,實現(xiàn)一生的夙愿。 可當(dāng)他真正步入朝廷內(nèi)部以后,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帶給他的是更加迷惘的黑霧。 就在兩年前的上元二年,唐高宗李治的病情加劇,朝政基本都由武則天主持。高宗的病情在史書記載是患風(fēng)眩頭重,目不能視,后期基本失明了。武氏權(quán)傾朝野后,不斷打擊李氏和朝臣,為改朝換代鋪路。駱賓王感覺到武氏有極大的野心,多次上書諷刺,而且得罪權(quán)要被陷害入獄,并留下了歷代傳誦的《在獄詠蟬》。 囚禁駱賓王的牢房的西墻外,是受案聽訟的公堂,那里生長著數(shù)株郁郁蔥蔥的古槐樹。雖然能看出它們的勃勃生機,與東晉殷仲文所見到的槐樹一樣;但聽訟公堂在此,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樹下斷案一般。每到傍晚太陽光傾斜,秋蟬鳴唱,發(fā)出輕幽的聲息,凄切悲涼超過先前所聞。難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蟲響比以前聽到的更悲?唉呀,蟬聲足以感動人,蟬的德行足以象征賢能。所以,它的清廉儉信,可說是稟承君子達人的崇高品德;它蛻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等待時令而來,遵循自然規(guī)律;適應(yīng)季節(jié)變化,洞察隱居和活動的時機。目光有神,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視;有翼能高飛卻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渾濁而改變自己本質(zhì)。在高樹上臨風(fēng)吟唱,那姿態(tài)聲韻真是天賜之美,飲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潔身自好深怕為人所知。他的處境困憂,遭難被囚,即使不哀傷,也時時自怨,像樹葉未曾凋零已經(jīng)衰敗。聽到蟬鳴的聲音,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經(jīng)上報;但看到螳螂欲捕鳴蟬的影子,又擔(dān)心自身危險尚未解除。觸景生情,感受很深,寫成此詩,贈送給各位知己。希望此情此景能應(yīng)鳴蟬征兆,同情他像微小秋蟬般的飄零境遇,說出來讓大家知道,憐憫最后悲鳴的寂寞心情。 三、討武失敗、下落不明 1、 公元680年(調(diào)露二年),駱賓王降任臨??h丞,怏怏失意,棄官游廣陵(也就是揚州)。三年后,駱賓王在揚州參加被貶為柳州司馬的徐敬業(yè)反對武則天的暴動,并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班聲動而北風(fēng)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岳崩頹,叱吒則風(fēng)云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千古傳誦。 為什么駱賓王會參加這次反亂行動?可能要分幾個方面來看,一是駱賓王對李唐王朝忠誠,二是骨子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女人專權(quán)干政是社稷禍害,而他本人就深受其害;第三加上豪俠氣概,對于武則天掌權(quán)以后種種作為都深感不滿。 但是,年近六旬的駱賓王和狄仁杰這樣懂得變通的人不同,他按耐不住心里的不平之氣,這從《討武氏檄》的字里行間也完全能感受,絕不僅僅是文筆出色那么簡單,他實在是懷有真情實感的。就像在武則天聽完侍從讀完文章后都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朝野上下對武則天都充滿爭議。不過,武則天通過半陰謀半合法的情形,畢竟坐到了那個最高的位置上。武則天在朝廷內(nèi)部掀起的斗爭和她的作為自然不是本文重點,今天的人們大多也承認,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是有李唐王朝自身特殊的原因,否則,其他許多王朝也不是沒有掌握最高權(quán)力的女人,但世間卻再無第二個武則天,其原因是很值得探究的。 可是,作為一代名將之后的徐敬業(yè)戰(zhàn)略失策,其實,他們打著扶持廬陵王李旦的旗號也是得到不少支持的,可惜,正如駱賓王在檄文中感觸的,李唐基業(yè)眼睜睜看著被蠶食,偏偏宗室里卻沒什么人膽敢站出來抗?fàn)帯?/span> 2 嗣圣元年十一月,徐敬業(yè)等人不過一個多月就兵敗被殺,然而,在舉兵討武的短暫過程中,駱賓王再次留下一個千古謎團,他的結(jié)局無人知曉。主要推斷有被殺、逃亡和投水自盡等幾種說法。 《舊唐書》與《資治通鑒》所載都是“被殺”,源于《唐實錄》(不過此書已經(jīng)失傳)。王那相帶著25顆人頭向武則天投降,王那相本是徐敬業(yè)部將,就在計劃從海陵(今江蘇泰州)出逃高麗時,王那相叛變,殺了徐敬業(yè)、徐敬猷兄弟。鑒于駱賓王也是這次反亂的要犯,又是討武檄文的起草者,是朝野最注目的人物。所以,即使當(dāng)時沒有被殺,王那相為了邀功,自然也會謊稱要犯悉數(shù)被殺,甚至為消除影響也會制造輿論,說駱賓王已被殺。所以第一種說法并不一定可信。 此外,郄云卿在武則天死后,受朝廷委派搜集駱賓王詩文,并結(jié)集作序。他的生活年代只比駱賓王稍晚一二十年,他在搜集駱賓王詩文的過程中,走訪了眾多與駱有關(guān)的人。他稱駱賓王“兵敗逃亡”可能有一定根據(jù)。至于《朝野僉載》的作者張鷟,也是和駱賓王基本同時的人。他稱駱賓王“投江水而死”或許恰恰可以作為逃亡的佐證。王那相率眾嘩變,一時船上大亂,駱賓王乘機跳水,有人親眼目睹,消息傳出后,張鷟也就跟著認為他投水而死。事實上跳水后未必是死,當(dāng)時的時間是晚上,船又緊靠山邊,只要稍懂水性(駱賓王是南方人),或許能夠逃脫。所以駱賓王兵敗逃亡的說法,似乎是可信的。 結(jié)語: 自古以來,托物言志的詩篇似海如云。 駱賓王卻用此意象,走完了一生。 時光越千年,我們終究走不進他的境界,更不忍心去擾了他的清幽,但這難以忘懷的影像卻深藏在那個初夏,遠離世俗紛爭的鄉(xiāng)村里,輕松愜意、悠閑自得的駱賓王,在黃昏的時候,一會兒成了浮在水面順流而下的鵝,一會兒成了藏在樹葉間鳴唱高潔的蟬,即便生命只有閃光的一瞬間,也永不褪色。 著名詩人、革命家聞一多曾對駱賓王的一生作過這樣的評價:他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 參考資料: [1]劉昫、趙瑩等 《舊唐書》 [2]宋祁、歐陽修等 《新唐書》 [3]司馬光 《資治通鑒》 [4]郗云卿 《駱賓王文集序》 [5]朱國禎 《涌幢小品》 [6]陳熙晉 《駱臨海集箋注附錄》 [7]孟棨 《本事詩》 [8]張鷙 《朝野僉篇》 [9]駱賓王《帝京篇》《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等 [10]《王和論書表》 |
|
|
來自: 昵稱69768126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