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唐太宗貞觀十幾年的時候,在婺州義烏,有一個村子,叫駱家塘村。為什么叫駱家塘村?估計是因為村口有一個池塘吧,那時的池塘,可不像今天我們印象里的池塘一樣,那時候,沒人往池塘里倒垃圾,沒人往池塘里排污水。春來池塘垂柳,夏來荷葉田田,秋來蛙鳴驚雨,冬來池水含羞。 還有那些大白鵝,一年四季都在池中戲水悠游,怡然自得。這一村子的人很喜歡這個池塘,春來養(yǎng)魚,夏來種藕,秋來魚肥藕大,冬來就準備過年了,大白鵝就成了盤中餐。
這個村開村的都是駱姓的人,叫駱家塘村,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有一個村民叫駱履元,這一天,他家里隨著外面大白鵝的叫聲呱呱誕下了一個嬰兒。駱履元喜不自勝,俺老駱終于有后了。他要給他的兒子取個高大上的名字,這要從古書里面取,《詩經(jīng)》不行,《詩經(jīng)》多是給女孩子取名字用的,他翻完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有倒是有好聽的名字,但是都被人用了,沒被用過的又不符合他的心意。 話說這個駱履元是什么人啊,駱姓一直是烏城的名門望族,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就出過駱俊、駱統(tǒng)等彪悍的人物。在隋朝末年,隋煬帝荒淫無道,農(nóng)民軍紛紛起義,駱履元的父親在隋朝當官,對隋朝非常失望,就棄官回到東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所以,駱履元也是個有文化的人,駱履元翻看了《易經(jīng)》,看到這樣一段話:“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意思是,要懷天下之心,施展自己的抱負,為國效力。于是就給他兒子取名“賓王”,字“觀光”。這個嬰兒,就叫“駱賓王”。 過了很多很多年以后,唐太宗駕崩了,李治做了唐高宗,又過了幾年,武則天做了女皇。徐敬業(yè)(李敬業(yè))是開國元勛李勣之后,不能忍受武則天謀朝篡位,就兵變揚州,舉著“討伐武朝、恢復李唐舊業(yè)”的大旗,直奔洛陽而去。 駱賓王的“賓王”二字可不是亂叫的,他也是個仁人志士,他也要討伐武則天,于是寫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這詩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項羽反秦恢復楚國,一個是張良刺殺秦始皇為親王報仇。駱賓王這句詩,意思是,我要學項羽恢復李唐,要學張良殺了武則天。 但是,駱賓王始終是個文人,文人慣來以筆殺人,于是就寫了一篇《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又稱《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此檄文一出,轟動大江南北,古今中外。連被討的對象武則天都說好,說這個人才華蓋世,不能收為己用真可惜了。 武則天對于這么篇罵她的文章如此淡定,可見她對徐敬業(yè)起兵是不以為然的,不過是個小泥鰍,翻不了多大浪的。 后來,徐敬業(yè)果然兵敗揚州城,駱賓王呢,駱賓王就跟明朝的朱允炆一樣,從此下落不明。
在聲討武則天之前,駱賓王就坐過牢。當時,他從長安主簿入朝當了侍御史這樣的官,武則天在這時已經(jīng)當政了,駱賓王這人比較耿直,又有點二,整天上書諷刺武則天“牝雞司晨”,后來被同僚彈劾說他在長安當主簿時是個貪官,武則天向來惱他,就罷了他的官,把他關監(jiān)獄里了。 在獄中,正是秋天的時候,寒蟬叫個不停,他想起了他的家鄉(xiāng)駱家塘村,那里有讓他一舉成名的大白鵝。而今在獄中孑然一身,頭發(fā)也白了,沒人陪說話,整天自言自語像個神經(jīng)病。大風來了,秋露下了,秋蟬飛不起來了,聲音也被風聲淹沒了。蟬自古高潔,有人相信才行,就跟此時的我一樣,誰能知道我的一片冰心? 于是,駱賓王就在獄中寫下一首詩《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在坐牢之前,他曾跟唐高宗入泰山封禪,做了一篇《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唐高宗看了龍顏大悅。 再之前,駱賓王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他上京參加科舉考試,雖然是個才子,但是運氣不好,文章寫得太不討人喜歡,就像魯迅的雜文一樣。放榜出來,駱賓王名落孫山。后來好不容易得到道王李元慶的賞識,卻又不識時務,李元慶本來對駱賓王是非常賞識的,變相委以重任,想破格提拔他,于是道王李元慶就搞了個小動作,要他“自訴所能”,也好提拔他。不料駱賓王不買賬,說:“令炫其能,斯不奉命?!崩钤獞c自討沒趣,從此,懶得鳥他。
而在駱家塘村住的時候,是駱賓王最開心的時候。那時,他才七歲,據(jù)說還是他生日那天,家里請了客人,客人見小駱賓王聰明伶俐,還在那里讀《尚書》,于是就像想考他一考,小駱賓王對答如流,客人很驚訝,覺得這不過是個七歲的小孩,懂得什么呀?客人覺得不行,還得考他一考。小駱賓王到村口的池塘玩耍,客人也跟了去。池塘里游過一群鵝,客人就指著鵝道:“看見沒有,你以此為題,作首詩給我看看!”小駱賓王眨眨眼,那鵝突然叫了三聲,小駱賓王就念:“鵝,鵝,鵝。”客人一聽就笑了,小孩子心性,學鵝叫哩。小駱賓王見大白鵝伸著脖子,又念:“曲項向天歌”,看著那白毛綠水,跟船槳似的紅掌,文思涌泉,接著念道:“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笨腿寺犃耍眹@神童,直把小駱賓王排上神童榜第一名,從此揚名古今。 鏈接:
駱賓王怎么死的?敢于寫檄文罵武則天的駱賓王最終歸宿 歷史回顧到大唐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武則天廢去剛登基的中宗李顯,另立李旦為帝,自己臨朝稱制,想進一步登位稱帝,建立大周王朝,引起一些忠于唐室的大臣權(quán)貴的憤怒,身為開國元勛英國公李績嗣孫的李敬業(yè),以已故太子李賢為號召,在揚州起兵,駱賓王被羅致入幕府,寫下名垂千古的《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又名《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文中將文人罵人發(fā)揮到最高水平,罵得武則天一點脾氣都沒有,因為實在寫得太好了,可以說《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是駱賓王的代表作。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數(shù)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由于駱賓王得罪了武則天,很多人對駱賓王怎么死的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下面看看歷史中的幾個說法: 駱賓王怎么死的? 對于駱賓王是怎么死的,到現(xiàn)在也仍舊存在著爭論,有許多的說法。 駱賓王圖 一說是徐敬業(yè)兵變失敗后,駱賓王和徐敬業(yè)的舊部意欲逃去高麗,在去往高麗的途中因為遇到了風浪被阻,徐敬業(yè)的部將王那相叛變,為了將功贖罪、為自己討得一線生機,遂將駱賓王給殺了,并將其頭顱上交至朝廷,駱賓王全家也因此無一幸免都被殺害了。在《舊唐書》和《資治通鑒》等史書中,對于駱賓王的死,都記載的是此說法; 一說徐敬業(yè)兵變失敗后,只有駱賓王和徐敬業(yè)的兒子逃了出來,二人躲藏在水蕩,最后駱賓王死在崇川,徐敬業(yè)的兒子為其修的墓; 一說徐敬業(yè)兵變失敗后,官軍一直都沒有抓到徐敬業(yè)和駱賓王,他們紛紛害怕武則天怪罪下來,遂找了兩具尸體來冒充徐敬業(yè)和駱賓王,并將兩具尸體的頭顱砍了下來上交至朝廷算是交差了。據(jù)傳徐敬業(yè)和駱賓王后來都出了家,做了和尚。此說法記錄在唐朝的《本事詩》中; 一說徐敬業(yè)兵變失敗后,駱賓王知自己已經(jīng)毫無退路了,便跳江自殺了。此說法記錄在唐人所撰寫的《朝野僉載》中; 對于駱賓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其爭論點在于徐敬業(yè)兵變失敗之后,駱賓王到底是逃了還是死了。有相關記載的正史和野史說法不一,大家都各執(zhí)一詞,致使到現(xiàn)如今關于駱賓王的死也沒有一個明確統(tǒng)一的說法,畢竟那已成為歷史,對于當時的情況除了這些史書記載外,也沒有其他的考究辦法。 駱賓王在獄詠蟬 公元前678年,駱賓王剛榮升侍御史不久,因為性情耿直,在上書議事時觸犯了武則天,隨后又遭到了小人污蔑,以貪污和忤逆罪被判入獄,《在獄詠蟬》便是這次牢獄之中創(chuàng)作的。
駱賓王《在獄詠蟬·并序》
《在獄詠蟬》有兩部分組成,簡短精美的駢文作的序和五律詩。序文是一段抒情故事,講述了駱賓王作這首詩的起因,綜合的敘述了蟬,借之表達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哀怨及希望朝廷能夠明察秋毫為自己平冤的期望,為下面的主體詩文做好了鋪墊。 序文中,駱賓王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與期望。在聽到蟬鳴心中產(chǎn)生了悲傷之感,用反問的語氣將蟬與他自己緊緊的結(jié)合在了一起。隨后便開始綜合性的敘述了蟬,包括蟬的形態(tài),蟬的習性以及蟬有哪些美德,雖實在介紹蟬,但駱賓王將蟬影射到自己身上,用蟬寓己,達到了一種人蟬合一的境界。 做好了鋪墊,在五律詩中,便將蟬與自我融合的更加徹底,使得駱賓王想要表達的感情與期望表現(xiàn)的更加淋漓盡致。從開始用蟬鳴來勾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一個人在異鄉(xiāng),在獄中,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比以往更深。接著一蟬一人的并排描述,讓人與蟬結(jié)合在了一起,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自己身陷囹圄、一事無成的凄慘感情。然后不提蟬,不提人,將自己與蟬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 這首詩情感細膩深邃,字里行間處處體現(xiàn)著駱賓王深厚的功力。對于蟬的妙處不僅僅只是在于結(jié)構(gòu)上的符合,更是在于蟬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使其成為了后世膾炙人口的佳作。 駱賓王墓 駱賓王的墓在南通城東狼牙山山腳,因其是浙江義烏人,后人為了紀念他便在浙江義烏為其修建了衣冠冢。
駱賓王墓 公元684年,徐敬業(yè)起兵反對武則天自立為女皇執(zhí)政,駱賓王起草了《為徐敬業(yè)討武瞾榭》來號召天下人反對武則天的行為。同年十一月,徐敬業(yè)兵變失敗,攜駱賓王與其部下決定逃往高麗避難。在逃往高麗的途中,到了海陵,他們當時乘的木船因為遇到了風浪無法向東邊高麗繼續(xù)前行,眾人不知該如何是好,都紛紛跳水逃生去了,駱賓王便藏匿在水蕩。前來追捕駱賓王的將士見沒有抓到徐敬業(yè)和駱賓王,害怕朝廷因他們沒有追捕到二人而降罪,便找了兩個與徐敬業(yè)和駱賓王相似的人,將其殺害,割下了頭顱上交至朝廷,才得以交差。駱賓王也因此才能活了下來,自此以后便隱姓埋名,直至死后葬在了南通城北黃泥口。 駱賓王的墓在明代以前都無人知曉,到了明代末期,一個姓曹的農(nóng)民在南通城北黃泥口挖地開荒時發(fā)現(xiàn)了駱賓王的墓。當時農(nóng)民只是將刻有駱賓王之墓的石碑帶了回去,但后來出于對鬼神之說的懼怕,心里上承受不住,便將石碑打碎,扔回了原來的地方。清朝的劉名芳在編撰五山志的時候,聽到了這個傳聞,便到城北黃泥口去一探究竟。在傳說的地方找到了石碑的小半塊,石碑上面的唐字是完整的,駱字只剩下上半部分了。劉名芳遂向太守董權(quán)文稟告了此事,并效仿前人,將駱賓王的墓遷移到了狼牙山山腳下。(來源:瀏陽之窗) 鏈接:一代文宗——駱賓王
駱賓王(約638—684),漢族,字觀光,生于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唐代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詩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來源于《易經(jīng)》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font>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jù)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他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例如,“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font> 豪情壯志,見聞親切。
唐中宗復位后,詔求駱文,得數(shù)百篇。 據(jù)《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駱賓王,婺州義烏人。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后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曾從軍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賊罪下獄,他在詩文中則力辨其冤。出獄后,為臨??h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時,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則天,他曾為其僚屬,軍中書檄,皆出其手。敬業(yè)失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殺,或說亡命,甚至說在靈隱寺為僧。其一生行跡,頗為詭奇,也近于縱橫家。
后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駱賓王代表作品賞析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詠鵝》是初唐詩人駱賓王于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tài)美,聽覺與視覺、靜態(tài)與動態(tài)、音聲與色彩完美結(jié)合,將鵝的形神活現(xiàn)而出。
《代徐敬業(yè)傳檄天下文》 (《代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2)。昔充太宗下陳(3),曾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節(jié)(5),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后房之嬖。入門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于翚翟(6),陷吾君于聚麀(7)。加以虺蜴為心(8),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9),弒君鴆母(10),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于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11)。燕啄皇孫(12),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13),識夏庭之遽衰。 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21),或膺重寄于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22)。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干(23),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zhuǎn)禍為福,送往事居(24),共立勤王之勛(25),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后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大意] (14)家子:長子。 《代徐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是駱賓王的代表作。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數(shù)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據(jù)《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時,驚問是誰寫的,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了。(來源:頭條號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