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現(xiàn)在幼兒背唐詩,首先會背的必是這“鵝鵝鵝”了,其次才是“床前明月光”和“鋤禾日當(dāng)午”等等,但很多人是只背詩,而不背作者的,所以,這七歲小朋友駱賓王的名聲比起李白來,那相差得就不是一星半點了,不過,肯定要比后面的李紳要好很多。
學(xué)文學(xué)史的都知道一個名詞叫“初唐四杰”,即所謂“王楊盧駱”之說,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現(xiàn)在對一般人來說,這四人的詩大概只知道這七歲神童的“鵝鵝鵝”和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了,但小王的這兩句精典,怎么說都有點化用曹植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句,似乎沒有駱神童的這詩來得硬氣哈。
駱賓王,生卒年不詳,字觀光,浙江義烏人,唐代著名詩人,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jù)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dāng)時以為絕唱。
他后為道王李元慶府屬,及任侍御吏,又因賊罪下獄,出獄后,為臨??h丞,怏怏不得意。則天朝時,隨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則天,為其僚屬,軍中書檄,皆出其手。敬業(yè)失敗后,駱賓王下落不明。
駱賓王是初唐四杰中出身最為寒微的一個。盧照鄰出身望族,楊炯的一家都是朝廷高官,至于王勃,那是隋末大學(xué)者王通的孫子。而駱賓王,他的父親僅僅是山東博興縣的一名小縣令。
更不幸的是,父親早逝,家道中落,他只好咬緊牙關(guān)走科舉之路,以圖由此擺脫困境,卻又偏偏久考不中,于是后來他干脆不考了,獨來獨往,意志消沉,他四處游蕩,行走在墮落的邊緣,所以才有了《舊唐書》記載:“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彼髁饕庾R逆向而行,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名叛逆人物。
駱神童的名動天下同久考不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怪圈,他才氣逼人名噪一時,可天性狷介耿直,才情孤傲,不諳世道,又不受命運眷顧,天才神童成年后極度坎坷,在貧困落魄、中興門第的巨大壓力下度過了早年歲月。
為生活計,駱賓王不得不放下架子,去道王府做了幕僚,這位道王名叫李元慶,來頭可是不小,他是唐太宗同父異母的弟弟,駱賓王如果混得好的話,怎么也會出人頭地,但是,他的性格使他根本不適合在名利場上混事,多年后仍然前途渺茫。
他一直混到道王去世也還是個小幕僚。失業(yè)的賓王回山東兗州過起了耕讀自娛的隱居生活,依舊是貧困窮苦,朝不保夕,這樣的窮日子一過便是十余年。
等到高宗到泰山封禪,機(jī)會終于來了,地方要寫一篇歌功頌德,請陪封禪的駢文,這對駱賓王來說,那絕對是拿手好戲,這是的駱賓王經(jīng)過十幾年的磨礪,也開竅了許多。于是他不吝諛辭,把皇帝夸得是恰到好處,如春風(fēng)化雨,潤物無聲。
呈上后,龍顏大悅,當(dāng)即降旨駱賓王官拜奉禮郎。后來他的仕途便春風(fēng)得意,竟一路升遷到御史臺正六品的御侍史。正是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尤其是那首“傳遍京畿,以為絕唱”的七言長詩《帝京篇》問世,讓駱賓王再次成為大唐文壇的焦點。
可是,駱賓王這個人的性格過于耿介,對看不慣的事要說要寫,不久后他便被貶謫,于是,西域從軍,久戍邊疆。從邊塞到巴蜀,從西域戎狄到南方蠻族,駱賓王在軍旅中度過了十二載光陰。
這一時期的邊塞生涯給了駱賓王豐富的創(chuàng)作源泉,天山積雪,交河絕塞,邊庭落日,戍樓烽火,野氣狼煙,異域風(fēng)光點燃了邊塞詩情,他成為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聲。駱賓王是邊塞詩的大量創(chuàng)作者,為盛唐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開辟了先路。
等他再度回到長安時,而此時的李唐江山已換成了武則天。牝雞司晨,這對于性格耿直又觀念傳統(tǒng)的駱賓王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他多次上疏論事,諷刺武則天篡位謀權(quán),于是,又遭下獄。在鐵窗囹圄中,他寫下了著名的《在獄詠蟬》以言其志: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jìn),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以蟬自喻,寓情于物,寄托遙深。抒發(fā)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dá)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guān),達(dá)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
駱賓王在獄中蹉跎了一年多的時光,第二年秋遇大赦,他才走出縲紲。這時的他,早已對朝廷失去信心,于是他選擇了離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span>
這首《于易水送別》是他輾轉(zhuǎn)河北,來到易水河畔時,想到當(dāng)年的荊軻而寫就。荊軻當(dāng)年就在這條易水邊辭別燕太子丹,怒發(fā)沖冠向秦去。昔日的英雄再沒有回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涼。一個“寒”字道出了駱賓王心中的苦悶。
武則天廢唐中宗而自立,徐敬業(yè)在揚州起兵造反,素對武則天不滿的駱賓王像當(dāng)年的荊軻赴秦一樣直奔揚州,一幫發(fā)誓要推翻武則天偽朝,恢復(fù)李家的天下的人聚集在一起,欲以揚州為基業(yè)來號召全國,徹底將武則天趕出朝廷。
駱賓王把他對國家的一腔熱血、對武則天的全部憎恨、對數(shù)年來滄桑歲月的所有積怨全部凝聚在筆端,以筆為劍,把積蓄了多年的滿腔憤懣噴薄一空,寫就了那篇氣吞山河的《代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這也許是駱賓王的謝世之作,全篇大氣磅礴,氣象宏偉,極盡鋪陳能事。從藝術(shù)上來說,當(dāng)然是駢文中的極品,但就事實來看,不說有編造之嫌,至少也有夸大之意。
他將武則天比作穢亂宮闈、狐媚惑主的禍水,是“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之人,大唐在這女人的操縱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可謂字字血,聲聲淚,以激勵全國軍民共討之,最后一句慷慨激昂的“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戛然而止,感召之音,擲地有聲,振聾發(fā)聵,盡顯“筆陣橫掃千人軍”的文采風(fēng)流。
據(jù)說當(dāng)時看到這篇檄文武女皇也佩服其才華不已,她甚至責(zé)問丞相“如此人才,未曾委以重任,宰相之過也!”大有當(dāng)年曹操對待寫檄文罵他的陳琳一樣,如此胸襟,真不是天下一般女性所以比也。
徐敬業(yè)起兵之時,正是武則天如日中天之際,這次起兵如同一場鬧劇般很快便草草收場,徐敬業(yè)兵敗被殺,駱賓王不知去向。
對駱賓王的歸宿,是被殺還是逃亡后隱居,后世猜測多多,說法多多,依據(jù)多多,野史中的論述不絕如縷,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按正史如《舊唐書》和《資治通鑒》都說被殺,且全家無一幸免,此為一說,再有是說事敗后,官軍一直都沒有抓到徐敬業(yè)和駱賓王,他們紛紛害怕武則天怪罪下來,遂找了兩具尸體來冒充徐敬業(yè)和駱賓王。
據(jù)傳徐敬業(yè)和駱賓王后來都出了家,做了和尚。此說法記錄在唐朝孟棨的《本事詩》中,后來還有了續(xù)詩宋之問的故事。當(dāng)然還有說駱賓王知自己已經(jīng)毫無退路了,便跳江自殺了。此說法記錄在唐人所撰寫的《朝野僉載》中。
因為此事實在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按目前主流的定義是采用《新唐書》的說法,,即“亡命不知所之。”來定義駱賓王的余生。
“初唐四杰”的結(jié)局個個悲摧,王勃溺水后病亡,盧照鄰病魔纏身,自投潁水而死,而楊炯也四十多歲就去世了,看來也是個短命之人,還就這駱賓王不知這最后的命運如何,如果真是出家后得以善終,也算是四杰中最好的結(jié)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