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便秘,是由于患者胃腸自主神經(jīng)病變,引起的動力低下,蠕動減弱而引起。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糖尿病引起便秘的發(fā)生率也不斷的上升,已經(jīng)成為糖尿病的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西藥治療不良反映較大,且容易反復,病人容易產(chǎn)生依賴。筆者就治療中的中醫(yī)辨證用藥作以探討。 1.病因病機 飲食入胃,經(jīng)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其糟粕由大腸傳送而出,“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如果胃腸功能正常,則大便通暢,若腸胃受病,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就會引起便秘。糖尿病患者既往多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多為陰虛熱盛之體,胃腸積熱,加上患者長期服藥,傷及腸胃,腸胃受病,熱邪留戀,津液耗傷,導致腸道干澀,熱結于內,形成便秘。正如《景岳全書》中說,“陽結者,必因邪火有余,以致津液干燥?!被蛞蚧颊哌\動過少,久坐不動,肺失肅降,腑氣不通,導致大腸氣機郁滯,傳導失職,糟粕內停不得下行而大便閉結;或因老年人久病體虛,氣血虛弱,氣虛導致大腸的傳送無力,血虛津枯而不能滋潤大腸,導致排便困難;或因年老失養(yǎng),糖尿病久病及腎,陽虛體弱,或因治療不當,過用寒涼、苦寒藥物損傷脾胃,導致脾腎陽氣虛弱,溫煦無權,不能蒸化津液,陰寒內結于腸道而糟粕不行。本病多與肺、脾、腎關系密切。 2.辨證論治 糖尿病便秘是糖尿病并發(fā)癥一個表現(xiàn),由于大多是自主神經(jīng)病變引起,在治療當中多錯綜復雜。本病初起多因久患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由于糖尿病患者多為陰虛熱盛的體質,其初起多為大便干結,排出不爽,口干口渴,口臭,時欲飲冷等,患者多表現(xiàn)出一系列的熱盛的癥狀,在治療當中多以瀉熱導滯,潤腸通便為主。其中大便秘結,面赤心煩,時腹脹痛,或有身熱,舌紅苔黃燥,脈滑數(shù)。治以承氣湯類,若腑氣不暢氣滯偏盛者,用小承氣湯;若以燥熱偏盛為主者,用調胃承氣湯;若燥熱與腑氣不暢俱盛者用大承氣湯。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中病即止。若患者大便不暢,可出現(xiàn)排便困難但不硬結,排便時間延長,排便無力,欲便不出,臨廁努掙,汗出短氣,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弱無力,在治療當以順氣導滯,當治以補中益氣湯(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加減,以補中益氣湯補益中氣,加用肉蓯蓉、火麻仁、郁李仁養(yǎng)血潤腸。若患者大便干結或如羊屎狀,形體消瘦,腰酸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以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當歸、首烏、黑芝麻、紫菀)加味以養(yǎng)陰通便、增水行舟。若患者大便艱澀,四肢不溫,喜熱怕冷,小便清長或腹中疼痛據(jù)按,腰膝酸冷,在治療當中多溫陽通便,方用濟川煎加減(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鎖陽、沉香)。然而,在糖尿病引起的便秘當中,由于病情復雜,常多種方法結合使用,在辨證當中需要抓其主證,兼顧其余,考慮到糖尿病本身及其其他的并發(fā)癥。 3.合理用藥 對于本病的治療,應根據(jù)臨床癥狀,采用多種方法。常用藥有:大黃、麻子仁、芒硝、瓜蔞仁、郁李仁、炒卜子、桃仁、肉蓯蓉、厚樸、枳實、當歸、黃芪、白術、首烏、澤瀉、杏仁、紫菀、沉香粉、玄參、沉香等。同時,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癥狀以選用有效的方劑加減。如氣滯者加檳榔破氣行滯;氣虛者用黃芪,白術益氣健脾;血虛者用當歸、首烏補血潤腸通便。同時,要注意“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對于多日不大便,便出較為困難者,多采用峻劑以解決病人的主要癥狀,但是要做到中病既止。 4.典型病例 患者,女,67歲。2006年2月23日就診,自述患糖尿病10年,便秘2年,每7天一次,大便堅硬難解,每次排便要半小時以上,狀如羊矢,堅硬難解,沒有矢氣。一年來伴有下肢沉重,口苦。曾服用龍膽瀉肝丸、蘆薈膠囊,肛用開塞露效果不佳。一年前應用人胰島素每天54μ,因對其過敏停用,現(xiàn)口服降糖藥,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10mmol/L。排糞造影檢查為直腸痙攣。現(xiàn)見證:排便困難,不暢,便裝如羊矢,乏力,怕冷。舌紅,苔黃,脈弦。西藥暫不調整,中藥治以溫陽行氣,潤腸通便。藥用:炒卜子60 g,決明子30 g,郁李仁12 g,炙紫菀30 g,肉蓯蓉30 g,枳實9 g,油當歸15 g,赤芍15 g,沉香粉3 g(沖),芒硝15 g(沖)。日服1劑。7劑后,癥狀有所緩解,病人自取7劑。二診:患者早晨出現(xiàn)矢氣,空腹血糖下降為7.6mmol/L,大便質稀,但仍7天一次,少腹有下墜感,排便過程順利。治以益氣健脾,溫陽通便。藥用:生白術60 g,生黃芪30 g,川牛膝30 g,肉蓯蓉30 g,炙紫菀30 g,首烏15 g,火麻仁30 g,杏仁12 g,澤瀉9 g,玄參30 g,麥冬15 g,沉香粉3 g(沖)。上方加減調理一個月后大便2天一次,血糖控制良好。 按:本病因患者久病入絡,腸絡瘀阻,氣津難行,更加重了腸燥內積,所以便秘往往久而難愈。在一診中,鑒于病人較為痛苦,血糖控制不好,且降糖藥已經(jīng)用到最大量,藥用芒硝以瀉下,再用肉蓯蓉,油當歸,郁李仁、火麻仁以溫陽通便之品合而治之。見效后,二診鑒于病人有下墜感,采用大劑量的白術,黃芪以益氣健脾,兼以玄參、麥冬、肉蓯蓉、沉香等滋陰補陽潤腸。同時,陰陽并補,“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水源不竭”。用藥時需注意扶陽不忘滋陰,滋陰中照顧扶陽,其他如益氣不忘補陰血,攻下不忘宣上,溫中須防耗陰。同時,更取增液湯之意,以增液行舟。在兩方中均用以紫菀,因其甘潤苦泄,長于潤肺下氣,因肺與大腸相表里,取其宣開肺氣之功,共達潤腸通便之效。 5.結語 糖尿病便秘多見于糖尿病中、后期,此時病程已久,早期的煩渴多飲、消谷善饑多不明顯,而久病傷腎,腎陽虛衰,不能溫養(yǎng)脾胃,多見于陽虛、氣虛、陰陽兩虛。西醫(yī)治療多難度大,費用高,且需要長期服藥或局部用藥,多是應用一些瀉下劑。然而,病人本身多為陰虛熱盛體質,愈瀉下則陰愈虛,大便更加困難,愈困難則愈瀉下,形成惡性循環(huán),病人較為痛苦。而中醫(yī)在辨證治療的時候乃是治病求本,治本求源。在臨床的過程中,在良好的控制血糖的前提下,通過準確的辨證,用藥合理,才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而不能一貫的運用番瀉葉、大黃、芒硝等瀉下濟。只有這樣,才可以進一步減少患者身體上的痛苦和經(jīng)濟上的負擔。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大力提倡中醫(yī)藥對該病的治療。 |
|
|
來自: 久水書屋 > 《===暫存文件夾===》